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呼兰县
释义

§ 城市概述

呼兰县呼兰县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哈尔滨市。1990年人口64.9万。汉族为主,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锡伯、壮、鄂温克、赫哲等15个少数民族。面积2612平方千米。呼兰之名源于满语“忽剌温”,意为呼持河。清同治元年(1862)设呼兰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呼兰府。1913年改呼兰县。呼兰河至此入松花江。矿产主要有普通粘土、建筑用砂和草炭。药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叶、车前、马前等。名胜古迹主要有萧红故居、西岗公园、石公祠、钓鱼台。

目前,呼兰县已经撤县划区,为呼兰区

“呼兰”满语“烟囱”之意。清初于河旁设防屯兵,砌有炊呼兰县事取暖用烟囱,因而称为呼兰,县及河均因此而得名。开发较早,1862年设呼兰厅,1879年设呼兰副都统,管辖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广大地区,1905年设呼兰府,1913年改为呼兰县。县境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15万多公顷耕地适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亚麻和甜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修建泥河水利工程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促进了农业生产。白奎、莲花、石人、康金井等地是粮食高产区,南部与西南部商品农业较发达。县境邻近省会,有公路相通。工业较发达,主要有机械、轻工、电子、水泥、火柴、亚麻纺织、医药和食品等。城东建有全省最大的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呼兰镇距哈尔滨仅24公里,交通方便,人口8万余。全县工业大多集中于此。

§ 行政区划

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腰堡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镇、沈家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

§ 人文资源

呼兰县呼兰,人杰地灵,培养出无数的优秀儿女。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一一萧红,一生创作了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世界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坐落在呼兰城内的萧红故居,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己接待24个国家和地区170多万游人。为纪念萧红,

故乡人在西岗公园内还建起萧红碑、萧红墓,还命名了萧红小学校、萧红路,举办了萧红文化节……萧红已深深刻印在呼兰人民的心中,呼兰城也因萧红而蜚声世界。从呼兰走出的当代名人遍及神州大地。有戎马将军、外交官、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作家、诗人、记者、体育健将……被子誉为“塞北将军县”、“教授之乡”。他们之中有空军战斗英雄宋中文将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邵宝殿将军、参与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宫长春将军、参加对越反击战的王宝书将军、《求是》杂志总编有林、中日关系问题研究专家吴学文、核电专家张恒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超、中医药专家李文瑞、为毛泽东主席治病的眼科专家高培质、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夏青、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编剧戴英录、荣获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的《光明日报》记者穆方顺、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作者王双印、中央歌舞团副团长金明、荣获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演员彭玉、中国男篮领队匡鲁彬、世界速滑冠军王静、女子柔道冠军柳艳梅……

§ 取得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撤县建区以来,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呼兰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城乡建设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86.3亿元,增长12.7%;全口径财政收入5.43亿元,增长12。l%,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23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98元,增长17.3%;农村人均纯收入3710元,增长20.3%。

一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区),国家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区),全国养鸡先进县(区),省奶.牛基地县(区),商品鱼基地县(区)等荣誉称号。

一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医药、电力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饲料、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为辅助的龙型产业格局。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 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9%,药业、食品、木器、乳业等产业的不断壮大,标志着呼兰已从农业大县完成了向工业强区的迈进。

一一商贸经济繁荣活跃。积极推进商埠繁荣重镇建设,全区商业、饮服业发展到2万多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200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进出口总额3232万美元,创造了呼兰商贸经济发展历史新高。

一一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磨一剑,以其优良的环境品牌,热诚周到的服务,赢得国内外客商青睐,汇聚世界各地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业,成为拉开动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动力,改革开放的窗口,呼兰经济发展腾飞的龙头。目前,已批准进区企业260户,引进资金总额1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

