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山 |
释义 | § 景观简介 千山金刚峰 千山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山上即有寺庙建筑,辽金时有所增建,繁荣时期曾有7寺、9宫、12观和10庵等建筑。千山范围很大,它是长白山的一条支脉,全山共有999座山峰,近千数,千山之名的由来就在于此。千山现划分4个游览区,12个景区,共有名胜古迹点约200多处。 千山南临渤海,北接长白,千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俏、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 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游客的人间胜地。她虽无五岳之雄伟,却有千峰之壮美,是一幅以独特的群体英姿组合而成的天然画卷。一年四季,景色纷呈,春天梨花遍谷,绚丽满壑,夏天重峦叠翠,郁郁葱葱,秋天漫山红叶,落霞飞红,冬天银装素裹,白浪拍空。千座山峰,峰峰奇特,处处景美.来此一游,定能使你的心情如千朵莲花峰一样怒放。 千山自然景观钟灵毓秀千山群峰挺立,突兀争奇,雄伟险峻,幽深秀丽,象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著名的有仙人台、五佛顶、莲花、月牙、狮子、弥勒、净瓶、钵盂、海螺、卧象、献宝、鹁鸽、三台、漱琼、松苔、上夹、下夹、笔架等峰。最高峰为仙人台,海拔708.3米,是“观云海、赏日出、瞰莲花、听松涛”的最佳观景台。五佛顶是千山的第二高峰,海拔554.1米。登山遥望,诸峰千姿百态,有如龙蟠、虎跃、鸟翔和潮涌,层峦叠嶂,尽收眼底。千山怪石嶙峋,各领风骚。它们造型奇特、峻峭,千姿百态,分外壮观。有的挺立峰顶,有的雄踞山腰,有的落卧沟间,它们象牛似马,若豹类猫,虎伏龙隐,豕突狮跳,栩栩如生。卧龙石、寿星石、 巨人石若鸟兽人形,合心石、夹扁石、钟鼓石乃天工巧成,而木鱼石因击之声如木鱼而称奇天下,使游人在寻幽访胜中增添了无限乐趣。 千山的洞穴多数是天然形成的,只有少量由人工稍加穿凿的二有些洞穴如香岩寺后山的“老祖洞”、龙泉寺的“了凡洞”曾有僧人、道人在内“修炼”;有的洞如无量观的“罗汉洞”、普安观后的“玉皇洞”皆塑有各种神像。还有些洞很是奇特,如洞中有洞的“观音 洞”,寒气袭人的“冰洞”等等。这些洞穴不仅形态多样,古怪离奇,而且不少都寓含典故、传说,为古老的洞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令游人顿生探奇之心。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 仙人台,又名观音峰,位于南部游览区诸山脉之巅,大安、中会,香岩诸寺和五龙宫诸庙宇拱卫之中。海拔708.3米,为千山风景区最高峰。峰奇,地险,峰头似蛇背,长20余米,宽10米,峰头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径约20米,由东稍北倾斜,状如鹅头,故俗称鹅头峰。西南北三面均为峭壁深渊,唯东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顶大兴土木,将半球峰顶变成一平台,修建成仙人台。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盘,周围安放八仙和南极寿星的石雕坐像,布陈为庆寿,奕棋行图。鹅头下峭壁上,有一佛龛,内浮雕一尊半身观音菩萨像。佛龛之上横刻"仙人台"三个篆字,系清光绪举人徐景涛所题。鹅头峰原名华表柱。 § 历史沿革 千山 千山区境可上溯的秦代(公元前221年)、汉代、三国时期、晋代、隋代,其北部(以杨柳河为界,下同)隶辽东郡襄平县(今辽阳市),南部属新昌县。唐代(公元668年),隶安东都护府辽州城(今辽阳市)。辽代(公元906年),区境北部属东京道辽阳府(今辽阳市),南部属辽阳府海州(今海城市)。金代(1151年),区境北部隶东京道辽阳府,南部属澄州(今海城市)。元代(1206年),区境北部属辽阳路(今辽阳市),南部属海城巡检司。明代(1368年),区境北部属辽中卫(今辽阳市),南部属海州卫(今海城市)。清初,千山区境内由辽阳州、海城县所辖。民国初先由辽阳县所辖,后由海城县所辖。1937年12月1日,鞍山实行市制,千山区才划入鞍山市内。几经变迁,1960年2月15日郊区建置,才形成现在千山区的雏形。1983年12月3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鞍山市郊区划为四城区之一,沿袭历史之称,取名旧堡区。1996年改为千山区。 § 地理位置 千山区位于辽东半岛北端,辽宁省的中南部,辽河平原的中下游。千山区土地面积421平方公里,人口30万,区辖八个镇、二个街道办事处、74个行政村。南、西南与海城市毗邻,东、北、西与辽阳县接壤,环抱鞍山市铁东、铁西、立山区、鞍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鞍钢厂区、是亦城亦乡、城乡交错,具有典型城郊特征的鞍山市四个城区之一。 § 地形地貌 千山区群山环绕,景色优美,与“东北明珠”千山山脉一脉相连。由于千山区地处辽东丘陵和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其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带,最低高度12米。全区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6%,高度一般在100~500米;中部为漫岗丘陵区,占总面积的16.9%,高度一般在30~100米;西部为平原区,占总面积的28.5%,高度在15~30米。 § 自然资源 物产资源 千山物产丰富。百年以上古松万余株;各类动物60余种,特产水果10余种,香水梨、南果梨堪称一绝。温泉休闲娱乐胜地在风景观光区的东北部是温泉休闲娱乐胜地,这里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地热水资源占鞍山地区已查明地热水资源50%以上,年采水量85万立方米。 农业资源 千山区农业资源丰富,综合开发潜力很大。千山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东部山地1.2万公顷,盛产有30余种水果,尤以辽南特产素有“梨中皇后”之称的南果梨盛誉全国,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南果梨祖树”位于对桩石景区内。中西部平原1.3万公顷,耕地物产丰富,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历史悠久。 矿产资源 千山区工业基础好,背靠全国最大钢铁工业基地——鞍钢。而且铁矿石储量丰富,已探明铁矿石储量达30亿吨,占全国四分之一。矽砂、石灰石、花岗石、石英石储量也极为丰富。现有工业企业3075家,初步形成了冶金、机械、石化、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已建成钢材现货、蔬菜批发、机动车交易等年交易额超2亿元大市场10个。 千山区传统产业基础雄厚。以宁远工业园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新格局;采矿、选矿、烧结为一体的矿产品开发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商贸物流业、运输业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在四达物流园区内,正着力构建机电五金、建材、钢材加工配送等产业集群。 