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门楼 |
释义 | § 概述 胡同是老北京的底蕴象征,牌楼是街区的门脸儿,这门楼呢,就是一家一户的脸面儿了。 甭管是大宅院还是小户人家,早先的院门口都是门楼相守。往上捯的话,这门楼的历史也小八百年了。您往外地去,平房带院的人家也都搭个门楼,但说讲究,哪都比不了北京。有这雅兴的话,以后您留点神就是了。 今儿个咱请吕宝华先生讲门楼。老先生十几年跑遍了京城胡同小巷,拍的片子摞起来有半人高,还真叫是有点研究。 掰开揉碎了讲,咱这版面容不下,拣几个大方面聊聊,就算是意思到了。 门楼、门墩儿、护门铁、门联,咱就看这四大块。 § 建筑风格 先瞅顶 砖雕的门楼透着精细 北京城门楼的砖雕艺术所剩无几,主要集中在东西城区。就是这两个区中真正完整和内容丰富的也十分有限。门楼的砖雕在雕刻艺术中是稀有的一种,尤其是在古都北京,就全国而言,没有省市的民间门楼砖雕超过北京。 北京门楼的砖雕集中在门楼的上部,占据非常重要的部位,从门框的上部,一直延伸到门楼的顶部,似乎是戴在门上的一个“花帽”。房脊、垂脊、戗檐、滴水等处都有砖雕。虽然砖雕自身是灰色的,又在灰色砖的包围之中,但其风格在灰中而不灰,全靠自身的表现能力跳出灰色群,跃于灰色之上;工匠大胆运用粗细线条变化突出主题和强调主题,如同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一样,完全靠笔的粗细墨的浓淡而取得成功。 突出主题的砖雕艺术。门楼上的砖雕表现人物的极少,五道营胡同55号的砖雕三个部分中有三组人物。左面一组两个人物在梅花和松树之中,其中一个人坐在梅花中。另一个人物坐在松树中的桌几前两个人在对话。中间一组人物一个坐在竹林中,另一个坐在菊花中。第三组一个砍柴的樵夫背着柴走过来,一个得意自在的牧牛童骑在牛背上。其背景是牡丹丛中。三组人物三种神态。在上部的四个望柱上有四个人物。所表现的人物生动,具有生活气息。 博古图砖雕。较好的是井眼胡同一号和盛芳胡同一号。雕出花瓶、方尊、蒜头瓶、盆景、笔筒、茧形罐等放在茶几、多宝阁上,主要表现出户主对财富的拥有量。 狮子群像雕。竹竿三同38号的门楼砖雕四个望柱上有四个狮子,中间一组两个狮子滚绣球,生动活泼,你争我抢不相上下,风趣很浓。左右两组各一个狮子,画面上产生相聚又相分离,各自具有不同的神态,生气勃勃神采飞扬是主要特点。 以文字为主的砖雕。这是北京城内少见的砖雕艺术。效贤里4号,第一组是“长乐未央”;第二组是“延年益寿”;第三组是“万物咸集”。黑芝麻胡同 15号第一组“长乐未央”、“卫”、“屋宜子孙”、“长乐富贵”等九组,这里语言采用了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和汉代建筑文化相近似。 复杂的线条砖雕。组成线条有八仙纹、八宝纹、国字纹、万字纹、长寿纹、祥云纹、绶带纹、连珠纹、树疤纹和缠枝纹等,在这些线条的分割下,使画面定出中集,把松柏的苍劲、梅花的斗艳、兰花的幽香、荷花的一尘不染表现出来。 再看脚 护家的门墩儿那叫提神 北京人称门楼下的左右门枕石叫“门墩儿”,“门墩儿”相连的有“门坎儿”,人们从这里出出进进,把门墩儿视为守护大门和纳福相结合的艺术化了的实用物。 北京的门墩儿品种和文化内容是极为复杂的,追溯到更早,元代有铁狮子胡同, 即现在的张自忠路,当时确因铁狮子而得名,明清时大兴以汉白玉和青石为原料制作门墩儿。门墩儿的外形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抱鼓形,一种是长方形,这两种最有代表性,具体地代表了户主的愿望和对人生的要求。 借物寓意。植物中的梅、竹、菊、牡丹、荷花、松、柏等;动物有龙、虎、鹿、狮子、麒麟、鱼、鸟、蝙蝠,还有人物和文字,通过这些谐音或吉祥的内容,表达户主对福、禄、寿、子孙、事业、前途诸方面雕刻在门墩上。北京的门墩儿处处可见,个个不同,在这样大的门墩儿博物馆中找不到相同尺寸、相同内容、相同雕琢技巧的门墩儿。门墩儿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吉祥兆瑞门墩儿。天马行空、宝相花、麒麟、鲤鱼、化鱼为龙、四艺、如意、绶带、祥云、拐子龙等。 鸿福相传门墩儿。五谷丰登、富富有余、花瓶等。 长寿康宁门墩儿。松鹿园、寿字纹、福寿双全、五福捧寿、暗八仙等。 后说腰 两块护门铁把家把得牢 北京门楼普遍在门的下部有保护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成为谈论的话题,可能因它没有闪光的一面,似乎像一件旧衣服上打的补钉,所以不想去研究它。然而,护门铁虽然不是建造门楼时的同期工程,是若干年后为了保护大门不受损坏而制作的,可是铁皮和铁钉却给我们留下了又一种古文化。 明清时期是中国吉祥文化发展时期,多以植物、器皿的变形为主要特点,护门铁是民间工匠发挥创作的天地,虽然范围、部位、题材受到限制,他们仍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有实际内容的吉祥文化,突破了上述种种的困难,用粗铜粗铁,去描绘牵动心弦的视觉文化,这就是工匠们的巧妙可贵之处。 目前知道的护门铁的造型有如意形、瓶形、葫芦形等,铁钉的表现主要是万字形和钱纹两大类,大门装饰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护门铁的基本形态是葫芦形,在这个基础上演变出其他造型。葫芦形从北魏时期出现,流行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把“八仙过海”故事中的铁拐李法器视为至宝,艺术化了的“暗八仙”里的葫芦是铁拐李的标志。在门楼的砖雕和门墩上都有同类题材。中国民间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不同条件的同类物体可以而且允许同时出现表现一个主题。 