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释义

§ 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为二十世纪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先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等先贤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再有启功、郭预衡、杨敏如、聂石樵、伍铁平、浦漫汀、邓魁英、匡兴、史锡尧、谭得伶、郭志刚、王宁、张俊、韩兆琦、童庆炳、程正民、王富仁等后继骞翮远翥,上下求索。老中青一脉相承,数代人同舟共济,形成了稳重求实不务虚名、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建设大任的良好学风,构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 专业介绍

200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在原有各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含汉字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文字词汇、现代汉语语音方言等七个研究方向)、文艺学研究所(含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与文艺美学等四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含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含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四个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含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等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含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含历史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性别研究、技术民俗学等五个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含编辑出版、传播学、新闻学等三个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所(含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等两个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含语音与音系学、语义学、语法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五个研究方向)等10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语言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等5个非实体性研究中心;还设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

§ 师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学院现有在职教授42人,在职博士生导师30余人,在职硕士生导师70余人,6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8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11个硕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数位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文艺学),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改进培养模式,不断拓展培养渠道,不断丰富培养层面。2004年,文学院在读学生总数2175人,其中本科生809人,研究生1005人(硕士研究生732人,博士研究生273人),教育硕士79人,研究生学位班25人,访问学者25人,海外留学生200余人。

§ 荣誉

近几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明代碑刻及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及属性描述”、“历史题材创作和改编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获得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出版学术专著400余部,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0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2004年核发的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整体实力排名全国第二,且在评估的四项中获得两项满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邀请世界各地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讲学,并派出许多教师前往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七届学士学位课程后,从2004年起又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深受当地人士欢迎,为把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和把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引进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正踌躇满志,务实创新,全力铸就明天的辉煌!

§ 发展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自 2003 年 5 月成立以来,经过充分的调研,已就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基本共识。未来的几年,对于文学院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紧紧抓住中文学科群建院的有利契机,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全面推进文学院的各项工作,确保文学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促使文学院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特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队伍建设

(一)现状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共有在岗教学科研人员 90人,其中教授 43人。除去 60 岁以上的先生和属于特殊情况的同志外,则有教授 30 人,占教师总数的 36.1 %。如果再除去近几年要退休的同志, 57 岁以下的教授实际只有 26 人,占教师总数的 31.3 %。

如果按照人事处测算的文学院 2004 年教学科研编制人数 141.6 来计算,教授 43 人。其中如果除去 60 岁以上的先生和属于特殊情况的同志外,则有教授 30 人,占教师总数的 21.2 %。如果再去除近几 年要退休的同志, 57 岁以下的教授实际只有 26 人,占教师总数的 18.4 %。

文学院现有副教授 36 人,占教师总数的 45% ;讲师 12 人,占教师总数的 8% ;高级职务占总数的 81% 。具有博士学位者 55 人,在读博士学位者 7 人,占教师总数的 74% ;具有硕士学位者 9 人,占教师总数的 11%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 85% ;教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24 人,占教授总数的 64% 。 45 岁以下的专任教师 39 人,占总数的 46% 。教师中博导 26 人,入选国家各类人才工程者共有 16 人次,其中教育部全国高校跨世纪人才 2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10 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 2 人,教育部全国优秀年轻教师 1 人,霍英东青年教师 1 人。

经过长期的建设,文学院基本形成了一支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观念上缺乏队伍建设的紧迫感,行动上缺乏队伍建设的主动性,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人很少,人才流失严重。

教学科研队伍规模偏小,缺乏足够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研究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而教师队伍却不断萎缩,教学科研人员缺编严重。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使在职人员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总体规模偏小,加之老一代学科带头人陆续退休,而新的学科带头人的补充和培养相对滞后,导致目前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明显不足,各个学科普遍存在学科带头人后继乏人的状况,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力量也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文学院的学术地位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国际化人才。教师队伍普遍知识结构老化,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标准来要求,知识上有缺陷、特别是外语人才匮乏、计算机知识短缺、专业知识老化的倾向严重。

此外,队伍发展严重不平衡,特别是个别核心学科队伍严重不足,或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二)目标与思路