展望未来,千山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速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物流大区、城市新区和农业精品区”的强区方略,努力打造“实力千山、生态千山、和谐千山”。 § 千山文化 千山弥勒宝塔 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隋唐代起有了庙宇建筑,到辽金已发展成远震辽左的著名佛教胜地。“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使千山的庙宇有了进一步的增建,发展到七寺、十二观、九宫、十庵。千山庙宇布局巧妙,建筑宏伟。 古老而宏伟的寺庙,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雅致、幽静的动人画面。众多寺庙终日香烟缭绕,钟鼓幽鸣,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别是身高70米的天成弥勒大佛,自发现以来,轰动海内外,成为世界奇观。探奇者、朝拜者络绎不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千山弥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节,将宗教活动带入高潮,堪称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历史遗迹颇多千山历来是引起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不仅有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和薛礼兵营遗址,还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历的足迹和诗篇。名贯三江的关东才子清太史王尔烈,曾在千山龙泉寺读书,至今还保留他的书房。 明清时的官宦、名人也曾纷纷来游,并题有许多匾额和诗词赞美千山。就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栋亭诗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贯用“千山”二字标出。 § 名景风光 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 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29平方公里,百年以上古松大多分布在此景区,这些古树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景区中海拔708.3米的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是“赏日出、观云海、瞰莲花、听松涛”的最佳观景台。登山远眺,松石美景尽收眼底。 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地貌景观奇特,素以山高、石怪、奇松、庙古、塔多、径幽而著称于世。历来名人词客游踵所至,不少留题,所谓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重峦叠嶂、古松参天,是旅游最佳好地方。主要山峰有仙人台峰、金刚峰、通明峰、净瓶峰、璎珞峰等,仙人台鹅头峰上刻有棋盘,传说八仙曾在此下棋。著名的卧龙石、寿星石、巨人石、合心石、钟鼓石乃天工巧成。祖师洞、大安罗汉洞、老洞、冰洞、水洞不仅形态各异,古怪离奇,而且寓含着典故和传说,为古老的洞穴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仙人台景区名胜古迹甚多,历史悠久,五大禅林中会、大安、香岩、三大寺均建在这个景区内。清代建的五龙宫、朝阳宫、太和宫殿、东极宫、泰安宫、斗姥宫、圣先宫、慈祥观、石龙庵、木鱼庵、洪谷庵等十多处道教庙宇均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著名景点近百余处。 中会寺有牌坊、天地楼、念佛堂、后阁;犀牛望月、财神出现、观音倒背、海螺峰、海市蜃楼、滴水辰雷、宝剑刺鱼、笔架峰、净瓶峰、石堆铁罗汉等。 大安寺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钟楼、西阁(观音殿)、白虎殿遗址、罗汉洞、观音洞、开觉洞、齐国神祠、石塔;碧桃献寿、昙云捧印、蒲町长春、佛手拿空、保泰浮青、金刚坐镇、悬崖饮马、通名夕照、古洞藏云、钟楼远眺、宝塔迎风、香炉暮靄、英烈观峰、西阁凌空等。 香岩寺有天王殿、接引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洞、北塔、南塔、雪庵塔、老祖洞、仙人台;蟠龙松、笔架山、鹦哥石夹峰、卧虎峰、锦锈坡、炼魔石等。 五龙宫有观音殿、吕祖殿、老君殿、玉皇阁、卧牛峰、双头峰、卧石峰、子母峰、乌首峰、三龙谷、月牙井、老龙潭、背阴洞等。 慈祥观有正殿、十方堂、经堂、七圣祠、嵌松崖、象头崖、狮子石、海螺石、老洞、玄合洞、如醴井、玄合井、扫帚松、丹凤朝阳等。 百鸟园景区千山云潭湖 千山百鸟园与午山第二高峰五佛顶彼邻,东南是天然弥勒大佛,西面是唐城古道关。四面环山、百齐鸣,园内尽展群鸟风姿。她是千山风景名胜的一枝独秀,也是亚洲第一大的鸟语世界。,为您感受人与自然、人与鸟类的种种情感,提供了一处自然、休闲、观赏和游览的圣地。 全国占地五万六千多平方米,由外园和内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与西海广场连接形成整体,由十几米高的水坝、蓄水池、草坪和刻有园名的工艺雕塑组成,内园由2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欧式建筑的服务设施和古典风格的桃花岛组成,占地二万四千平方米的天网式观赏鸟园形成一座“园中园”。 园内拥有鹤、鹭、鸵鸟、鸭子、小鸟、斑鸠、鸠鸽等七大类100多种近五千只鸟。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金雕、黑天鹅。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天鹅、秃鹫、鸳鸯、苍鹰、红腹锦鸡等。此外,还有珍稀的巴哈马鸟,中美洲的“琉璃金刚”鹦鹉等。这些大自然的使者与熊猫、东北虎一样倍受人们的青睐。 还有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人鸟对话、人鸟共处等驯化项目将令您耳目一新。仙鹤凌空展翅翱翔在青山白云之间的“丹顶鹤放飞”,随着几十只孔雀东南飞,鹦鹉“陶陶”拼字问候“大家好”。会骑自行车的“笨笨”悠然自得,走钢丝、升旗等精彩致公党准使您开怀一笑;看似温顺的猛禽出其不意的制服猎物又会让您大吃一惊! 五佛顶景区千山一绝 五佛顶位于西海景区,海拔554.12米,是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 是千山开发比较早的风景点之一。