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浦汉代墓葬群 |
释义 | § 概述 合浦是北部湾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郡。在先秦时期为百越之地,骆越之境。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岭南置南海、桂材、象郡,合浦地属象郡所辖。秦末汉初,南越国坐拥岭南一方,合浦为其统辖之土。《汉书》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设置合浦郡,此为“合浦”一名留著于史册之始,至今已历经了两千余年的岁月。 自武帝开郡以来,合浦一向是历代郡、府、州、县的治地,是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以“海出珍宝”闻名于世的物产丰富的岭南重镇。尤其在汉代,它作为汉帝国对外商贸的海路交通起点,繁荣鼎盛一时。而这一段历史所能留至今日的证物,除了《汉书·地理志》中所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自武帝以来皆见献。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同,汉之译使自此不矣。”一段文字为最重要的史料证据之外,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实物证据就是合浦汉代墓葬群。 § 分布 合浦汉墓群集中分布在合浦县城东北至东南郊的丘陵地带,在廉北、堂排、冲口、廉东、廉南、平田、禁山、杨家山、中站等村庄,分布着汉代墓葬村土堆近二千座,范围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6公里。汉墓村土堆一般有5米左右二底径,高近1米余;封土高大的底径超过60米,高亦有7米以上。而在各封土堆之间则遗存着数目很大的封土无存的地下墓群。 1981年合浦汉墓群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历年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汉墓群中所葬墓主身份各异,既有漆棺宝器厚葬的郡守县令一类官员,也有富豪或穴室窄小,葬器甚少之人。 1957年以来,文物部门已对将近700座合浦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已清理的墓葬大体上分为西汉晚期王坑木椁墓;西东西汉之间少量的过渡性砖木合构墓;东汉结卷砖室墓。以东汉砖宝墓占大多数。 西汉晚期木坑木椁墓,墓坑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底有枕木沟,铺白膏泥,木炭及沙层;也有大型的多宝木棱墓出现。大多带斜坡墓道。 砖木合构墓由最初的以土坑木椁为主体,仅以砖切封门墙,一直演化为墓壁与底困砖顶用木料的形式。最后完全转变为东汉时期浒的砖宝墓。合浦汉墓的墓砖一般部拍印几何形花纹,有的还拍印文字或古语,分为长方形的平砖、楔形砖两种;墓底有的采用大块的方形砖。砖玉墓声带余坡墓道,墓宝形制长方形、中字形、凸字形、十字形春顶和廿字形双宝双券顶、穹窿顶等。 合浦汉墓的葬俗趋同中原,主要在主宝放置棺具,配置有成套的陶器以及青钢器,铁器组合,有部分墓葬随葬漆器、玉器和金银、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贵重器物。其中,汉墓中出土大量的仓、畜圈禽舍和五禽六畜等明器模型,反映了这一“不产谷实”,而以商贩珍宝为主的合浦郡(见《后汉书·孟尝传》)对农业经济发达的追求;而岭南风格浓厚的青铜器,表现了南海地区所具有的高水平手工业一产技术;诸如水晶玛瑙,玻璃琥珀一类风格迥异于华夏之物,则反映了合浦港对外商贸往来兴盛的史实。而在一些出土器物之内,装有禽畜类遗骨,以及稻谷、酒液、蚌贝、龙眼、荔枝、杨梅、橄榄等遗物,为研究当时的农业经济与生物资源提供了珍贵的标本。迄今为止,合浦已发掘的最大的汉墓是1971年望牛岭西汉晚期土坑多室木椁墓,墓主估计属当时“九真郡”郡守级官员。其封土堆底部直径40米,高5米。墓坑平面呈“干”字形,墓向南偏西40度。有墓道、甬道、主室,南北耳室,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深8.8米。主室后部纵陈朱漆棺具,内有铁剑、环首刀、金饼、金珠、铜镜、五铢钱及玛瑙、玉、水晶、琥珀等佩饰;棺外放置大批铜器和漆器,如铜凤灯、三足盘、鼎、壶、纺、鉴、锅、魁、镇、樽、洗、盆、药臼、博山炉、井、灶等铜器,以及干栏式陶屋,鎏金铜扣及金平脱的盘、耳杯、盒等器物。