文学院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文学院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度扩大学科队伍的规模,调整和优化学科队伍的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经过三、五年努力,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整体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前三名的师资队伍水平。

文学院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进人机制、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机制,真正做到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1 .适度扩大学科队伍的规模

根据人事处 2004 年的测算,文学院的人员编制应为 152.6 人,其中教学科研固定编制 141.6 人。因此,在未来五年内教师队伍以逐渐发展到 110 人左右为宜。文学院现有教师 83 人,其中 2003 年退休 2 人, 2005 年退休 2 人, 2006 年退休 3 人, 2007 年退休 3 人, 5 年内累计退休 10 人,如果按照 110 人的发展规模, 4 年内需要补充 37 人。计划 2004 年补充 11 人左右, 2005 年补充 12 人左右, 2006 年补充 8 人左右, 2007 年补充 6 人左右,使队伍规模趋于合理。

2 .努力优化学科队伍的结构

首先,要调整优化队伍的学科结构。在调整中坚持基础学科高水平的原则;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积极扶持交叉、应用、新兴学科的原则。目前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现代汉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总体高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确保重点学科国内第一的水平。文艺学在确保国内第一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人才引进要考虑国际化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同时,还要精心策划,力争建设 1 到 2 个新的重点学科。拟申报重点学科的学科在人才引进上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还要积极扶植教学论和新闻传播学等交叉应用学科的发展,扶植儿童文学等特色学科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改善专任教师的学位层次。 5 年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争取达到 94 人(现有具有博士学位者 55 人,加在读博士学位者 7 人,共 62 人, 5 年内退休一人,新补充 37 人均 应为 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教师总数的 88% 。

再次,要调整和改善队伍的职称结构。文学院是全国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其工作重点是培养研究生和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 834 人,研究生 1041 人,其中博士生 254 人,高访学者 30 人。今年报考文学院的研究生数量达到 1731 人,占全校报考总数的 18.2 %。加上留学生、高级访问学者、各级各类进修生,本研比例达到 1 : 1.25 。根据文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的需要,文学院的师资队伍显然应当以高级职称人员为主,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争取在近年里达到或接近 50% 。

最后,要调整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要大力增加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实现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目前 45 岁以下的教师 23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27% ,未来 5 年内新增的 46 名教师中, 45 岁以下的应不少于 70% 。考虑到文学院的现状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三、四十岁的教师应成为师资培养的重心。

3 .队伍建设要以人为本

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队伍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发展为依归,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扭转长期以来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把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队伍建设要考虑不同人的个性特点,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考核要有人性化,凡考核项目一般要提前一年确立标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帮助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标准,而不是简单地用标准去卡人,或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任务与措施

1 、实施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计划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路人,在学科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今后三到五年内,文学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面向海内外,大胆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一方面要练好内功,积极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的引进首先要确保国家重点学科和拟申报重点学科的建设需要,同时鼓励其他各学科主动引进学术带头人。

优秀人才的引进要广开渠道,首先要积极利用“京师学者”特聘 / 讲座教授计划,确实做好特聘教授的选拔工作。建议学校在确定特聘 / 讲座教授人选的工作中采用学校定岗,院系聘任的方式,给院系以自主进人的权力。其次,文学院每年把补充人员的一定名额用于人才引进。凡引进学科或学术带头人,都要在海内外公开招聘,经过招聘小组严格考核,按照有关程序确定人选和实施引进。

2 、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计划

在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文学院每年要筹集经费,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科研和业务进修,具体资助办法由院学术委员会商定。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业务、外语和计算机进修机会。 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5 年内可以有一次业务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半年到一年,进修期间免除教学工作量,工资待遇不变。但要严格考察、考核进修计划和进修成绩。进修结束后要提交进修报告,完成两篇以上专业学术论文。要鼓励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外语、计算机,经过学院批准,进修费用可以视具体情况由学院全部或部分担负。

3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为满足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计算机培训,扫除机盲,在五年内争取 50% 的教师接受培训,掌握多媒体制作与教学、网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今后陆续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岗位培训。

4 .加强队伍建设的制度化管理

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的规划性。学院和下属各研究所要有队伍建设的规划,主要包括人才引进规划、职称评聘规划、中青年教师培养规划。这些规划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后,要严格执行。