在当地自古还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在1990年前,想要上五佛顶,必须经过两上小时登山,而现在在1990年修建了长781米的空中索道,经过7—8分钟的运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区的4/5的位置, 这样使游客不必太劳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顶,下了索道以后,了顷着石阶向上走,就到了五佛顶的普安观,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 它的原名西名庵, 由明代僧人普安创立于1596年,当时有茅堂三间,堂后玉皇洞,内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练功打坐之场所,为佛门净土普安圆寂后,在清代道士钱来吉来到此处,看见西名庵破损不堪,于是他便四处化缘,建了道观,为了纪念普安大师修炼过,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为普安观,从这也能看出佛道两教相处非常融洽,在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普安大师修炼时曾与他俗家的外甥宏光一块出家于西明庵,由于天资比较实在,打坐认真,也得到普安大师的喜爱,一日普安大师要下山化缘,在山上已准备好柴米,可是宏光仍然同普安说: “您走后我吃什么,喝什么呀”?由于当时普安下山着急,看见宏光这么问,于是生气地说到: “烧大腿,吃石头”。而宏光听后并没以为普安说的气话,厨心地点点头,一晃数月以过,普安和尚化缘归来,于是回到山上,看见柴米未动非常奇怪,于是忙问宏光: “你这些天吃什么,喝什么呀”?宏光看见普安答到: “您不是让我吃石头,烧大腿吗,我按您说的做的。”普安听过非常不信让宏光做给他看,而宏光真的把大腿伸进灶内烧着,而锅内的石头也可以下咽,当时普安也非常吃惊,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徒儿宏光已练生金钢不坏之身。 虽然这个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虚构,但是从此五佛顶的普安观却更为神秘。普安观院内分为东西两殿,左为老君楼,建于民国年间,它是千山为数很少的二层建筑,里面供奉道教玉清宫主人太上老君,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两边为吕祖(吕洞宾)和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祖(邱处机),右为关帝庙,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义财神,关帝君(关羽),它的“桃圆三结义”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送皇嫂”的佳话仍被人们所传诵,两边是药王孙思邈和当地的保家仙黑妈妈,在普安观的供奉上看,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而道 教也是多神论者,在他们认为只要对人民作出贡献之后都会成为仙,也都会供奉,在世界上中国道教也被称为唯一的一个没有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教,看过普安观,我们歹顷着比较陡的台阶向上走就来到了这长20米,宽15米的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五佛顶开发于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山顶光秃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无草无木,如和尚光秃的头,故日佛头山。相传,当唐朝李世民曾与高句丽族有一些交战,曾屯兵于千山。因李世民信佛教,所以与老僧一同游览千山风景,当游览至佛头山时,不觉为佛头山的景色所惊呆,近望座座山峰犹如朵朵莲花开放,远眺视野开阔,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带奔流不辍,唐太宗兴之所致便问僧众此山何名?老僧答曰: “佛头山”,唐太宗沉吟半响脱口说道: “名曰佛头山,无佛在山巅,何不请佛至,证明实佛山”。老僧听后认为皇上要运上五佛,因为他们把“无佛”听为“五佛”,听“实佛”为“石佛”,于是五大禅林各命一名弟子不远万里,从河南少林寺运回五佛立于佛头山,从此易名为“五佛顶”。这个传说流传至今,而现在立于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风景区重塑玉佛为墨玉的,依次为日月灯佛、阿闪佛、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顶极巅,万仞白云俱在脚下,近望山峦叠嶂,松海飞涛,苍翠尽染,远眺蓝天尽处,秀峰景亭点缀其中,轻云薄雾缭绕峰尖,恍若仙境。 天上天景区 天上天景区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北部,东起千山正门,西至,五佛顶,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为千山第二高岭,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悬崖绝壁,苍松翠柏,错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称。是千山唯一一个高岭游览区,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览过此景区。 相传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无量观“振衣冈”上抖过战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颜雍曾到千山灵岩寺探望其母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也都到或从辽阻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遗迹题词和诗文。王尔烈陪同嘉庆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块“木 鱼石”、即曹雪芹写的石头记(红楼梦)中那块有灵气石头,金世宗住的遗址、蛰龙亭、博爱树、贞懿太后住的遗址内出土的30多万枚铜钱均在景区范围内。 1996年在景区内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览殿,殿为高台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雕粱画栋,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 内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传说:仙子绣莲、童子奕棋、令威化鹤、薛才征东、无佛五佛、御赐龙泉、伏虎禅师、香岩雪庵、全后修禅、敕建龙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无根奇石、太琳铸鼎、释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龙泉、嘉庆寻石18幅,游览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顾历代珍闻,逐幅赏玩,体会中滋味、定能生悦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以奇峰、怪石、古庙、岩松而著称。