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宁“傩”文化
释义

“傩”文化起源

史料告诉我们,傩属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民俗仪式,用驱逐邪恶、祈求吉祥。自周代,傩祭就被纳入"礼"的规范,中国傩俗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诸《周礼?夏宫》。《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驱疫。"《乐府杂录?驱傩》也写道:"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到了宋代,傩仪在宫廷和民间仍很盛行。后来,从宫廷垄断到民间风行,傩缓慢地衍变进化,逐步成为历史文化遗存。

有关人士介绍,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是神鸟的崇拜者,所以"傩文化"也就是"鸾文化";从生产的角度来说,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民族最早种植的是糯稻,所以"傩文化"也就是"糯文化"。

“傩”的艺术功能

傩祭在从娱神的原始思维衍为娱人的转换过程中,,其产生的艺术化功能有四点:①古傩祭的歌舞模式结合本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英雄人物等内容。便形成了地戏《师公戏》。②在大型傩祭活动中,模仿傩的图腾行为来表现各种各样神灵性格、形态、特征的风姿多彩的图腾舞蹈。便形成了内容形式不同的民间舞蹈。如邕宁壮族舞蹈《班鸠舞》、《春牛舞》、《凤凰舞》、《香火龙舞》和郊区的《罗伞舞》与武鸣的《壮族横鼓舞》、《师公棒舞》等。③在傩祭中以歌颂图腾,运用诙谐、风趣、威胁、诱骗而逗引神灵欢乐的表演,实际已转化为群众的文艺娱乐。分别为传统的平话师公戏《功曹赞》、《八娘过渡》、《送鸡术》等剧目。④傩祭的图腾标志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的审美观,以示吉祥平安、驱邪驱魔的图腾符号,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年画、门神、民房建筑、花窗、剪纸工艺、衣服装饰等美术形式。

南宁“傩”文化简介

所谓南宁傩文化,是指南宁地方(含两县一郊)居民及农民群众参与的传统"傩".行为的民族民间习俗活动。其中包括邕宁县、武鸣县的壮族傩戏、傩舞(师公),市区及郊区的平话师公戏(舞)、春牛戏(舞)、民间红白喜事和节日喜庆班鸠舞、凤凰舞、岳鼓舞、师公傩舞、大酬雷、香火龙、八音等摊舞、傩乐、傩戏及各种民间传统的民房建筑、花窗、雕塑、民族服式图案、用具装饰等,都重属于傩文化范畴。傩文化是地方民族文化的基本雏形,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它将对于本地区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生态保护及发挥本地区特色文化优势,推进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南宁“傩”文化的地位

南宁傩文化作为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和民间基础,因其艺术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诙谐、滑稽、逗趣的高娱乐性效应,深受南宁市周边群众的喜爱。

此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宁傩文化,曾被学术界高度评价,并称之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南宁陈东古傩戏《大酬雷》概况

南宁古傩最精彩,陈东"酬雷"独领先。陈东古傩戏《大酬雷》流传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以陈东村为中心的壮、汉混居地区。相传每逢农历正月至二月十六,正值早春时分,斑鸠春啼,稻田缺水,乡间举行大型的师公傩祭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谓的《大酬雷》,就是用大规模的人力、财力来酬谢与报答神之意。壮族先民把打雷的自然现象作为雷神来崇拜,雷神能赐福于人间,能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壮族先民所祈求能借助于神力来战胜大自然的原始思维。

陈东村古傩戏《大酬雷》表演时,表演老在狂热、古朴、粗犷、刚劲、火红的傩祭舞蹈动律中分别表演闪电、打雷、下雨、上山伐木、制造农具、耕田犁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打谷、做饭、喜庆丰收,盛请贵客等舞蹈组合,反映水稻生产的全过程。

陈东村古傩戏的评价

2005年10月16日晚,陈东古傩戏《大酬雷》这个源远流长的傩文化在陈东村精彩演绎,来自越南、老挝、朝鲜等东盟国家80多名艺术家与该村1000多名群众一道兴致勃勃观摩了傩戏表演。这些原始、古朴的艺术形式令东盟各国嘉宾啧啧称奇。"在开放而现代的南宁能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实在是让人兴奋,壮乡文化的丰富多彩会让中国-东盟博览会更具魅力。"一位来宾这样评价说。

有关人士认为,陈东村古傩戏《大酬雷》是南宁市民族文化的基本雏形和不可多得的无形文化生态,它展现了一幅古老的壮族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原生态场景,也是一部反映古老的壮族先民耕作艺术的非文字经典。它得到传承是它内涵因素具有真正现实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将对于西乡塘区发挥文化优势,拉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1992年举行的广西国际傩文化研究会上,陈东村古傩戏《大酬雷》被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誉为中国稻作文化图腾的活化石。

陈东村古傩戏现状

据介绍,陈东村傩文化因其保持得比较原始、古朴、完整而一直为当地村民所热衷。近年来,为了让民俗文化能够完整传承,该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二至初六都会举行民俗??欢声不断。

4月28日成立的陈东傩文化艺术团,由24名成员组成,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16岁,中青年演员占了7成以上。在当天表演中,演员涉及全村男女老少,十分和谐。为了把最精彩的表演奉献给中外游客,该团成员还自筹资金购置新戏服、道具进行排练。

"我从小就受到傩文化的熏陶,对表演傩戏很有兴趣。我们作为陈东村的后代,都应该担负着历史责任,把这个民间艺术代代传下去。"20刚出头的陈耀东说。17岁就开始参加傩戏的他现在是南宁一所院校的在校生,在艺术团成立当天,他和长辈们一起化妆登场表演。

目前,南宁西乡塘区正以陈东傩文化艺术团成立为契机,着力打造这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傩文化品牌,利用和发扬好民间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让陈东傩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为南宁市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生态保护和发挥特色文化优势作积极的贡献。

相关图片

南宁“傩”文化

南宁“傩”文化

南宁“傩”文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