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的程序化管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切按制度处理,按程序进行。要重点加强人才引进的管理,进行跟踪调查。各学科人员的补充要按规划进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关招聘的办法另行规定。

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年度考核结果将在《文学院通讯》上定期公布。

5 、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学科建设

一 ) 现状分析

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内含 8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文艺学、民俗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1 个硕士点,博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各大学中文系之首;拥有文艺学和民俗学 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俗学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位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之后,名列第 5 位;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 个(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 2002 年度被 CSSCI 收入论文总数为 148 篇(其中,校津贴刊物 A 类 4 篇, B 类 10 篇, C 类 134 篇),科研经费为 96 万元。

学科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地位和排名下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减弱;队伍规模偏小,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学科有老化的趋势,应用、交叉、新兴学科发展缓慢,学科结构有待优化;原创能力与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等。

( 二 ) 目标和思路

文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以“ 211 工程”二期项目和“ 985 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为契机,瞄准国内外一流学科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学科重组,寻求综合化发展,产出标志性成果。通过努力,初步形成文学院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导、民俗学科为特色、语文教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为有生力量、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新型学科群,在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型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实现全院各学科有重点、有步骤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高校同类系科中继续保持优势和特色,确保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1 .加强学科重组和综合化发展

加强学科重组,搭建学科发展平台,优化学科组合因子与方式,实现深层次融汇,激发学科的原创活力。拟通过不同研究所、研究所内部不同学科方向、重点学科与其他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与研究所之间等多种形式的协作发展,通过国内外校际、院际之间的合作,形成各学科稳步开拓又携手共进的学科建设新格局。

2 .提高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性问题,特别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直接相关的中文高等教育改革、文化战略与策略、文化传统的光大与人类遗产的保护、公民审美素质教育、大众文化与传播等问题,集中优势力量予以重点探讨,提高文学院在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术创新群体的建设

打造出凝聚态的富于自我更新机制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学者团队。这些团队应具有合理的学术方向、老中青结合、多语种协调、知识结构完善、多学科汇通等诸多特色,成为全国同行中善于攻关攻坚、不断产出原创性成果的领先的前沿创新团队。

4 .高度重视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集中精力创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树立起文学院在全国同行中的独特品牌、特色与地位。

( 三 ) 任务与措施

1 .搭建学科平台

通过学科重组和综合化发展,充分发挥教育部两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打造相互渗透与协调的 5 个学科平台,即语言学科群、文学学科群、应用学科群、社会科学学科群、交叉学科群,形成并拓展文学院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格局。

2 .形成学科高地

在 5 个学科平台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学科高地。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与民俗学的国内领先优势,注意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加速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等 博士点学科,力争其中 1 至 2 个学科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北京市重点学科。

3 .积极发展应用学科与新兴学科

依托语言学科群,努力恢复和振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活力,大力开拓其在境内外多层次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和实验等方面的应用空间。对于在大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语文教育研究学科,加大力度予以建设。对在国家文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等方面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资料与设备购置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支持和组织其申报传播学博士点。

4 .着力创建新型学科

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通过重组、牵手和整合,创建 1 至 3 个新型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

5 .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通过主动派出和引进人才、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在院内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加强与具有领先水平的国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文学院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举办至少 2 次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

6 .重视科研机构的作用

强化现有院属研究所和校属科研中心作为学术增长的重镇和前沿阵地的作用,力求在组织各种科研项目、从事前沿学术研究、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购置科研设备等方面扮演更为活跃的角色。

7 .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为满足文学院学科建设现代化的需要,在加强现有 2 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近年内争取再增设 1 至 2 个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逐步完善由学术报告厅、实验中心、教研中心、学习中心(含计算机房)和各类网站等组成的文学院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