千山著名道观无量观和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区。景区由正门至御览峰为上段,至玉霞关为中段,至五佛顶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点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线天、一字天、夹扁石、无根石、木鱼石、鹦鹉石、可怜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处。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达主峰天上天,尽览千山的秀美景色。 天上天景区有全国唯一、民间普遍信奉的喜神、财神、三星(福、禄、寿)、文昌帝君等民神为主的喜神殿、财神殿、文昌个阁。该景区每年举办的增福、添寿、发财的礼拜祭活动,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们求学进取的可禄之星。 正如古歌谣云: 福星高照把福施,禄星送印下祥云。 寿星骑鹿献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门。 大佛景区 在辽宁省鞍山市的千山风景名胜区的北沟中心部位,坐落着一座天成稀世巨型弥勒大佛。这尊大佛的问世,吸引了中外成千上万的佛门弟子、信徒和居士。每逢初一、十五,进山朝拜者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真可谓古干朵莲花山的一大盛事。 天成弥勒大佛 千山天成弥勒大佛 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著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圆圆光亮的大头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 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也有人说是个“法轮”,种种说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园型的空洞,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在对这尊大佛的挖掘考证中,竟然发现了许多历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对面200米,高约70米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1米宽、6米长的古拜佛台,其花岗岩台面已经风化,据地质专家鉴定,花岗岩风化到如此程度,起码要有上千年时间。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处,人们还发现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质供碟和近尺 厚的香灰。据考古学家考证发现,挖掘出来的供碟是明清时期的瓷制品。由此可见,大佛早在明清时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识,并供奉膜拜。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盘锦卫校高级讲师张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民国时期一个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时曾有人指点,让于文波去拜祭大佛……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弥勒大佛。 干山成为佛,至今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至今才被发现?既然明清时期就有人拜祭过大佛,为什么在千山的文献中没有文字记载?有人对此的解释是:宗教的本身就是保守的,况且即使个别高僧、道士发现了大佛,他们也把大佛视为是上天赐给他们本人的佛。加之古时常有虎豹出没,无人敢到大佛附近拜祭,所以没有记载,人们也就把大佛忘记了。不管这种解释正确与否,究竟为什么千山的出家人不把大佛的事公开,仍然是人们心头的一个谜。 弥勒祥云 弥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为佛教菩萨的名称。据佛教传说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曾言,·弥勒将来将继承释迦佛位,位居未来佛地位的菩萨。另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原出生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僧侣阶级)家庭,生长在皈依释迦,在释迦牟尼之前人灭(逝世)。千山弥勒大佛的发现,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绣莲台景区的开发。千山管理局从山脚到山顶修起了扶栏和石阶,又增设了拜 台。一时间,缕缕香烟,嗒嗒木鱼,声声佛乐,大佛不再寂寞。1993年6月5日,是千山大佛正式注册的日子。这个消息一传开,成群的善男信女早早涌向绣莲台景区,来朝拜大佛。这天本来是个晴天,可在朝拜高潮时,竟出现了奇异现象,大晴的天空飘起了黄色的雪花。有人说,这不是雪花,这是南风吹来的黄沙,黄沙铺道是佛祖驾临的吉祥征兆。正在这时,有人发现天上出现了彩虹。彩虹过后,天空的白云出现弥勒佛的影像,空中和地面上的弥勒大佛相互辉映简直出神人化。这时有人喊“弥勒佛祖驾到”,众信徒席地而拜,呼喊之声在山间久久回荡…… 这个消息传开,在鞍山又掀起了大佛潮。 有佛就要开光。何为开光呢?其实佛教的开光就好像俗人的“剪彩”仪式。在佛教“开光”这天,由德高望众的高僧主持庆典,高僧手持明镜,借用阳光的折射照映佛眼,这就意味着大佛降临人间,赐福天下,保佑众生。本来这一宗教活动就很神秘,不料,在干山大佛开光这天出现了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景观。经上级批准,千山大佛被允许开光。1993年8月9日(农历六月廿二日)是千山大佛开光的正日子。这天天晴如镜,万里无云,·成千上万的群众大清早就往绣花台攀登,有远道的人早在头天晚上就涌向绣花台顶峰,他们都想亲眼目睹佛祖再次显灵。上午9点50分,高僧主持宣布大佛开光庆典开始。顷刻;四处鞭炮齐鸣,佛乐高奏。一位老年居士点燃了他亲手制作的一人多高的大蜡烛,整个道场顿时沸腾起来。突然间,山间响起了呼喊声:“来了,弥勒佛祖来了……”原来,在大佛的上空奇迹般地出现一道倒悬直立在晴空的彩虹。这道彩虹比大佛注册那天出现的彩虹还宽还长,在晴空中足足持续了30多分钟。接着在蔚蓝色的天幕上相继出现了“弥勒”、“观音”、“音贤”等形象的白云。这时云集在山头等侯大佛“显灵”的人们呼啦一下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朝大佛磕头,有的信徒的头部都磕出了鲜血。