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北曲
释义 南北曲

§ 简介

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的两支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合称为南北曲。由于南方与北方在语言特点、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就形成南曲与北曲的分野。

南曲与北曲的音乐风格差异颇大。这首先是由曲调的音阶结构所造成,南曲用五声音阶,而北曲用七声音阶。有无变徵、变宫二音(即现代音阶中的fa、si二音)是区别南曲与北曲的显著标志。

南曲与北曲在其他音乐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节奏上,北曲较为急促,唱词安排较密;南曲较为舒缓,唱词安排较疏。旋律上,北曲多用大跳进行;南曲则多用级进与小跳进行。因此,古人认为北曲“字多而调促”,是“词情多而声情少”;南曲则“字少而调缓”,是“词情少而声情多”。此外,北曲的伴奏乐器以弦索(弹拨乐器)为主;而南曲则以笛箫为主。这种种差别综合起来,便形成北曲高亢粗壮,南曲婉转妩媚的特点。

在古人的论著中,也可以见到对南北曲这种不同特点的论述,明人王世贞《曲藻》说:“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也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而“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南曲与北曲也有共同点。在音乐结构上,它们都采用曲牌联套体形式,不过,由于这两种声腔的风格不同,各自的发展条件不同,南曲与北曲各有自己的联套形式与联套方法,南套与北套各不相混。但自13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曲之间的交流,此后的南曲便开始吸收北曲的成分,出现了“南北合套”这种套曲形式。到16世纪昆山腔兴盛,更大量吸收北曲的艺术成果,形成了南北曲合流的局面。

§ 文学专业术语

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

关西胡鸿胪侍《珍珠船》(其所著书名)引刘勰《文心雕龙》,谓: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于“飞燕”,始为北声。及夏甲为东,殷整为西。古四方皆有音,而今歌曲但统为南、北。如《击壤》、《康衢》、《卿云》、《南风》,《诗》之二《南》,汉之乐府,下逮关、郑、白、马之撰,词有雅、郑,皆北音也;

《孺子》、《接舆》、《越人》、《紫玉》、吴歈、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南音也。

豫章左克明《古乐府》载:晋马南渡,音乐散亡,仅存江南吴歌,荆、楚西声。自陈及隋,皆以《子夜》、《欢闻》、《前溪》、《阿子》等曲属吴,以《石城》、《乌栖》、《估客》、《莫愁》等曲属西。

盖吴音故统东南;而西曲则后之,人概目为北音矣。以辞而论,则宋胡翰所谓: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以地而论,则吴莱氏所谓: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北国之乐,仅袭夷虏。以声而论,则关中康德涵所谓: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主忼慨,其变也为朴实。

惟朴实故声有矩度而难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吴郡王元美谓: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

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其大较。

康,北人,故差易南调,似不如王论为确;然阴阳、平仄之用,南、北故绝不同,详见后说。(北曲,《中原音韵》论最详备,此后多论南曲)。[1]

§ 所属分类

古代乐种

中国古代音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