8 .实现科研快速增长,产出标志性成果

在积极组织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鼓励承担或参与横向合作项目,采取有力措施拓展国际合作项目、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攻关项目,实现科研项目及经费数量的快速增长。 2003 年度科研经费突破百万元大关, 2004 年度以后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力争在全国核心刊物论文和学术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显著增长。大力推动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在国际社科核心期刊( SSCI )发表论文方面寻求零的突破。设立“励耘学术文库”,集中组织或资助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编辑出版《励耘学刊》,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在实施“ 211 工程” 二期项目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完成如下标志性成果:“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国别史”(多卷本);“中国民俗史”(多卷本);“汉字构形史”(多卷本);“中国古今散文通史”(多卷本);“中国文学学术史”(多卷本);“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丛书);“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碑刻与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库”;“文艺学网站”;“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等。

三、人才培养

(一) 现状分析

文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 9 个研究生专业, 38 个研究生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 1720 人,其中本科生 720 人,硕士研究生 736 人(含教育硕士 107 人),博士研究生 264 人,硕 / 博士研究生中港澳学生、留学生为 60 人。多年来,文学院多次获得教学、教材优秀成果奖, 2001 年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 1 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7 项。 1994 年由国家教委确定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在 2001 年的评估中获得优秀。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艺学(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专业)在近年的社会排名当中名列第一。文学院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当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全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和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不足;如何整合文学院的优质资源、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和新的专业方向等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偏窄、就业层次偏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层次教育都亟待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教学管理尚未完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 目标与思路

根据我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文学院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致,加大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努力培养具有良好人文修养、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即培养具备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通过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培养具备学科意识、专业研究能力的硕士人才和富于创新意识和学术个性、在学术领域具有竞争 能力的 博士人才。

(三) 任务与措施

1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本科阶段逐年完成专业方向、学制两方面的分流,实行学院与学生双向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时完成文学院内部的专业分流,目前可选择的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拟改为新闻与传播学);计划在两个专业之间进行主辅修制的试点。

本科生第二学年结束时完成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专业方向的选择,目前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文学方向和语言方向;积极筹建带有文理交叉性质的应用中文方向。

本科生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初步确定学制分流意向。

本科生第四学年通过学院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完成“ 4+X ”模式的学制分流:“ 4+0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就业)、“ 4+2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教育学硕士阶段学习)、“ 4+3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学术型硕士阶段学习)。

2 、科学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启动文学院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修订教学计划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着对国家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设计、制订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符合学科知识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既保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稳定性,又探索相关课程的弹性组合。

在“学校—院(系)—专业”三个平台的课程中,文学院教学计划修订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十分必要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科学确定体现一级学科特点的本学科基础课程;精心设置有机组合的各专业方向课程,注意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

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及时跟进与各模块专业课程相应的教材建设。

3 、积极稳妥地开发新的专业和新的专业方向

在保持传统学科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发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型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近期具体计划为:

拓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口径,拟将专业名称改为新闻与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稳步增设新的专业方向。把握 2008 年奥运会的机遇,通过与校内体育学院、经济学院等单位的共同建设,探索形成北师大“应用新闻专业”的系列品牌: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

拟将“应用中文”作为新设本科专业方向进行实验,主要培养中文现代信息处理与研究方面的文理双修型的专门人才。经过充分论证和一段时间的实践,待条件成熟后正式申报为新增专业。

争取新增设 1 至 3 个研究生专业或专业方向。

4 、发挥基地班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把握好本科生基地班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滚动式培养”;在学生选定专业方向后于第三学年初争取使基地班每名学生都有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建设本科生精品课程;推进系列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状况评估体系;以基地班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建立学生论坛,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严格执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 指导 / 审议 / 答辩制度,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力争使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前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建设

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不同培养模式并存的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学籍管理,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提高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导师制,提倡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导师合作培养,允许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强调选题的创新性,提倡研究 生选题与研究所、导师课题规划的相关性,鼓励进行交叉型选题的研究。

优化硕 / 博士生培养方案,适当缩减学分,启动缩短硕士生学制的改革试点工作;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建立研究生听课 / 学分制和读书报告 / 学分制并行的研修模式;在全院树立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研究生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

高度重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切实实行论文匿名评审和预答辩制,积极推荐优秀论文参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6 、捋顺关系,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分工合理、明确的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建立完整的教学文件档案、学生成绩档案、教师教学档案;逐步实现试题、试卷、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坚持领导听课制。