就在主持大法师率领众弟子登台拜祭的时候,一只嘴叼枝叶的山鸽落到了拜祭台的栏杆之上,足足停了五分钟。这下子,更引起全场越来越多的人狂热的呐喊和虔诚的跪拜…… 弥勒神光的出现,更增加了大佛的神灵。那么,大佛开光庆典时,天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何解释呢?据佛教的人士说,佛事的开光庆典时,天空出现的异常现象不是千山大佛开光时仅有的一例。五台山观音铜像开光时,万里无云的晴空上也曾飘来过类似的“祥云”。这也许就是信徒们所说的,是弥勒佛祖的神光吧。大佛效应 千山大佛开光庆典时出现的奇特景观,无疑使这尊大佛又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致使大佛区的游人络驿不绝。往日门可罗雀的南泉庵这一休养静地,现已是车水马龙。即使时至深秋,干山景区内诸山满目萧然,但干山大佛对面的拜佛台上仍然香风飘逸,青烟缕缕……据佛学家和佛教大师讲,千山乃是弥勒的道场。至此,千山盛况空前,海内外各界为之震惊。哲学界、佛学界论证认为,千山大佛的发现,对北方乃至中国佛教界都有重大的影响,这预示着干山将成为中国第五大佛教盛地。千山大佛问世以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福建省福州市永泉寺方丈道长乙法师听到千山弥勒大佛出世的消息后,特地远涉几千里到千山观拜弥勒大佛。观拜后他十分深切地说子“干山大佛比乐山大佛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天成大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瑰宝,这是尊真佛。”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得知千山大佛后,挥笔题写了“干山弥勒大佛”六个金光大字。全国佛协教务长白光法师以及辽宁省原政协副主席林声也为千山大佛挥笔题了字。 千山大佛出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海外。香港的(香港快报》、《商报》、《明报》、《天天报》等十几家报刊都登载了有关千山大佛的消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报刊和电视台也都相继发表了消息。台湾台中私立慈光图书馆馆长王炯如先生在获悉千山发现大佛的消息后,在所创刊物《慈光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干山大佛是从远古世纪里走来的一位神灵,饱经世事的沧桑,积聚了天地的精华,用她无穷的智慧来启迪现代人的灵感,用她深邃的思想来警示人事的发展。她虽然无声无息,却似不断掠过的神秘的时空,永远庄严、肃穆、法力充盈。上海一位叫李良国的老人从《文汇报》上看到干山弥勒大佛的消息后,特地来信探询,并不辞辛苦特意从上海来到千山膜拜。 千山大佛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千山风景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回国后都专程采膜拜千山大佛。自千山大佛问世以来,千山大佛景区已接待几百万游人。据权威人士预计,千山大佛所产生的效应,至少在20年中会越发显著。 § 文化庙会 千山大佛寺山门 弥勒佛 弥勒是印度梵文Maitryar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佛教菩萨名。佛教传说从佛受记(预言)将继承释迦佛位为未来佛的菩萨。 弥勒俗名阿逸多古,印度南天竺国人。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等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皈依佛教为佛弟子,修行圆满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又称兜率净土)内院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彻悟成佛,广传佛法。 中原佛教寺届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像则为五代时名为契引的和尚(布袋)他在圆寂之前口念谒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渡世人,世人却不识。”众人便认为契此是弥勒供奉。实质上,这是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外来文化的必然,而笑口常开肩负布袋则是体现了中国式的宗教幽默。 “千山大佛节”的由来 “千山大佛节”是根据千山局一九九三年四月六日考察原绣莲台景区发现的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千山弥勒大佛”而确立的一个具有宗教文化内容、景观综合艺术审美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活动节日。至今,已圆满地举办了五届,举办时间为每天的六月六日(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世界佛陀日前后)。其筹办规模一届胜过一届,由开始时的三万人次增加到第五届的十多万人次。 与会的僧众也由原来的本省扩大到整个中原佛教界,高僧法师每年云集于此。今年大佛节更是盛况空前,不仅有大型宗教活动和“千山之夏”晚会,还有舍利子展,届时将有十名藏传佛的高僧应邀同贺。每年的大佛节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一届“弥勒大佛问世”,第二届“弥勒道场法会”,第三届“水陆道场法会”,第四届、第五届均是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庆香港回归等。今年的主题则是:祈祷世界,永久和平冥阳普利吉祥法会。 宗教界人士认为天成大佛是真佛求拜机会难得。因而每年大佛节活动中,信教群众均来此广为布施,积造福田。广大游人、社会人士参加大佛节一可以观赏到这具有自然遗产,世界奇观之誊的千山大佛,再者无论游是否有宗教信仰,在人们心目中趋吉避凶的心理也是极为普遍的,在大佛前许个愿,可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心境上的调整。 所以,每年许多还愿者中并不都是佛教居士和宗教信仰者。我国传统的宗教文化活动已成为旅游千山的一项重要内容。 喜庆初一逛千山庙会 冬季的千山风景别样,大年初一的千山更是喜气洋洋。经历了五年的“千山民俗文化庙会”,已成为鞍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今年,千山风景区紧紧围绕“第五届千山民俗文化庙会”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报纸夹带宣传单把信息传递给市民手中,省电视台、鞍山电视台、鞍山电台、鞍山日报、千山晚报、北方晨报等宣传造势,千山网站和省市旅游网站连续不断的相关报道,以有力的新闻冲击,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千山被节日气氛装扮的格外浓郁,一到千山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横跨马路两侧高大的充气拱门,随风飘扬的福寿彩旗、高高升起的空中飘球为节日的千山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也为千山“第五届民俗文化庙会”增添了一份喜庆的色彩。