护门铁还有一种是常见的瓶形,大肚、长脖,给人以挺拔的感觉,两个瓶耳有大、有小,脖有粗有细,一般人都能知道其寓意是平安。古人都知道平安在福寿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这两个字的分量。有福有寿即平安,民间常言平安便是福,护门铁在祝福全家平安,它的平安是长久的,可见愿望是很大的。 吉祥如意纹在护门铁中见得较多,似祥云似灵芝形状,是在强调护门铁能起到法宝方面的效能,驱散一切邪恶之气,使得全家安宁。 山形的护门铁。山形纹有稳如泰山的感觉,不表现更多的寓意,铁钉的走向多以表现万字为主,很少采用其纹样,这种不同于其他的最为简单的方块铁,则是护门铁中的种类之一。 双向护门铁,即门的上部和门的下部以同样的造型铁保护大门。北京城内的核桃园东街8号和安平巷3号采用的是双向保护门的方法。 巨型护门铁,芦草园胡同15号的护门铁占据了门整体的二分之一以上,铁厚且面积大,有铜墙铁壁之感,表现出劳动者豪放、粗犷的性格。 北京的老门能得以保存到现在,是因为许多门有保护铁,古代人在保护古建时不是简单地保护而是在免于一空的文化观念的基础上,从既美又能保护门的目的出发,护门铁服从于前期的门楼文化,从和谐统一中使整个门楼文化增辉。 世代相传门墩儿。狮子滚绣球题材,清代武官的门楼下,有独立狮子为门墩儿,狮子同师谐音,代表军队的含义。 喜上眉梢门墩儿。喜鹊登梅,也是门墩儿常用的手法。 人品类门墩儿。古都北京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特别注重人品修养方面的文化内容。菊花门墩儿的官宅也好,文人宅也罢,包括民宅无不共称菊花的性傲、色佳、香晚的个性和品质。竹子内容很多,竹子霜雪不凋,四时常茂,身直、心空、节贞。以此表明门楼户主的人品。梅花是北京文人选择的重要题材,梅不怕严寒,能独天下而春、香韵清高,常与美人相比。又与松、竹相结合成为岁寒三友。官品门墩儿,北京的当官人处处可见,所以当官的,首要的一条不贪污,要当清官,如荷花门墩儿,荷出于污泥而不染和一品清廉的门墩儿。刘墉曾为自己写下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等由儿辈担当。” 门墩儿艺术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到高峰时期形成的石雕艺术,民间的工匠作品能立在古都北京城内权贵的门前,制作的精美,雕工的不俗,题材的广泛,比例的协调,石料的考究是北京门楼文化中又一枝花朵。雕刻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浅浮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技法相结合,在一个几十厘米高的石料上表现出多种画面,没有纯熟的技巧是很难完成的。 读两边 门联的文字也多变 北京城内的门联现存的数量很少,较完整的约130副左右,残缺不全的有几十副,两者相加不到200副。 北京门楼上的大门门联,是按照各自的出身对治国、齐家、修身、吉祥等方面内容进行选择的,在文采辈出的古都,所采用的门联或者自己撰写的都非常慎重,在符合自己家庭身份时,又能表达愿望,不敢贸然从事。现存的门联,气势磅礴、制作精细、内容丰富,是全国门联文化集中代表。 北京的门联是文言联和白话联并存;长句联和短句联并存;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都有,按照其内容可分为治家类、传承类、吉祥类、福寿类、贺宅类、修养类、道德类、忠孝礼仪类,盛世类、报国类、寓意类、商业类、学业类、革命类等,这些门联符合家政和社会的需要,很少去表现与主人无关的空洞词藻,总是把期盼、愿望、人生、道路、个人、国家等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大胆地书写在自己的大门上。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副门联被广为选用;“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在宣武、崇文、东城区都可找到同类的内容;“总集福荫,备致嘉祥”在东西城也可以在多户门前找到同内容的门联。 北京的门联书法甚为考究,金、篆、行、魏、楷、隶多种书法都可以看得到。门联是书法的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很难做出准确的估价,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许多人眼前是视而不见的,甚至予以破坏。 为保护北京门联北京城内有许多感人的事例。 西城区板桥二条5号许林邨今年88岁,这副门联是50年前为自己家写的“卜居积水,世守研田”门联,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1948年国民党为死守北京城,曾想拿门板构筑工事,因加锁锁住未能拿走免遭破坏。 许林邨是冒生命危险为老舍树碑的人。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受迫害,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湖去世,第二年许林邨为他用汉白玉雕刻了石碑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辞世处,1967年周年许林邨”并且做了六张拓片,永远保存下来,不久石碑不见了,现在保存在西城三中老舍纪念馆中的石碑是他按拓片重新雕刻的。老舍夫人胡絜青赞美他是“大智大勇,无所畏惧,小巷小民,金石为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