开发现有资源,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四、社会服务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文学院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境外办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夜大、函授等本科办学的基础上,办学层次逐步提高,研究生层次的办学(包括课程进修班、学位班、教育硕士和计划外研究生)已经成为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对于社会服务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冲击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一点认识不足;与学科建设工作的衔接与结合还可以更紧密些;办学层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学院的优势资源有待于充分发挥;稳定性高层次办学收益所占比例还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目标与思路

在我校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文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在保证层次、质量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整合优势资源,突出在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方面的品牌优势,立足内地,放眼海外,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层次,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巩固现有渠道,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有效调控包括师资在内的现有资源,抢占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学院优势的合作领域,拓展多种渠道,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在保证基本效益的基础上,淡出社会影响不大的领域。

1 、立足内地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做好高层次社会办学工作

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等因素,促使本科后教育和在职教育急速发展,名牌学校的在校研究生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影响为高层次的社会办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契机;为了使百年老系积淀的雄厚资源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需要社会化、产业化;文学院横跨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四个一级学科,为拓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社会服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各种层次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未来高等院校争夺的主要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将会形成教师持续教育的巨大市场。

2 、探索境外办学新途径,推进文学院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涉外办学已经成为文学院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站在文学院发展国际化的高度,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外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探索多方面的合作,加速文学院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充分整合文学院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打造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的领先地位,积极拓展在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境外办学的新途径。

最近几年,香港、澳门开展的普通话、文化认同、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等工作,为合作提供了机遇。文学院在这些方面理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对于文学院来说,国外办学的突破应以东南亚地区为切入点,争取在华人集居的一些国家借助在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的一些院校也在积极争夺这一市场,这方面的合作面临着一定的竞争,必须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3 、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进入职后培训的主战场

与教育部师范司等教育部有关司局,以及地方教育厅如北京市教委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对话渠道,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争取政策支持,适时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如可以针对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提供西部教师培训方案等。另外,加强与我校有关部门的合作,作好各种培训方案的制订和申报工作。

(三)任务与措施

1 、打造优势品牌,规范和发展高层次的内地办学

突出文学院在研究生层次的社会办学服务,打造品牌,动员全院力量,强化培养质量,适当扩大规模。

拓展多种渠道,探索中国语言文学各二级学科、新闻出版和民俗学专业方向的社会办学,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合作模式。

以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和就业为品牌,带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增加这方面的规模。

2 、在学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创境外办学新局面

针对港澳地区的合作:继续保持在港澳普通话教学合作方面的已有优势(如与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的合作);争取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进行普通话学位课程的合作;争取以培养中国语文科教师为主要对象,与香港有关院校进行研究生学位课程层次的合作,并在这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品牌;积极参与港澳地区有关普通话、中国语文教育等有关政策的咨询工作,占领政策层面的制高点。

针对东南亚华文圈地区的合作:在外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发展与新加坡开放大学的合作,在保持学士学位课程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争取硕士学位课程的合作也形成一定的规模;积极探讨与新加坡其他高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院校的合作,特别是针对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的合作;争取与这些国家的教育部等类似机构就中小学华文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进行合作,在政策层面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并延伸到华文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合作。

3 、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随着韩国、日本经济的复苏,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还会大幅度增加,同时港澳地区报考内地高校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最近几年,文学院招收学位课程的留学生人数在逐步增加,但是根据文学院学科和导师情况,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因此,应该与外事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做好留学生招生方面的宣传工作,扩大留学生的规模,特别是研究生学位层次的留学生规模。

4 、争取与出版集团等文化产业机构开展合作

伴随着加入 WTO 之后的进程,出版和发行行业将逐渐开放,大量外资进入中文图书出版和发行也是必然的,一些针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基金以及出版集团将会在大众文化性质的读物,特别是中小学读物的开发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文学院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进行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如教学资源的开发等,也可以进行市场调研、咨询等方面的合作。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与文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作结合起来,动员和挖掘文学院校内外知名校友、企业界等社会著名人士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

