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东野战军
释义

§ 简介

1947年1月23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发出指示,指出:根据战争的发展,决定改为按序数排列,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1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先后进行了整编。与此同时,在长江以南各地区坚持斗争的4支较大的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分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随后,其他地区的游击队也先后进行了整编,编成纵队或总队。

§ 历史发展

第三野战军(即原华东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领山东军区部赴东北,陈毅等率领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和第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先后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治委员,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10日,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代理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任参谋长,下辖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第7纵队,吉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

§ 改编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副政治委员, 张震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

第7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21军(含第61、第62、第63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第22军(含第64、第65、第66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23军(含第67、第68、第69师),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第35军(含第103、第104、第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

第8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24军(含第70、第71、第72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第25军(含第73、第74、75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26军(含第76、第77、第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4军(含第100、第101、第102师),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0军(含第58、第59、第60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27军(含第79、第80、第81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第30军(含第88、第89、第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第33军(含第97、第98、第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

第10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8军(含第82、第83、第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第29军(含第85、第86、第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第31军(含第91、第92、第93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

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

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第三野战军组成后, 主力于3月中旬进至庐江、无为、除县、六合、扬州和如皋一线, 进行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中旬,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随后解放了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至6月1日, 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歼敌约40万余人。 第7兵团在第二野战军与华东军区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了浙江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第10兵团于7月上旬由苏州地区车运南下,向福建进军,8月17日解放了福建省会福州市。接着又举行了漳(州)厦(门)金(门)战役,至10月中旬,解放了福建省及沿海大部分岛屿,歼敌约10万余人。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所赋予的各项任务及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统一和加强华东地区的军政领导,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领导机关于1949年7月合并(其名义仍保留)。同时,对野战部队的机构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该兵团第23军拨归结9兵团建制,第35军全部地方化;第8兵团部撤销,大部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华东军政大学(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小部与第34军军部合并组成南京警备司令部(含第24和第25军),第26军拨归第9兵团建市;第9兵团第20、第23、第26、第27军,准备执行解放台湾的任务(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0、第33军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第10兵团在福州市解放后,即兼福建省军区。 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 1950年1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第三野战军第30和第35军番号,其成员拨归华东海军建制。8月,撤销第二野战军前委,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以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野战军部队全部归华东军区领导。11月, 以第29和第32军军部组建为铁道公安司令部。

§ 创造的十大奇迹

第一,1944年12月,粟裕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下,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战,共歼顽军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这就是7、8月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多,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歼敌5万以上。

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在正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上、战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部队中,这种特殊的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连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在一个战役中全歼敌3个整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也是我军首创以步兵武器歼灭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先例。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歼敌5.6万余人,奏捷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代价之少,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记录。特别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孟良崮,全歼敌王牌军74整编师,震撼了国内外,连毛泽东在一年后还对粟裕说,没想到华东部队敢打74师,而且能全歼74师!

第四,刘邓大军进击中原,我们最早认识到,全国的主战场即将由山东转移中原。因此,粟司令员向陈老总提出了三点建议。当时我由于工作调动,到野司报到,在门口正好听到粟司令员向陈老总提出三点建议,也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听到两位首长胸怀全局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因为,经略中原是逐鹿中原、控制全局的前奏与关键。

第五,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的建议。也就是粟司令员1948年1月22日的子养电,即《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这里我用了“我们”两字,是说,粟司令员的这些想法先后七次在会上讲过,也先后征求过华野大部分将领的意见,张震和我也被多次叫去商量过。这份电报,凝结了粟司令员的智慧与心血,也代表了我们华野全体将士的意见。这份电报有两大功劳,一是统一建军思想,二是明确了推翻蒋家王朝的作战方针,即“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正如刘伯承老元帅所说:“这个功劳,永垂青史。”

第七,及时建议“攻济打援”,成功解放济南。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拟令山东兵团于攻克兖州、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迫使邱(清泉)黄(伯涛)两兵团分兵北援。”粟裕7月16日电报军委:“以许谭现有的实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事实上,山东兵团连续苦战,急需休整与补充,当时的实力,单单攻济也不够,于是建议整个华野部队“争取休整一个月,尔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中央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仅仅八天打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等数十名敌军将领,歼敌十余万。

第八,济南战役尚未结束,就向中央军委建议进行大决战“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区领导人建议并命名的。而且通过这个战役,实现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这个全局性战略目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我军总兵力明显少于敌人的大决战,又是歼敌最多的大决战,共歼敌55.6万,其中44.3万是粟司令员直接指挥我们华东野战军歼灭的。我华东部队总共还不足36万人,正好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半。淮海战役,斯大林说“奇迹,真是奇迹!”美国人说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淮海战役,至今仍是各国军事研究的课题,称之为“淮学”。

第九,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我军共进行了较为重要的战役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者38次,其中粟司令员指挥我们华东部队打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以上者共23次,其中粟司令员指挥我们打的有8次;解放战争中第一年共歼敌112万人,其中43.4万余人,是我华东部队打的。毛主席称赞我们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部队”。三年解放战争中,共歼敌807万,其中245万是我们华东部队歼灭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点六,是全军最多的。我们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建议也是最多的,列全军之首……

第十,上海战役,它是“宁沪战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6月2日,我与宋时轮司令员指挥的9兵团,即东路军,解放了崇明岛,使历时45天的“宁沪杭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11个军、46个师,约43万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划江而治”以卷土重来的阴谋,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南京、杭州等代表性城市,都是我们三野解放的,我们三野歼敌28万余人,占百分之六十五。解放上海之役,所以被称之为人间奇迹,是因为在攻克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战例中,打得这么激烈,歼敌又这么多,特别是城市又保持得这么好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当然是人间奇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