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受教育者 |
释义 | § 定义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1]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随着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和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的实行,教育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一个人从生命形成(胎教)到死亡的整个一生和全社会不分种族、性别、宗教、民族和阶级的所有人。其中学校里的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 概述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作为教育的对象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素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需要教师的传授和扩展。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渡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在教师的教育下,受教育者逐渐获得品德的完善和行为的养成,逐渐由个体的生物人向本质上的社会人的转变。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只有在教师的培养训练下,受教育者才能逐渐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实现由消费的个体向生产的社会成员转变。 受教育者也是学习的主体。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受教育者作为人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然具有主体的性质。换言之,在教育过程中,他们也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存在的。 § 主体地位 集中体现在: A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 B受教育者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除了继承、吸取以外,还有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 C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因素都制约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进行速度、效益和质量。 § 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后代是父母长辈教育的对象,自然成为受教育者。父母及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或创造某种情境及家庭生活氛围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是受教育者。 在社会生活、社会教育中,若某人受到某种教育影响,那他就是受教育者。 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专指学生(包括研究生、成教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人。[1] § 性质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中的“受”是从教育对象意义上来考虑的,并不是说受教育者就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参与或回避的选择,能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然后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取舍;受教育者有自己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追求,受教育者在获得判断能力后,他对教育影响的挑选也就越来越明显;受教育者能对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适应或改造。但这种能动性的水平、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是与其身心发展的程度相关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师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高,认识和改造自我与环境的能力还不强,为了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必须接受培养和改造;第三,教育活动中的目的、计划的制订及活动的组织都是教师,学生只是这些目的、计划的承受者,活动的参与者。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被规划、被设计的,是对象;第四,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完成培养自己的任务,一开始就进行自我教育,对自我施加教育影响,他们必须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然后才能进行自我教育。[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