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释义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前身是南京大学气象学系,成立于1944年,是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拥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竞争力、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师资队伍。

§ 概况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大气科学系建立于1944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历经6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气象科技人才和业务骨干,造就了一批国内外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已成为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其中“气象学”学科从1988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年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排名国内同类学科第一。

本系具有一个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本科阶段按一级学科(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每年招收约70名本科生,招生规模在综合性大学同类系科中排名第一,平均录取分数也最高。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两个研究生专业,每年招收约30名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包括硕博连读和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

本系具有一支由中科院院士、资深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并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45岁以下教授4人、副教授7人,12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9位为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系已建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主持和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在中尺度天气、边界层气象、大气环流与季风、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大气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已形成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派出留学与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科毕业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90%以上。去向主要为:在国内外重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学位(占三分之一)、主要在中国气象局系统及国家民航和环保系统从事气象工作(占三分之一)和其它(占三分之一)。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目前是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学会、江苏省气象学会教育和智力开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

§ 历史

94年毕业合影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源出地学系。1902年筹办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更名两江师范学堂,历史舆地科皆开设气象学内容课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文史地部设地学系,地学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竺可桢为系主任,首次开设气象学专门课程,并在校内建立气象测候站,为中国现代气象教育的开端。

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时期,胡焕庸回国来校后,地学系分为地质系和地理系,地理系设地理、气象两组,气象组为中国最早的气象学专业。

由于气象对工农业生产、航运交通及军事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大,特别是二战时期军队尤其是空军需要大量气象人员,欧美著名大学先后都加强及新建气象学系,与此同时,中央大学于1944年8月以地理系气象组为基础,成立中国第一个气象学系,黄厦千为首任系主任。

1940年,胡焕庸编写的《气候学》问世,为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气候学教材。1946年,朱炳海编写的《普通气象学》出版,是中国编著的第一本气象学教科书。抗战胜利后1946年自重庆迁回南京,此时气象学系有专任教授黄厦千、涂长望、朱炳海三人,兼任教授赵九章、吕炯二人。1948年徐尔灏返国受聘为副教授,1949年卢鋈、陶诗言来校任教,至此气象学系颇具气象,师资阵容强大,开出的课程甚是齐全,国内无匹,国际上也少见。至1949年,气象系教职和历届毕业生计有72人。

1960年,中国气象局和南京大学合作另创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为南京气象学院。1986年,气象学系更名为大气科学系,设在地学院内。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先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大气物理学专业、第一个气候学专业。

§ 现况

气象日活动

专业设置

天气动力学

气候学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学

应用气象学

研究机构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实验室

南京大学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

南京大学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教研室

当前研究重点:以气象学为基础,全球变化、大气探测为支撑领域,并开展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化学和水循环交叉领域的研究。

§ 领导

气象学会代表大会

现任领导

杨修群 (主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晓如 (书记)

女、副教授,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留校任教后,历任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人事秘书、党总支秘书、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系党委书记,南京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南京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王 元 (副主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和动力学研究、大气流体数值计算、网格计算优化理论和数据变分同化理论、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以及下垫面与大气相互关系物理过程的等领域相关研究。

孙鉴泞 (副主任)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环境、云和降水物理等方面研究。

潘益农 (副书记)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中国气象学会水文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尺度天气分析和数值模拟。

历任领导

黄厦千

任职时间(1944-1948)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沙坪坝。1939年黄厦千自美返国,受娉来中大执教,先后讲授气象观测、天气预报、高空探测、航空气象等课程。

涂长望

任职时间(1949-1950)气象学家。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在重庆参与发起成立“九三学社”。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军委气象局局长、中央气象局局长。

朱炳海

任职时间(1950-1958)教授,出生于1908年2月,1927-1931就读于于中央大学地学系,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5年,1936年受娉中央大学地理系,解放后,南京大学建立,担任气象系主任。主要著作:《天气谚语》、《气象学词典》等。

