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笏园 |
释义 | § 概述 十笏园 十笏园博物馆位于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她的范围,除了早已对社会开放、面积约3430多平方米的十笏园,还囊括了十笏园以东、以北原址尚存的全部古建筑,总面积约10400平方米。这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划定的十笏园古建筑群的保护范围。 潍坊古称潍县,早在清初便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潍县古城有私人园林32处,其影响最大的是首富丁善宝的私人花园——十笏园。岁月流转,光阴似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私人花园早已没了踪影,潍坊现在只剩下了十笏园。 十笏园的旧址是明代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后易其主,被临墙而居的丁善宝以重金购得。在清代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丁善宝拆除旧址,辟建新园,历时八月,建成了这座格调清新、典雅别致的庭园建筑。 十笏园,因占地较小,喻若10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最初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原名“丁家花园”。其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潍坊仅存的古迹。十笏园虽然占地仅2000平方米,但庭院深深,屋宇众多,亭台楼榭,气象不凡,号称鲁东明珠。 1988年,十笏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建有假山、瀑布、池塘、回廊、曲桥、亭榭,不同建筑特点的房屋300余间,21个院落,整个建筑与园林的布局,紧凑而不拥挤,是长江以北保护最完整的具有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十笏园建筑雅致、景色秀美、文人墨迹丰富。[1] § 主体布局 十笏园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 十笏园现存园址南北深70米,东西宽44米,占地3400平方米。南部临街“倒座”一排,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建筑轴线东、中、西3条,各布庭院三、四进不等。东路主体建筑碧云斋原为丁氏居室;西路主体建筑诵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为花园中心,十笏草堂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砚香楼、北厅位于最后。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山顶、山脚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经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北达春雨楼和砚香楼庭院。 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驳岸,将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状连接一起。三路共建亭、台、楼、榭24处,房舍67间。其中山顶落霞亭为1949年以后增建。为突出砚香楼前的空间效果,对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稳如舟、蓬莱三仙岛、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等建筑景点,均采取小尺度构筑。在造景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富而不俗,是一处兼具江南、江北园林风格的私家小园优秀实例。 § 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 十笏园 1、运用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表现意境 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表现的意境,主要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自然清新、淡雅宁静的情调,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域。十笏园在造园上,通过对人工与自然、大与小、虚与实、藏与露等一系列对立统一体的研究,经过对各种景物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地再现出典型而抽象化的自然山水的本质特征,从性质和数量上确定了以有限的部分来表现出整体的效果。 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十笏园造景从大自然山水中选择素材,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通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创造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效果。 2、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表现园林意境园林造景在早、午、晚和不同季节所呈现的时相、季相,在风雨、霜、雪、雾、等不同天气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景象,使游览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十笏园中透明如玉的柿子,晶莹地闪耀着光彩。春日桃红柳绿,莺啼燕喃;夏日荷芳满径,蝉嘶蛙鸣;秋日桂子飘香柿实累枝;冬日雪裹松竹,冰清玉润。不老的石榴树下拱起的小桥,细瘦高挑的落霞亭,平稳如台的四照亭,无一不体现着诗情画意。在这里,可以听到风的呼啸,雨的急切,也可以体味到阳光的柔和,草的芳香。这种借助于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表现手法,在《园冶》一书中也屡见不鲜。 3、运用空间经营的特殊手法表现园林意境 (1)分景 分景就是根据视像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 (2)框景 就是使空间景色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的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漪岚亭中看到的四照亭,从一门一窗中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3)漏景 通过漏景透视园内外的景物,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漏景的构成主要是通过景窗、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4)借景 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延伸空间的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直接借景。