5 、加强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规划和管理

形成由院务会统一决策的机制。成立针对海外、内地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起草和具体工作的落实。鼓励各研究所主动、积极地拓展合作,但要纳入学院的统筹规划,保证收益的适当分配,以调动各所、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根据现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课程计划,各所对本所承担的课程应作出明确的规划,让一些教师做充分的准备,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在外派教师方面,首先保证教学的质量,而不侧重利益均沾,对各地反馈的教学评价要备案,作为选择派出教师资格的依据。激发讲课教师的积极性,适度提高讲课的课酬,或者记入院内工作量。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可适当聘请退休教师和外援人员。

五、学院管理

(一)现状分析

文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注意优化学院管理的工作,在体制创新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长远意义的构想,并且业已采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际进展,如建立了以研究所为基本单位的院 / 所管理体制,建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健全和加强了院务会的集体决策功能等。但总的看,这方面的工作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科学与民主管理的构想还有待进一步的落实和深化,责任模糊、效率偏低、手段陈旧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需要下大气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目标与思路

文学院管理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是:强调学院全面、稳定、持续和快速地发展,坚持体制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方面狠下功夫,捋顺工作关系,优化人际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学院发展的软环境,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院、各研究所、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等多方面积极性的简捷高效的现代学院管理系统。

(三)任务与措施

1 、加强班子建设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提高党政班子的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坚持自律、提倡奉献,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以学校和学院发展的大局为重,密切党政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进一步 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使 党政联席会(即院务会)在学院重要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和决策功能。

2 、加强民主管理

成立文学院 教授委员会、文学院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文学院职代会,明确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制定议事程序,坚持院务公开,院长定期述职,逐步形成以院务会为核心的院级民主管理体系;推进和细化各研究所的民主管理。

3 、全面提高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合理分工,捋顺关系,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树立现代管理观念,通过培训和考评全面提高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4 、改进对于教师教学科研绩效的考核

认真总结以往教师业务考评当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人为本,研究和完善考核的指标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彰显爱岗敬业精神;改进院内津贴发放办法,兼顾公平和效率,明确导向,鼓励先进。

5 、建立文学院发展基金

在积极争取学校支持的同时,多方筹措经费,建立文学院发展基金,用于学科建设、教师培训、改善各研究所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6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利用搬入主楼的机会,加强文学院包括多功能厅、机房、网站、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务必本着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精神,做好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

7 、加强学生工作

提高对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实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丰富健康的学生活动,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学生工作。

8 、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适当时候建立分党委。在调整的基础上,发挥党支部在学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教师和学生中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党员的学习意识,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

我们相信,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努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定能够在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继往开来,锐意进取,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

§ 机构设置

党政机构

* 院行政

* 分党委

* 分团委

* 院工会

* 办公室主任

* 财务管理

* 总务管理

* 科研与外事管理

* 对外办学与继续教育

* 博士生教学管理

* 硕士生教学管理

* 本科生教学管理

* 网站建设及办公自动化

* 学生工作研究中心

* 北师大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

* 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 民俗文化普查研究中心

* 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

* 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

* 文艺学研究中心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 先贤名师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920 年起在高师国文部任教。 1923 年起在女高师国文系任教。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师大和女师大是鲁迅最早任教和任教时间最长的两所学校。

余嘉锡 ( 1884 ~ 1955 ):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字季豫。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回常德师范学校任教。 1927 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 1931 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1942 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 年 10 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其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吴承仕( 1884——1939 ),别号检斋,安徽歙县人。清末最后之举人,亦为 “ 章门弟子 ” 之一,精 “ 三礼名物 ” ,为 “ 经学之王 ” 。他较早接受马列主义、辨证唯物论,并自觉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为早期著名学者中的中共党员。自改大立系后他是第一任国文系主任,利用其声名和影响力,聘请 “ 章门弟子 ” 、著名的 “ 训诂之王 ” 黄侃(季刚)及鲁迅、范文澜、马叙伦、杨树达等众多的 “ 名家 ” 来系任教或讲演,使学生无论在学业还是思想上都有极大收益。

