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熊猫研究保护中心 |
释义 | § § 中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水平 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从1984年开始,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潘文石教授就带领一支由他指导的北京大学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对野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十几年艰苦的野外研究,近年来中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他们发现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线是维持秦岭大熊猫继续生存的、中高山大熊猫--森林生态系统和该地区低山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界面,阐明了秦岭中段南坡的中高山地区不容易遭受人类毁灭性地破坏,从而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自然避护所的原因。他们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制度以及某些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他们首次分析了现存大熊猫种群在总体上的遗传组成,发现作为一个地理群体的秦岭大熊猫的DNA多样性也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乐观地估计秦岭大熊猫仍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及时提出保护这个物种的办法。这些年来,中心始终密切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责任、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中心以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和秩序为己任,并把这种研究看作了解生物多样性现况和处理生态学危机的关键。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公认,被誉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前沿。 中心突出的工作是办了一件实事: 1993年9月,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致信给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建议在秦岭大熊猫的密集分布区内停止砍伐森林,并成立新的保护区,这建议被立即采纳;并争取到世界银行的援助,经过1994年的筹备,于1995年在秦岭大熊猫的最重要的分布区之内建成了一个新的保护区。这项工作在世界上起到良好的作用,各国的许多科学家和公众请潘文石教授转达他们对中国政府的谢意,并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大背景下面,没有忘记为世界人民保护大熊猫和保护环境的任务"。 与此同时,中心还十分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业务技能,而且还着重培养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和坚韧精神。至今,中心已先后培养出十几名优秀的硕士、博士。他们包括:曾周,郭建葳,楼伟,毛小荣,拉加才仁,周志华,付达莉,张磊,周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现在正活跃在国内外生物保护和相关的工作中。 § 中心在国内外学术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中心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1991年在华盛顿的一个大熊猫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潘文石是该会"野外研究工作组"的两个领导人之一;1993年在成都举办的国际大熊猫学术研讨会上,潘文石是研讨会主席之一。1997年吕植负责并主持了在卧龙举办的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98年,吕植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主持了在拉萨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国际会议,旨在推动科研院校、国际组织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中心目前主持和参与的工作: 中心一直坚持在陕西秦岭南坡对野生大熊猫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大熊猫生物学的各个方面:生境调查,个体、种群生物学,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遭破坏的栖息地的恢复等等。中心将出版一部专著,是对秦岭大熊猫进行了十三年研究的总结。它将叙述秦岭大熊猫的现状并提出保护管理的办法。这本专著讨论到的一些关键问题将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保护现存大熊猫的许多看法,从而加强了保护这个物种的信心。另外,中心近期还参加了对于四川平武地区的熊猫数量调查的工作。此项工作是全国熊猫数量和栖息地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还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这是正确统计目前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采取行之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近年来中心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扩展,其中包括对于广西崇左地区白头叶猴的研究。即以白头叶猴的生物学研究为基础,建立一个濒危珍惜物种的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行的保护体系。这对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贫穷但野生资源丰富的地区的生物保护,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由吕植负责的、在西藏地区的研究工作也已开始,这包括对于羌堂地区和藏东南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研究。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在生物学上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青藏高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它对于东亚,乃至南亚的气候、河流、植被的生长、动物的分布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西藏现在还有很多人迹罕至的地区,那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对较好,是大量野生生物的自然庇护所。那里不但生物种类繁多,有些地区是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而且还具有一些地方特有物种,如藏羚羊等。所以,对于这一地区的研究,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其中众多的珍稀濒危物种,使这一片净土高原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中心的最终目标。 § 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心将坚持一贯的宗旨,以保护生物学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成人再教育等众多职能于一身。在科研上,我们立足意义重大的野外观察和研究,兼顾高技术的实验室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在生态学、行为学、进化分子生物学等各个层次上开展工作,为科学地保护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可行的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可以面向全校,开设保护生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等科目,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水平的科学工作者,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此外,在成人再教育方面,我们会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核心作用,积极参加培养各层次的生物保护人员的工作,在思路上和具体管理方法上,给他们以科学的启示和指导。这项工作的意义最为深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国内尚属首例,我们北大人应该有历史使命感,勇于接受挑战,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行者。同时,中心还将一如既往地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起积极的作用。在国内,中心与众多科研组织和保护管理机构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生物保护工作中起纽带和核心的作用;在国际上,中心拥有极高的声望,可以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术和技术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