借景的原则即“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而借的多种方式。 (5)对景 所谓对景,一般指在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在园林中,厅、堂、楼、阁等主要建筑物在方位确定后,在其视线所及,具备透视线,即可形成对景。十笏园中十笏草堂与四照亭及其周围的山水、竹石、花木等组成完整的对景,中间隔水,遥遥相对。 4、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内容的提示表现园林意境 匾额、楹联、诗文、碑刻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和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命名,即园林艺术作品的标题,采用诗简意丰的匾额,或记事、或写景、或意志、或抒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鸢飞鱼跃”、“落霞亭”、“四照亭”等等突出了园林的主要思想和主旨情趣。 [2] § 建筑营造与造景特色 十笏园 一、建筑 十笏园属于中国清代园林建筑。该园建筑特色是疏密得当,布局严谨。它巧妙地熔南北建筑于一炉,集南北园林艺术于一体。全园以南面的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形成一条轴线,从中不难看出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而自西向东,却又着意构筑以曲为美的意蕴:小园以一条曲折线,将廊、桥、亭、坊、山、路串联并与园内所有景物衔接起来,颇有曲径通幽的南国园林特色,使人游此小园,大有置身于苏州怡园、留园或无锡寄畅园中的韵味。 二、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而十笏园既能呈现静水之美,又不失动水之灵。在朱栏环绕当中有一湾池水,水平如镜呈现扑朔迷离之美。在假山林立中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三、假山与置石 1、假山 中国园林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在十笏园中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2、置石 在十笏园中置石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即增加了野趣,又能缓和过多的建筑给人的视觉上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置石的方式可分为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等四种类型。而在十笏园中多采用的特置、群置这两种方法。 (1)特置 园林中特置的山石,又称孤赏石。由于这些岩石形状奇特,位置险要而引人注目,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景。在十笏园中这中置石方法非常多见,给十笏园增添了不少情趣。 (2)群置 与多数山石互相搭配点置,成为群置。由于假山石的体型大小不同,互相交错搭配,可以配出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十笏园中多在墙角采用这种置石方法,缓和了拐角处的生硬和呆板。 十笏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十笏园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配以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结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2] § 主要景点 十笏草堂 十笏草堂 进大门东行为前院,正厅即十笏草堂。结构为三开间七檩,无廊硬山顶,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涟漪。 四照亭 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顺回廊曲桥步入池心,四面环视,荷花满池,景色宜人。亭内石桌凳,是当年园主举觞流连,咏诗之处,四面桥栏可坐,可观赏池水荷花和假山全景。曲桥与回廊相接的地方,还有一副对联为“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 稳如舟亭 亭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假山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蔚秀亭 建于假山之巅,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石刻一块,姿态妩媚,造意新奇。旁有孤松一株,直插霄汉,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漪岚亭 顺山径而下,卵石铺路,位于荷池东南假山角下,有一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名曰“漪岚亭”。此亭小巧别致,坐于亭槛,平视喷泉,银珠万点,边起边落;俯视游鱼,飘忽不定。池水的波纹即“漪”;山中之云气即“岚”,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园亭就曾用此名。漪岚亭与山上的蔚秀亭相呼应。 小沧浪亭 与漪岚亭相对,是一座四角攒尖顶、覆以茅草之亭,其四柱为原始松木建筑,愈见其淡雅古朴,富有野趣。沧浪,取意于《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下池边有大石一块,正可濯缨濯足。宋代诗人苏舜钦曾筑沧浪亭于苏州,为著名园林。小沧浪正是园主借苏州拙政园沧浪亭而命名。又因此亭较小,故名小沧浪。亭内有石桌、石凳,可在此饮茶、乘凉,又可以濯洗。 春雨楼 出回廊而北,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辅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诗人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它虽建于清代,但又取宋代建筑特点,雨天登楼,窗外一望别有雅趣。“春雨楼”三字由曹鸿勋手书。 砚香楼 院中北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其结构为二层,两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圆窗方台,古色古香;楼上门窗外有前廊,设栏杆护之。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其名借唐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重”之句,就是说,白昼书房温暖如春,研墨起花纹,墨汁发出阵阵松麝香味,故取此意而名。站在楼上向前望去,“崖壁假山,飞瀑流泉,藕塘蓬蒲,莲叶田田”,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中外书画家经常聚会于此进行交流。正如诗云:欲醉春雨楼,砚香十笏堂;桥通四照亭,漪岚小沧浪。 静如山房 西轴线上一排西厢房共八开间,其院称作园中园。自南至北,第一为静如山房,取其安静闲雅、洁净之意,是比较高级的客房。 深柳读书堂 在园之西院的北过厅名叫深柳读书堂。唐诗人刘慎虚诗的《阙题》中有:“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因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自己志趣在于读书,不好交往,深深柳荫中的堂屋里正好读书。