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而来,把大年初一的千山变成了节日里欢乐的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笑容,不仅为新年到来而喜悦,也为千山在春节期间给广大市民提供大型节庆活动而欣喜。众多的游人中有三口之家一起来逛庙会的,有几个好友自驾出游看风景的,有带着老人、孩子一起祈福迎祥的,有外地工作回鞍过年的本地人,还有手拿相机的摄影爱好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组合使“千山民俗文化庙会”更加异彩纷呈。 千山的大佛景区、财富宫节日里装扮的格外喜庆,巨大的福字、寿字,法会的五福屏风,以及那缭绕的香烟,佛号声声、钟鼓齐鸣不绝于耳,处处体现了千山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一派仙山福地景象。8点30分弥勒尊佛圣诞法会在大佛景区举行,广场上聚集了众多游客,他们双手合十专心地观看大德高僧交供、洒净,听长老们祈福诵经,心中默默祷告平安,顶礼膜拜。他们虔诚叩拜大佛的同时,祈盼吉祥如意、百业兴旺,祈盼国家和谐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真可谓天和人顺、千家万户喜迎春。 南方突变的天气搁浅了春节黄金周的长线旅游,却带动了短线旅游的热潮,大年初一黄金周的第一天千山风景区就迎来了来自鞍山及周边城市的游人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幅度很大。尽管这一天游人数量增多,但千山风景区的安全、交通井然有序,从除夕夜开始就有300多名干部职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本着为游客服务的宗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严寒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保证了“初一弥勒圣诞法会”安全、圆满、顺利的进行。 宗教术语释译 佛事活动中的宗教术语释译 道场: 1、佛陀,菩萨成道之处。 2、得道行法谓为道场,就是历史著名高僧显身说法的处所。如中国的四大宗教名山和印度的鹿野苑等。 3、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是指各地佛教寺院活动场所举行的各种大型佛事活动。 法会:弘佛说法及供佛施僧的集会。所谓施有二施。一曰:慧施即说法开示使僧众明之佛礼。二曰:布施,即以物资形式供养佛和僧众。正如《法华经》曰: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指的是主要宣解佛教经典。 放生:释放羁禁之生物也。佛教认为:众生虽形异而心性相同,命则同一;二者杀生造业,因果相报而放生积德。即以体现众生平等,修持无量慈悲之心的一项功德。 舍利:佛院和历代高僧涅槃、圆寂火化时留存下来的特殊凝聚物质。佛教称之为佛宝,即佛之身骨也。是依佛之三学(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按佛书云:佛之骨又称灵骨,有三种颜色:白色为骨舍利,黑色为发舍利;赤色为肉舍利。舍利是修持佛法的僧侣得无量六波罗密功得的结果,即修持成果。 千山大佛传说故事千山财福宫 辽宁千山天然弥勒大佛,1993年被再次发现后,名扬海内外,被称为世界奇观。关于千山弥勒大佛,还有一些史书未予记载的神秘传说。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王李世民征东途中驻跸辽东千山大安寺英烈观。这时,唐王军师徐茂公的旧年好友、浙江灵隐寺高僧悟觉法师东游到此。 一天早晨,旭日东升,悟觉法师与徐茂公一同登高观赏千山景色。但见松苍柏翠、谷幽山奇,二人各自觉得心旷神怡。正在欣赏之时,忽见近处一座山峰上空出现一道彩虹;过一会儿,彩虹上面又出现祥云环绕;又过了一会儿,祥云为两朵:一朵祥云变幻成一尊弥勒佛,坐在彩虹之上,另一朵变幻成一尊观音菩萨,站在彩虹之上。悟觉法师惊喜万分:“阿弥陀佛,这不是我佛弥勒、观音吗?”他马上跪倒膜拜,徐茂公也跪倒同拜。拜完起身,望着彩虹上的弥勒、观音还未离去,悟觉法师还要再去二佛面前朝拜,而徐茂公由于军务在身,未能同去。悟觉走到彩虹近前,刚要跪拜,突然彩虹消失,观音菩萨又化为一缕祥云进入悬崖洞内(此洞后人称为观音洞);弥勒佛又化为一朵祥云降隐在悬崖对面的山峰之中。悟觉法师再看这座山峰,它已化为一尊弥勒大佛:坐姿,面西,高21丈,五官端正,左手五指分开,自然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这就是后来被发现的千山天然大佛)。悟觉再次跪倒膜拜。 悟觉法师决定在此地修行,他又去大安寺请求唐王李世民派数十名唐兵,开凿拜佛台,扩凿观音洞,修建连接拜佛台和观音洞的栈道,还在弥勒大佛的右手背处凿刻一个八卦图。这是悟觉法师为了纪念好友徐茂公,同时也因看到彩虹上的弥勒、观音,算是与佛有缘所刻(现在游人看到古拜佛台、观音洞、八卦图就是当年悟觉法师带人所凿刻的)。 从那时起,悟觉法师就住在观音洞中,每天在拜佛台上焚香膜拜这尊弥勒大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拜大佛有数十年之久。 后来,悟觉法师年岁渐高,回到灵隐寺,不久圆寂成佛西去。悟觉法师临终前,曾留下一首诗,以示后人千山有一尊天成大佛:“千柏万松翠,山奇谷幽美。一峰化巨佛,游人沐祥辉。” 灵隐寺的众僧揣摩这首诗,终于悟出这首藏头诗的隐意。他们都想到辽东千山云游,看看一峰化成的巨佛,沐浴一下佛的祥辉,也许会日后成佛。据千山龙泉寺记载,唐宋时期挂单寄住的外寺的和尚,以浙江灵隐寺的僧人为多。可惜,这些僧侣们都因与千山大佛无缘,谁也没有发现这尊弥勒大佛。 约过千年,至明末清初时,原李自成麾下的一名战将因不愿投降满清,削发在山西五台山为僧,法号云海。一日,他带领两个小僧(原是他的护卫)东游来到千山一幽谷之中,偶遇一位摔伤的老汉。老汉是千山北麓庙儿台村人,因采药从悬崖上摔下,腿骨折断,卧地呻吟。云海法师见老汉非常可怜,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自然得给他调治,他默念道:“阿弥陀佛,若是老汉没有摔伤就好啦!”说也奇怪,他刚默完,老汉顿觉伤口不疼,身上缕缕烟雾升起,片刻,便觉得腿骨似已接上,伤口愈合,恢复如初!老汉跪地给云海法师叩头。一边叩头,一边说:“你真是神僧,真是活佛啊!”云海法师急忙扶起老汉,命两个徒弟送老汉一程。 云海法师也自觉奇怪,自己哪有这么大的法力?他向四围环视一遍,但见前面山峰悬崖奇异,又有祥云缭绕。云海法师轻功极佳,脚一纵,即攀上悬崖。云海法师先发现了拜佛台,又发现了观音洞。他站在观音洞口向对面山峰望去,正值夕阳照耀,对面山峰一片火红,光芒四射。云海法师定神一看,啊!这整个山峰不是一尊弥勒大佛吗?他马上悟到,刚才老汉骨接伤愈,原是弥勒大佛的法力!他随即跪地朝拜。从那时起,云海法师带着徒弟每日在拜佛台上拜佛修炼。出家人讲究个悟性,因这些小僧原是军旅出身,“慧眼”极浅,每天只知道随师拜佛,却悟不出佛在何处。 再说这位采药老汉,回到家中,把他遇到云海法师替他接骨之事讲述给众乡亲听,说云海法师法力无边。众人听后,开始还半信半疑。第二天,庙尔台村一位孝子,进山为双目失明的老娘求愿。