在北耳室出土铜车马器车戟等明器;南耳室置铜仓、铜魁和陶鼎、壶、瓿、罐、提筒、瓮等陶器及12件男女陶侍俑。该墓共出土了245件陪葬器物,反映了汉代厚葬之风遍及海角之隅。目前,在岭南地区,墓室结构如此巨大复杂、随葬品如此丰富珍贵的西汉晚期木椁墓仍不多见(见《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年5期) § 合浦汉墓文物精华 合浦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既有具浓厚岭南风格的陶器与青铜器物,又有类似于中原的金银玉器;而且,汉墓出土了一大批明显带着异域色彩的水晶玛瑙、玻璃琥珀等饰物与器皿。这些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合浦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岭南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精湛;也展现了合浦港作为汉代对外贸易大港和我国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的兴盛的面貌。在已出土的合浦汉墓文物中,陶器所占数目最大,其次为青铜器,水晶玛瑙、金银玉石等贵重的饰件或礼葬之器又次之。 陶器沿袭了岭南百越民族传统的硬陶制作技术,火候极高,造型灵秀,器壁薄而均匀,器表一般装饰刻划几何形线纹,很有地域特色。以明器干栏式陶楼为代表。合浦汉墓的青铜器,反映了岭南地区青铜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和工艺特点。器物形体小巧精致,器壁薄仅1—2毫米,器表均装饰繁缛的细线錾刻纹饰,线细如发丝,装饰有锯齿纹、回纹、菱形纹、叶纹、锦纹、弦纹、水波纹、篦纹等几何形纹饰以及羽毛纹、凤纹、鹿纹、虎纹、龟纹等,岭南特色很为鲜明。 合浦出土青铜器的精华部分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1971年望牛岭西汉晚期木椁墓出土的一对铜凤灯、造型为昂首回望的凤鸟,腹颈部中空且相通,背部圆孔上置一浅圆形灯盘;凤颈后弯,以双管相套接,可拆开与转动,可调节灯光;凤嘴衔喇叭形灯罩,罩通颈腹以容纳灯炬的烟灰,保持空气清洁;扁平的长尾下垂及地,与双足平衡器身。凤灯通体细刻羽毛纹。其制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堪称瑰宝。此外,青铜出土文物中的龙首柄铜魁,人形三足承盘、活链龙首提梁壶,孔雀纽三熊足铜樽,錾刻守门卫士干栏式铜仓,人面纹和人臂执刀铜铺首,错金铜剑等等器物,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一般而言,南方沿海地下酸湿,青铜器很难以完好无缺地重见天日,因此,1986年凤门岭东汉早期砖室墓中出土的内装千年美酒的铜提梁壶,就显得格外珍贵。 在合浦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玉质异常坚密润泽,洁白华美的玉器,有子母扣龙、鹘形玉带钩、蟠螭形玉佩以及透雕“宜子孙,日益昌”出廊玉璧等等器物。而龙首金带钩与镂嵌金花珠链等黄金饰物制作上可谓巧夺天工。《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起,我国与南洋诸国的海上交通贸易甚为发达,合浦当时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及地区友好贸易往来的主要海港,由此“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现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晶莹艳丽,造型独特的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玻璃等器物,属于汉代合浦港海外贸易兴旺发达的实物证据。这些舶来制品当中,以蓝色的玻璃杯、碟、环等较大件器皿为稀少,而透明度极高极纯净的各色水晶穿饰也引人注目,有一串紫色水晶串珠由163粒十四面体珠子组成,重达615克。玛瑙饰物也多是由名贵美丽的红色或黑白缠丝、花斑玛瑙制成。 合浦汉墓出土文物浓缩了二千年前合浦郡的社会历史面貌,于无声中展示了这一“海角名区,还珠故郡”的古老文明,昭示今人在西部大开发中沿着古人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发愤图强,走向世界。 § 相关链接 旅游 广西 地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