清代贺国嶙、何日浩、钱向杲等,都曾用此作书斋名称。 颂芬书屋 过深柳读书堂,入小院,北厅即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厅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此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名雪庵,康有为游十笏园后改题为“小书巢”。 碧云斋 位于东轴线上,有碧云斋等4院。碧云斋为园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 晴穹万里之意。东西有小廊,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分别由董其昌、邢侗、李晔题跋;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招子庸自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园中其它石迹尚多。 § 相关的碑刻作品 鸢飞鱼跃 鸢飞鱼跃 亭北面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石刻,原为唐代韩愈于贞观二十年,贬为阳山令所书的自勉之作。字 鸢飞鱼跃 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有草篆隶笔意,安排得有正有欹,冶草篆隶于一炉,寓情于书,表现出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凌云壮志,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此四字拓片曾发表在《书法》杂志1980年第6期上,为稀世珍品。园内此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惟妙惟肖。 回廊石刻 在水池西有回廊,它把西轴线与中轴线景观巧妙而有机地的隔开,起到了既合理分布景观,又增加观赏性建筑的作用。廊上雕花牙,柱间设栏杆。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5方。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这是十笏园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 城隍庙碑 碑高1.90米,宽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为郑板桥所撰并书,通篇楷书,在郑氏书作中极为少见,称为“三绝碑”。郑板桥不信鬼神,在碑文中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称一绝。书法为郑板桥楷书杰作,称一绝。丹书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笔意,与真笔不差毫厘,又一绝。 龟蛇碑 原在潍城区玉清宫内,上书“龟蛇”二字,故名。碑名为金代道士谭处端所书。“龟蛇”二字为象形体草书。字体飞动劲拔,气势雄伟,一笔挥就。玉清宫为一道观,道教认为,北方之神为玄武,它的形象是龟蛇合体。道士谭处端书此二字意为敬玄武。道教祀玄武时以龟蛇二物之像置于其旁。 文征明石刻 文征明,明书画家,江苏苏州人,正德末,以诸生岁贡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嘉靖初年预修《武宗实 文征明石刻录》。不附和张璁、杨一清,辞官归乡,行草书有智永遗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擅画山水,师法宋元,笔墨苍润秀雅,人称“吴门派”。与沈周(或祝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切磋诗文,人称“吴中四才子”。有《甫田集》传世。园中石刻内容为:万事年来尽扫除,无端翰墨尚留余。欲缘鸥鸟投丹粉,还为鹅群写道书。 董其昌书法石刻 董其昌,明书画家,字元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以书画名重海内外。画山水,宗北,其作品秀润苍郁,超然出尘,书法师宗颜、虞,又学钟、王,疏宕秀朗,颇有特色。此石刻为董氏行书一幅:萦渟淡不流,金碧如何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下有于祉(澹园)跋:“杨君润轩,既刻衡山书,并此卷上石,此亦吾家故物也。笔力大似李北海。乙卯秋识。” 张瑞图石刻 张瑞图(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晋江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魏忠贤用事,忠贤生祠碑文,多出其手书。崇祯初罢去。定逆案,赎徙为民。善画山水,工书法,与米万钟、董其昌等齐名。有《白毫庵集》。园中石刻内容为: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不晓意所欣,道是斋厨足。 § 主要景区展室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 陈列室和文物陈列 1、郑板桥专题陈列室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清潍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春,任范县知县。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 、《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 2、唐代铁佛造像 1962年在潍城区石佛寺出土,现存十笏园。据《潍县志稿》及碑刻记载,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铁佛寺,铁佛寺毁,改建为石佛寺,铁佛遂埋于地下。铁佛像高3米,宽2米,约重5吨。下部及手部残毁,系分段排模铸造,体现了古代铸造艺人高超的铸造工艺。铁佛造像盘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丰腴端庄,鼻端隆起,宽额丰腮,双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状,美发高髻,穿博带式大衣,附璎珞,造型优美,体现出唐代典型艺术风格,是中国罕见的巨型铁佛造像。 § 发展现状 十笏园 潍坊市政府已明确划定了十笏园古建筑群的四至范围,将原属十笏园的10400平方米全部交由潍坊市博物馆管理,并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修复和布展。整合后的十笏园将建造郑板桥纪念馆、民俗文化博物馆,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而一直不明确的十笏园古建筑群的产权也正式划归潍坊市文化局。 目前,潍坊市正在继续对包括关侯庙、孔相祠在内的另外三分之一的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式的恢复性重建,并继续征集与十笏园古建筑群有关的碑刻、文献等实物,力求让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园林、庙宇、祠堂、民居于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成为展示潍坊这座千年古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无价之宝。这是为城市历史树碑立传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公益事业。