一一城乡面貌全面改观。按照省委“大气、洋气、灵气”的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遵循“园林式?开放型、高科技、现代化”的理念,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三个100”的标准,投巨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功能日臻完备,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一座新兴城市框架已经形成。呼兰县一一社会事业齐头共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04年以来,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38项。普职成三教统筹发展,“两基”教育被评全国先县(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评。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病统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2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生工作全面完成责任目标。同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了区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兰河之声音乐会,社区文体活动日趋活跃,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创文明诚信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信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市民”、“百个诚信单位命名评选”等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以打造“平安呼兰”为重点,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龙江历史文化名城。呼兰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国务院秘书长林伯渠到呼兰永贵村考察,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李鹏、朱容基、李岚清、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曹志、王文元、张思卿、许嘉璐、姜春云等曾到呼兰视察工作,给呼兰以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撤县设区开启了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融入大都市发展的有利机遇,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为呼兰的未来勾画出一幅令人振奋、为之向往的发展愿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建设强区、振兴呼兰”的奋斗目标,突出“第一要务”,强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以“招引联、上项目”为突破口,以工业强区为核心任务,扩增一个“亮点”,开发“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加快“五化”进程,实现“五增”目标,把呼兰建设成为集新兴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大宗商品流转基地于一体跨呼兰河两岸繁荣发展的哈尔滨新市区。这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呼兰人民万众一心的强烈追求,是向全面小康、和谐社会进军的激昂号角。借天时之机,凭地利之优,得人和之厚,勤劳勇敢的呼兰人民,正用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步一步地把理想变成现实,我们相信,呼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历史延革

呼兰县呼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历史考证,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风光秀丽的团山子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到了辽金时代,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己非常兴盛,诞生了胡拉温屯这个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留下了大堡古城、穆儿昆城、石人城古墓石人、团山子七级浮屠宝塔等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并涌现出金代状元徒单镒这样名耀史册的显赫人物。清代,呼兰被视为“龙兴之地”,受到长期封禁。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设呼兰城,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到光绪中叶后,呼兰号称“满洲粮仓”,城内店铺林立、舟车辐辏、商贾云集,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文化教育也随之发展,尤以宗教文化盛行,建有慈云寺、关帝庙、龙王庙、吕祖庙、清真寺、文昌阁、城隍庙及西方宗教文化的艺术建筑一一天主教堂。还涌现出著书论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学的乌珍布、积书数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绪改元以后,推行科举考试,呼兰城乡也因此大兴官学,有了“江省邹鲁”及文化教育“甲于江省”的美誉。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以前,古代人类就在呼兰地区活动,他们集体从事狩猎和采集,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呼兰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兰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历史。建国后隶属松江省,1954年属黑龙江省,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2004年撤县建区,现为哈尔滨市八区之一。区划调整后,幅员面积2197平方公里,辖3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9万。

一、建置前隶属

商、周属秽貊

汉、晋属夫余

南北朝属豆莫娄

隋朝属靺鞨

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

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

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

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

清初属黑龙江将军

呼兰县二、建置后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建呼兰城(1734年)

光绪五年设呼兰副都统(1878年)

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呼兰府

1913年设呼兰县

1932年东北沦陷时期属伪滨江省

1945年10月(解放战争时期)属松江省

1954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属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呼兰由绥化专区领导

1958年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1965年划规松花江地区领导

1983年划规哈尔滨市管辖

2004年2月撤县设区并入哈尔滨市。

§ 气候概况

呼兰县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区境东西横跨1个纬度,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由东向西降水逐渐递减,相差5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661.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春季风速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4天。初霜日期平均为9月26日,终霜日期平均在5月4日。全年气温以7月份最热,月平均23.1℃;全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9.4℃。冻土深达197厘米。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 民俗风情

呼兰区是以汉、满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汉族、满族、回族、朝鲜等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相互沟通、相互融合,民族习性既有满族不畏艰险、粗犷豪爽的气质,又有汉族勤劳朴实、浓厚善良的品格。在生产习俗、生活习惯、礼仪风尚等方面,各族相互潜移默化,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保留本民族的习惯。