他远远看到云海法师师徒三人在拜佛台上打坐,便在拜佛台下摆上供品,点燃高香,叩头求拜。待回到家里,老娘果然双目复明。消息传开,进山焚香求拜的人越来越多,不论种田的求雨,划船的求风;还是没儿女的求子,做生意的求财,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终年香火不断(1993年在拜佛台下发现的供碟、香炉和近尺厚的香灰,就是这个时期留下的)。然而,这些朝山拜佛的人,谁也没有发现弥勒大佛(若不然,他们应该在大佛脚下焚香求拜)。也不知道这是大佛在暗中施法,以普度众生。遂使云海法师成了千山弥勒大佛的活人化身。 等到云海法师年迈圆寂后,朝山拜佛的香火也自然终断,弥勒大佛也随之隐匿,直到1993年4月被发现后,才重新现世。 千山树传说 在古代,千山和蓬莱齐名,招引来很多仙家来此修炼.在千山的一个洞穴中,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狸.千山集聚了许多灵气,但寸草不生,每天只有缭绕的去烟在寂寞的诉说着自己的孤独.在千山脚下,住着一群和善的人民.他们自在耕田,与世无争.人们试图在千山上种出粮食,但没有成功,于是千山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千山上的孤独和人间的喧闹成了夸张的对比.唯一能把这两个世界联系起来的便是那只修行上千年的狐.她虽然修行千年但仍眷恋人世繁华,经常到山底游玩,她美丽的外表曾让无数人倾倒,但由于她行踪不定,便传出了流言,它是仙或是妖,但她仍帮着村民春种秋收.她的身份没人再去关心,是妖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曾用自己的灵气使村民躲过了一场瘟疫.救活了许多人.老人们看到了她疲惫倒地时现出的原形,但这成了他们之间不被说起的秘密.他们相信这只善良的狐只能给他们的后代带来幸福.后来仙家一个又一个在千山修炼,但没有发现这只善良的妖狐,生活似乎很平静.但一切的灾难似乎都在那一夜之间降临.突然之间的天火让人们措手不及,没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天帝的命令,为了仙家修炼不被凡人发现,他决定将一切毁灭.使千山成为渺无人烟的地方.最终将灾难降临到了无辜的村民身上.为了保护百姓,狐狸化作一个巨大的屏障.火无情的冲击着狐狸,云层中传来了一个轻蔑的声音:"没用的,千山寸草不生就注定了它就被仙家选中的,天帝的命令谁能反抗 你这样就是搭上自己也是没用啊 走吧!不用几年他,你也会成神的".可狐狸依旧拼尽全力在反抗,要来保护这里.不过狐狸终究没能挡住天火,死后化为一颗灵树。天帝无奈的放弃了.从此千山绿树成荫,后来天庭易主,玉帝来到千山脚下时望着山上的一草一森说:走吧,你修行圆满成仙去吧!但山上一点动静都没有,最后传来一句:噢,我爱这片土地和友善的人啊,那一秒玉帝落下了热泪:"狐啊!人间真的就值得你这么留恋吗?" 许久山上传来一声感叹:噢,我爱的这片土地和善良的人啊! 善良的村民对后代常说:千山上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她用她千年的道行救了所有的村民,她对千山有万年的眷恋.千山不倒,大爱永存!千山上的每一棵树都值得每一个人用所有的爱去歌颂. § 相关诗词 千山 丁令威[东晋]陶渊明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辽城望月[唐]李世民 玄莬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影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沁园春.有感[宋]陆游 孤鹤归来,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垒垒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栽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鱼翁共醉,溪友为邻。千山 海云横处是千山[清]尹继善 论文樽酒忆清闲,锦水城隅菜圃间。廿载乡心劳远目,海云横处是千山。 入千山[清]爱新觉罗.玄烨 晓入千山路,烟光织翠萝。崎嵚缘石磴,宛转历岩阿。树杪朱旗出,藤荫玉勒过。物华看亦好,景色爱清和。 题画[清]曹寅 锦石幽花一院深,日长无事罢弹琴。应谁说似千山里,门外跫跫有足音。 游千山 [清]高士奇千山 霏雨陵芳晨,轻阴散林薄。修板被青苕,穷崖吐红药。流泉既觱沸,危石亦龈腭。微微仙梵声,三五列兰若。 憇足惬幽尝,晚烟张翠幕。松欹云欲随,海静潮初落。缅想平生怀,愿言还丘壑。矧兹尘外镳,俯仰欣有托。 来鹤亭[清]王尔烈 襄平城郭近山垠,丁令威来华表存。五刹不闻留姓字,千年何独觅儿孙。灵波渺渺云烟幻,僧塔累累草木繁。谁共青山不生灭,鹤来应为问真源。 仙鹤图并诗[清]纪昀 鹤立霜林,神骨笔秀。性洁故高,气清故寿。五百年黄,五百年元。然物表,望之如仙。 § 美食 千山特色饮食 :主要菜式有麻酱紫鲍、熘肥肠、芹菜鱼丝、清炸里脊、蛋泡银鱼、红血肠、炸虾球、红烧蹄筋、酸菜鱼、鸭腰烧口蘑、软炸鸡、炸田鸡腿等等。 千山特色购物 :南果梨,味香肉细,为山中特产。千山的中草药材也很出名,盛产人参、鹿茸、灵芝等百余种,还有珍贵的黑鹤等鸟兽近百种,不愧为东北地区的一座宝山。还有千山拐杖。 § 旅游咨询 千山美食海 城 馅 饼 “民以食为天”,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辽菜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烹调艺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菜式。 辽菜以浓少清多,浓淡适口,甜咸适中,醇厚不腻见长。辽菜注重各种技法,着意于色艺双绝,鲜嫩滑爽。 主要菜式有麻酱紫鲍、熘肥肠、芹菜鱼丝、清炸里脊、蛋泡银鱼、红血肠、炸虾球、红烧蹄筋、酸菜鱼、鸭腰烧口蘑、软炸鸡、炸田鸡腿等等。 交通 火车站前乘308路公共汽车40分钟即到千山。买好进山门票前行数百米,即有景区内中巴车接送您到五佛顶山下的索道站,10分钟车程,票价5元。在乘20分钟缆车就可轻松抵达山顶。新开设的千山索道直连小黄山景区深受游人欢迎 § 相临景点 千山 香岩寺 中会寺 玉佛苑 千山龙泉寺 西海景区 大佛景区 东山城市森林公园 二一九公园 § 民间艺术 唐家房镇“小高跷” 享有盛誉的“辽南小高跷”始建于1989年,自成立以来,已由原来的40名队员发展到现在400名队员,十几年来,唐家房镇“少儿高跷队”的头上是顶顶桂冠,胸前是束束鲜花,几经寒暑,已初具规模,高跷队先后参加省、市、区及全国的秧歌大赛演出数百场,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比赛表演类一等奖、辽宁省广场秧歌比赛一等奖、《辽南小高跷》专题片荣获国家二等奖、2004年被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民间“艺术之乡”、“优秀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的荣誉称号。少儿高跷队不仅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而且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赞誉。