徐尔灏

任职时间(1958-1970)1948年自英返国,受娉来中大气象学系任副教授,先后开设动力气象学、气象统计等课。

黄士松

任职时间(1977-1983)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期师从涂长望,曾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纬大气环流及东亚季风环流、灾害性天气气候成因。

陆渝蓉

任职时间(1983-1984)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南大校友总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减灾和防灾、大气能量平衡和水循环。

主要著作有:《地球水环境学》、《气候学》。

伍荣生

任职时间(1984-1993)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195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

倪允琪

任职时间(1993-1997)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973“暴雨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和天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是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蒋维楣

任职时间(1997-1998,副主任,主持工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污染模拟与大气环境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空气污染预测与防治基础》、《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边界层气象学基础》。

谈哲敏

任职时间(1998-2006)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尺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杨修群

任职时间(2006—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历任总支书记及党委书记

王家梅  1955-1958

白  玲  1958-1961

张淑珍  1961-1964

姚鹤年  1964-1973

谢家极  1973-1983

李可位  1983-1991

严伯平  1991-1993

王晓如  1993-

§ 校友

院士座谈会

陶诗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科联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

1942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

高由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疾风的研究中成绩突出,为开拓中国气候学和高原气象研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大气科学专业

巢纪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曾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气候委员会ICCL/IAMAP)委员。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

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近地层大气物理研究、火箭和卫星对高层大气探测的研究和星级物理和磁层物理研究。曾任中国Cl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IAGA)中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伍荣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中尺度工作组主席。

1956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

符淙斌

气候学家,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他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

陈联寿

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台风预报技术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有关台风路径突变机理的新论点。

先后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

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

王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哨声和甚低频发射的观测和研究,太阳、大气和行星际介质物理、空间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等。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 科研概况

雅罗

本系已建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及“自然灾害中心”等研究机构。主持和承担了一百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其中主持或承担包括国家攀登、“973”及科技攻关类等重大科研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36项。在中尺度天气、边界层气象、大气环流与季风、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大气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八百余篇,其中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21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三十余项,其中国家奖11项。已形成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研究、派出留学与进修、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 研究方向

学生们在踢足球

气候动力学研究

局部气候和气候变化模拟;

气候异常的动力学和可预报性;

大气-海洋-陆地相互作用;

ENSO动力学;

大气的季度波动;

东亚季风的年度和季度变化分析和模拟;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

中尺度天气过程的观测、诊断和数值模拟研究;

华南对流和锋生;

云系对大尺度环境的影响;

四维数据同化;

边界层过程和中尺度系统的发展;

天气系统监测和信息发布的研究;

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处理和图形显示系统;

全球变化研究

地球系统的理解和模式发展;

未来20-50年中国生态环境趋势的预报研究;

生态系统动力学以及它和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

污染城市大气悬浮物描述;

酸雨的时空变化;

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污染;

环境承受力和区域环境控制研究

灾害预防研究

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灾害变化和灾害链;

灾害预报;

防灾、减灾措施;

§ 荣誉成就

研究生部2001级党支部

大气科学系(DAS)成立于1944年,是南京大学(中国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的研究和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该系一直处于大气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最前沿。它拥有82名全职教工和丰厚的科研基金。有大约70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研究工作。该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MSWL),灾害性天气与气候研究所(ISWC),灾害研究中心(CDS)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心(GCRC)。该系在短期气候变化、中尺度动力学、大气环境以及遥感和雷达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该系还承担了许多国家性的重大课题,例如国家攀登计划和由NSFC资助的一些重点课题。该系鼓励和支持国际学者交流计划,已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0年以来,该系的教职员工已出版了70多本专著和教材,赢得了21项国家科学研究奖。从1990年以来,已在国内或国际杂志上发表了720多篇论文。

§ 参考资料

[1] 四川农村信息网 http://www.scnjw.gov.cn/jiaoyu/xxxx/daxue/2008072118180108.html

[2]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http://as.nju.edu.cn/bxgk.asp?action=jj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