丁氏一族早已作古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果九泉下有知,一定也会为故园能够扮演这样的独特角色而欣慰的。 在整个古建筑群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和设施得以修旧如旧式恢复性重建、整治、布展并向公众开放。她才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角色,直观地反映潍坊一带古代、近代特别是明、清时期(1368至1911年)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展示潍坊作为千年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现存的十笏园古建筑群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十笏园园林建筑群;老潍县原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群。 到目前为止,除了完成十笏园园林建筑群的重新整修,包括丁四宅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客厅、结婚新人用的洞房、负责财物出入的账房及地下金库等新景点在内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及其内部摆设已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已向游人开放。游客通过对博物馆布展内容的参观浏览,基本可以直观地感受明、清时期潍坊士绅之家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 § 大事记 十笏园 1915年底,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自任“中华帝国皇帝”。受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委派,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1916年来潍指挥讨袁战争时,就在十笏园下榻。 1930年,军阀混战,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爆发。阎军攻占济南后,属于蒋军集团的山东军阀韩复榘将作战总指挥部迁至十笏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1933年,潍县县长厉文礼居住在十笏园。1943年,时任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的厉文礼战败被俘后投靠日寇,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仍住在十笏园。 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韩复榘部74师有关办事机构及师长李汉章曾连续数年驻扎在十笏园。 1938年潍县沦陷,被日寇占领。日寇在潍建立伪政权。1939年常之英任伪“潍县县知事(“县知事”即俗称的汉奸县长)”,1940年常之英升任伪“莱潍道尹”(“道尹”即俗称的汉奸专员)。他也毫不客气地占据丁四宅的一个院落安家。 1946年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后,驻潍的“国军第八军”把孔相祠改建为该军存放阵亡官兵牌位的“忠烈祠”。1948年潍县解放后,“忠烈祠”才被清除。 1948年潍县解放,随即设立潍坊特别市,老潍县“双城”及坊子一带的行政实体成为城市。 1949年,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潍坊市的名称自此开始。 1950年,潍坊市与迁入潍坊的山东省领导机关派出机构昌潍专区合并成立新的昌潍专区。 1951年,潍坊市重新设立,为县级市,隶属于昌潍专区。包括十笏园、丁四宅、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在内都成为潍坊市领导机关的办公及机关服务场所。潍坊市自此也开始了对十笏园的文物保护工作。 195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工作途中专程到十笏园回廊观赏郑板桥的竹兰图石刻,并称赞潍坊市有文物保护意识。 1958年,潍坊市确定十笏园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从十笏园园林建筑群及部分丁四宅建筑中迁出,迁入位于附近曹家巷路西的新建办公大楼。十笏园园林建筑群基本保存如初。而丁四宅其他部分及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等处仍为潍坊市市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1978年,十笏园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于1962年的潍坊市博物馆由原潍县城隍庙旧址迁入十笏园。自此开始,十笏园开始了作为展示潍坊丰厚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角色回归历程。 1983年,潍坊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直辖地专级市。昌潍专区自1950年起就是驻潍坊的山东省领导机关派出机构。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潍坊市升格的同时,撤销潍坊地区。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升格后的潍坊市领导机关。升格前的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升格后的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潍坊市博物馆的名称未改,就地升格。十笏园古建筑群范围内的部分建筑仍为潍坊市潍城区区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范围的除了十笏园园林建筑群,还包括十笏园以东、以北的古民居和关侯庙等古建筑,共有房屋251间。总面积10400平方米。自此,开始了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角色回归历程。 2003年,潍坊市全部收回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古建筑。所幸的是,尽管原丁四宅、丁六宅、关侯庙、孔相祠等部分的古建筑多年来破坏性改建现象严重,但基本保持原格局。此后,潍坊市博物馆由十笏园迁入位于奎文区东风东街北海路交叉口东南角的新馆址。潍坊市开始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恢复性重建。 2007年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成立后,十笏园古旧建筑群的角色回归进程明显加快。到目前为止,除了完成十笏园园林建筑群的重新整修,包括丁四宅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客厅、结婚新人用的洞房、负责财物出入的账房及地下金库等新景点在内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及其内部摆设已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已向游人开放。游客通过对博物馆布展内容的参观浏览,基本可以直观地感受明、清时期潍坊士绅之家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