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呼和浩特大召寺 |
释义 | 九边银佛——呼和浩特大召寺 呼和浩特大召寺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蒙古俗语为“伊克昭”,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 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加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 万历十四年(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1586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 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后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母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宝录》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后金。 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达赖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于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 清朝的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开设在大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当时因大召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当时修葺所用的琉璃瓦价格昂贵,每块按三钱计算,计用白银五千两。”竣工后,清廷用黄金铸造“皇帝万岁”牌位,交给大召供奉,今天这一金牌仍在大召。这次修建后,大召的主要建筑物再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为80人,由清政府发给身份证或优待证(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据嘉庆二十四年(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的蒙文档案记载,当时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与清初的定编超出了107人。 1602-1607年间,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在此庙将佛教名著《甘珠尔》最先翻译成蒙古文。 大召寺的建筑为藏汉结合式,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位于南边,上悬“九边第一泉”匾额。相传康熙皇帝路经此地,人为皆渴,他的马能识别地下水源,由马引路,找到了八眼泉井,水质清甜。大殿为木结构,与银佛均为明朝遗物。吊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大殿内耸立着三尊高大的佛菩萨铸像,殿壁上有描写康熙私访明月楼的巨幅绘画。后面是达赖四世、土默特部蒙古人云丹嘉措和达赖五世的塑像,明清两佛像,木雕两佛像,木雕二龙戏珠,108部《甘珠尔经》,以及铜铸镀金的种的法器、药器等等。经堂门前阶下,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扬威, 艺水平高超。庭院中有一只清朝铸造的铁香炉,上刻蒙古工匠的姓名。 大召寺著名法师有职阿拉坦汗,现任住持赵九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