更为我国民间艺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高跷艺术 高跷又称秧歌,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 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高跷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扭” 是高跷的基本技法,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高跷以“交替花”为基本扭法,将“挽、片、掏、打、缠”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配之以鼓乐,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 “浪” 是高跷的审美标准,评价一位演员扭得好谓之“浪的好”。民间艺人将高跷的审美标准概括为“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个字。 “稳”是高跷表演的根基,“浪”是扭得美不美,俏不俏,它突出的是动态之美,是内在感情自然的流露。“浪中美”是动态的内在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俏” 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通过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缓急、收放、动静、轻重的对比,构成动作上的俏劲,表现出高跷泼辣明快,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俏中哏”多出现在动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间静止中表现出动态美,动得快,收得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逗” 是高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段,以逗来抒情达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情色彩的渲染,也是高跷表演艺术的核心。人们常说:“不逗不为秧歌,逗得不活不为能手”。高跷表演中,逗最为引人入胜,“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风趣而不庸俗。 “相” 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间静止造型。鼓相使高跷表演跌宕起伏,动静有致,神韵十足,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 皮影艺术 鞍山皮影自明末兴起,清朝鼎盛,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皮影是中国傅统的民同艺术,中国皮影蕾萃展演,它集中国皮影之精荤,似一幅幅僵美的民同艺术书卷, 如一曲曲壮麓史持。 展——辽南清代皮影五百颈茬百米展卷宏伟壮观,人物形象唯妙唯肖。 ——百余平米的立体展板,展示了邃事、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浙江、北京等地匾的皮影精品。 ——创世界吉尼斯纪绿的大、小皮影一美猴王,使人耳目一新。 ——影卷、檠器、雕刻工具,灯具饰品记绿了中国皮影的千年发展史。 演——傅毓觑、现代戏曲曲感人,段段勤听。 ——皮影变化无窘,木偶再展英姿,影偶结合,留遵忘返。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艺术实践中发明的利用光影原理与调绘、演唱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鞍山容众家之长。鞍山皮影剧团成立五十多年来,不断鞍山皮影推隙出新,以辽南皮影焉根基,继承中国皮影之精髓,结合舞台剧、影视剧特点,为皮影这门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千山皮影”正式被辽宁省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命名为辽宁皮影戴基地,国家领导彭佩云等同志观看演出和展览后,称之是“盛开在黑土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二人转二人转 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小型戏曲。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双玩意儿是二人转的基本形式,演员分上装(旦)、下装(丑),一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入跳出,载歌载舞;单出头是单人表演,一人一台戏;拉场戏主要是演出民间小戏。二人转在农村主要是“唱屯场”(屯场即庄稼院),每年冬闲、挂锄、秋后三个季节演出,艺人演出可不受时间限制,直到把身上的技艺全亮出来。 二人转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等曲调,丰富多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高亢火爆,亲切动听。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由于二人转脱胎于东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转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块竹板组成,每块长四寸,宽一点五寸,演出时一手掐两块。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击,故此得名。演员即可用它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非常复杂的花点,又可随着手腕和舞姿的变化表现各种情绪。伴奏时,可根据剧情、词意,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打出情绪或气氛来)、打挎大板等独到的技艺,具有“稳、浪、俏、哏”的艺术风格。 二人转传统曲目有300多个,代表曲目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猪八戒拱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大批新曲目,如《给军属拜年》、《接姑娘》、《丰收桥》等。鞍山地区的二人转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出现一大批为群众喜爱的艺人,如早期的徐学忠,以后的韩成让、谢永胜、马荣海、王庭元、杨国志、吴万善、孙家贵、胡振国等。他们都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并各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及绝活,为繁荣和发展二人转艺术做出了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