钱玄同( 1887-1939 ),又名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 章(太炎)门弟子 ” 之一,精音韵,为 “ 音韵之王 ” 。力主改革汉字、废除文言,其在 “ 五四 ” 前后,办《新青年》反复古派(和刘半农合演 “ 双簧 ” 《答王敬轩》,十分有名),鼓动鲁迅 “ 呐喊 ” (鲁迅《呐喊 · 自序》中所说 “ 金心异 ” 即钱玄同),提出打倒 “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 的口号等。对推行白话文、改革汉字、改革汉字书写、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等均有卓越贡献。曾任国文系教授、系主任。由他掌系,使原本旧气弥漫的 “ 国文部 ” 改革向上,充满活力。

沈兼士( 1887-1947 ): 名臤,吴兴(今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19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 19 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历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故官博物院理事、文献馆馆长、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等职,创立汉语 " 文字画 " 、 " 初期意符字 " 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抗战期间,曾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 。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黎锦熙( 1889——1978 ),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语言学界的泰斗。自1920年到北京 “ 高师 ” 任教以来,先后任国文部教员、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等,和师大结缘近半个世纪之久,在中文系乃至师大的建设上劳绩卓著。[1]

§ 学术基金

2004年5月15日,由香港著名实业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生邱季端先生捐资成立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季端发展基金”成立。 基金由邱季端先生捐资 100 万人民币,学校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

设立该基金的宗旨是提升文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文学院的学术影响。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资助“励耘学术文库”的出版:主要用于资助文学院教师学术成果的出版。

2 、评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季端学术论文奖”:评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术论文奖。

3 、举办“励耘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人士到文学院做学术讲座。

4 、每年出版 2-4 期学术期刊“励耘学刊”。

邱季端先生于 1967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到香港发展,成为香港实业界著名人士,现为香港喜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 1990 年起,先后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常委、北师大香港校友会会长。有着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经历,邱季端先生一直关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对于近些年来基础学科面临的严峻挑战深有感触。

由于对传统学科的关注和投入不足等问题,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处境艰难,科研人员很难静下心来从事一些重要的但在短时期很难见成效的研究。如何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传统学科院系面临的迫切问题。与此同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合作的现实需要,中文的国际地位在提高,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越来越重视中文方面的人才培养。另外, 香港、澳门开展的普通话、文化认同等工作,也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承担着传承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影响。[1]

§ 合作交流

英文期刊《今日中国文学》

2010 年10月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俄克拉荷马大学《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今日中国文学》创刊发行仪式在俄克拉荷马大学隆重举行,200多名来自各界的美国专家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爱好者以及中国驻美学者、留学生齐聚一堂,出席了发布会。

发行仪式上,首先由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博文里先生代表俄克拉荷马大学发表祝辞,博文里先生在对《今日中国文学》正式创刊发行表示衷心祝贺的同时,强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双方学者共同合作、努力工作的结果,也是两校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良好开端。同时感谢中国汉办对此份期刊的大力支持。从美方讲,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份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博文里先生希望在这份期刊上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能够在许多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世界文学》主编戴维斯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今日中国文学》的出版将严格按照《当代世界文学》的学术标准,邀请中外专家学者参与到学术期刊编、审、写的工作,通过对外国读者多年的调研,重点选取那些便于翻译、外国读者容易接受的当代优秀的中国小说、诗歌、戏剧作品以及文学评论,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借助《当代世界文学》的影响力及发行渠道向全世界推广发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打造出另外一份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

《今日中国文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在书面致辞中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向《今日中国文学》的创刊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向热心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事业而辛勤工作的中美两国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谢意。张健指出,在美国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文学术期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美国等西方国家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开通了一种渠道、搭建了一个平台、铺设了一座桥梁。同时,文学作品是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今日中国文学》可以让世界感受到当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张健希望在未来的几年里,中美双方将一起努力把这份期刊从半年刊变成季刊,再变成固定的双月刊。北师大文学院也将继续努力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把这份期刊办得越来越好。

在美国定期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文学术期刊,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申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已由国家汉办批准立项,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知名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负责实施。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三年内出版10卷本“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丛书作品从当代中国优秀文学中选出,邀请世界优秀的翻译家担任翻译工作,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和发行任务。二是在美国创办《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英文学术期刊。这份期刊以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为宗旨。它奉行“学术论文,随笔写作”的风格,刊发当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当代中国优秀作家,提炼和阐发中国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和感召力的话题,报道中国文学资讯,同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三是在北京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