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德寺
释义

§ 武汉古德寺

武汉古德寺位于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的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文革”前古德寺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中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划给武汉照相机厂使用。80年代以来,市佛协就多次呼吁要求照相机厂退出古德寺。经市政府协调决定,市照相机厂将原古德寺5000余平米面积归还给市佛协。

在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中,古德寺的历史比其他三寺都要短。1877年(清光绪三年)由一位法号叫隆常的禅师在汉口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的坡地建起,而后因香火一天天旺盛,于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前后历时13年至1934年才告竣工。

古德寺坐东朝西,占地规模最大时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寺内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佛教文物和宗教设施全部被毁。古德寺作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恢复其古朴庄严的原貌。

建筑风格

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浓郁异域建筑风格的、装饰精美华丽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寺庙,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

圆通宝殿为单层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宽绰也是其他汉传佛教的大雄宝殿所鲜见的。

圆通宝殿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着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细看九座塔的流线形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又充分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

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住宿: 去古德寺旅游几个小时及可,不需住宿。若想住,寺处在武昌市中心,各类宾馆酒店随处可见 。

交通: 在市区内乘545、725、548、229到161医院站下车,行至工农兵路,沿标牌指示可到。

美食: 古德寺的美食实在值得一提,因为寺里有专门的素菜馆,品种多样;去了可得好好品尝这种特色美食。

§ 同仁古德寺

同仁古德寺

位于西藏同仁地区,藏语称“古德贡佐钦南杰林”、意为“古德大圆满尊胜洲”。现址位于县治南偏西8公里处,在今曲库乎乡古德村西山脚下。《安多政教史》载由贡吾云丹初建,是同仁地区主要的宁玛派寺院之一。当地口传古德寺故址在今古德村南与索乃亥村相交处,系由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1309一1385)所勘定。按此,该寺当为元代寺院,其派属早期为噶丹派。并传后由古德红科部落的东吾喇嘛迁寺于古德村阳坡的尕吾屯地方,若干年后,复又出生于今双棚西乡还主村的隆朵云丹嘉措再迁寺于现址。隆朵云丹嘉措,法名佐钦却银多杰,疑即《安多政教史》中的却银多旦多杰,初为西关寺僧人,后去西康拜依多智钦大师,学有成就,著述凡13函。他主持古德寺务后,改宗宁玛派,时在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叶。该寺改宗后,仍保留许多原来教派的特色,寺僧中有不少信奉格鲁派者,两派合住,和睦相处。隆朵云丹嘉措的转世德玛让卓,出生于海西一蒙古王族家庭,子堪钦希哇措,亦曾住持过古德寺;第三世图丹却吉尼玛,同德郭莽哈尔文加部落人,1958年卒。

古德寺1958年时有经堂、护法殿、密咒房各1座,昂欠4 院,僧舍47院,并建有印经院,内存20余部经文印版,全部建筑约占地80亩,当时有教徒160人(内活佛8人),马160匹,牛150头。1958年拆毁,1982年7月批准开放,重建经堂、密咒房和客房各1座,僧舍12院,现有寺僧16人(其中活佛1人,名华丹),信仰者主要为古德村群众。[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8 2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