§ 地理资源

呼兰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45°49-46°25,东经126°11-127°19。全区幅员面积1297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东北略高,西南略低。呼兰河横贯西南,东有漂河,少陵河,西有泥河,“一江四河”形成呼兰肥沃的堆积和冲积平原。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为113米,最高点团山子189.5米,平均在115-150米。境内砂矿资源,水资源丰富。

§ 旅游资源

呼兰县呼兰仙人掌是西岗公园景区的一株奇葩。它和世界各地的仙人掌一样,属热带植物,适应在沙漠里生长。本株仙人掌株高 8米,主干径20 厘米,花冠合围直径近4 米。仙人掌5, 6,7月开花最茂盛。1958 年在它60岁生日时第一次绽蕾,开花20朵。1992年开花近千朵,现花期常年不败。落花后结果,其果实大如西红柿,小似核桃,有仙果之称。 本株仙人掌在1896年由呼兰城内一杨姓人家载植,于 1927年移入西岗公园花窖至今历世百余年。在其生长过程中曾被三次削头, 又曾于距地面2米高处锯断,取根载在原处成为现在的奇特形状。它不仅因形体高大,花繁果硕成为亚洲之最,更以其热带作物能在寒冷的东北开花结果使人叹为观止。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每年达万人之多。

天主教堂坐落在呼兰镇东大街路北第五中学院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达主持修建。他们胁迫官吏,造成“惠安之死”,此教堂初建时有教民 678人,后来有所增加,下辖石人城,兰西,木兰等地的天主教堂。到 1947年,教会向政府交出了教堂的全部财产。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大钟被摘走。天主教堂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高大宏伟,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有相似之处。教堂的主体由左右对称高耸的两个钟楼构成,共五层。建筑中所有的门窗均用青砖砌成圆拱型,整体建筑为青砖,青瓦土木结构。中间有穹窿顶状的窗户,其上镶嵌着红铜铸成的立体十字架。教堂内是穹隆大厅,支撑屋顶的是两排红漆明柱。教堂塔楼内有木质楼梯直通顶层。在教堂底下右后侧,有一地下通道至地下室。

呼兰县萧红故居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自己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她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萧红(1911年6月-1940年1月),这位30年代在文坛上崛起的巨星,柳亚子赞美她"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鲁迅、茅盾也给了她"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美誉。她的一生历尽坎坷,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最后在才华刚刚显露之时含恨离世。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却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珍品。她的代表作《生死场》 、 《呼兰河传》 、 《小城三月》等已成为世界珍爱的传世佳作。这位别具匠心、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家,由于冲破了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模式,创作出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北方黑土地绽开的一朵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赏识与青睐。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这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基地。乘车:乘去呼兰区的汽车或火车均可。呼兰县西岗公园建于呼兰河畔,四望亭正对公园东大门,是园中的第一秀景。 1927年,当时的县知事路克遵主持修建四望亭。据老人们讲,一个开妓院的叫朱黑子的人,偷走公园部分栅栏,把妓院围了个漂漂亮亮。路克遵得知此事后,将朱黑子诉至法院。朱黑子被处于重罚,路克遵则用此罚款,又在全县工商学界募捐了一些,聘请著名匠人“严鲁班”等,修建了四望亭。 四望亭建在一米多高的底座上。为八角形,攒尖顶,房顶上覆筒瓦。双层飞檐翘角,飞檐上有麟、听、狮、象、狲五个小兽。每一翘角下挂一铜铃,轻风吹拂,十六只铜铃丁当作响。梁枋斗拱均饰以精致的雕刻和斑斓的彩绘,楹柱红绿生辉。两层檐之间挂着路克遵手书的“四望亭”三字的匾额。

§ 参考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20.htm

http://www.hulan.gov.cn/zhengwu.asp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