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盟会 |
释义 | § 组织简介 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T'ung-meng Hui),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3年,袁世凯在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于11月4日下令将国民党强行解散。 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本部机构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分设庶务、内务、外交等科,是权力最重的机关,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组织革命的实际活动。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国内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分会,推选了各省分会的主盟人。海外华侨分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支部,支部下按国别、地区设立分会。大会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纲领,并决定创立《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 [1] § 成立背景 同盟会制发的党员执照 20世纪初,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中国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政党;而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国内各地革命小团体的纷纷成立,从组织和骨干两方面为建立这样的政党提供了条件。 孙中山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迫切性,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春夏之交,首先在中国留欧学生中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号召,组织革命团体。7月,他从欧洲来到日本,与黄兴、宋教仁等结交,商定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随即在其他革命小团体流亡日本的部分成员支持下,从事“合成大团”的准备工作。7月30日,借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正式召开筹备会,到会者七十余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国内的留学生。会议确定了中国同盟会的名称,还商定了入会仪式和会章起草员。 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约百余人。会议通 过了同盟会章程,正式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章程规定同盟会本部暂设于东京,本部机构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由总理直接管辖,下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调查六科,各科职员均由总理指任并分配其职权。评议部设评议长及评议员若干人,司法部则设判事长、判事和检事长。本部为同盟会最高领导机构,其下属组织为支部和分会。章程规定:国内在上海、重庆、汉口、香港、烟台分别设东、西、中、南、北五个支部,国外在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檀香山分别设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支部之下则为各省区分会。《孙中山》 陈玉先 会议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此后,在黄兴离开日本期间,曾接任或代理庶务并暂行主持本部工作者,先后有张继、朱炳麟、孙毓筠、宋教仁、刘揆一等,其中以刘揆一任事最久,从1907年1月中旬(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后本部迁回上海。其他相继曾任本部重要职员者有:内务科朱炳麟、匡一,外务科程家柽、廖仲恺,书记科田桐、胡汉民、但焘、李肇甫,会计科谢良牧、何天炯,调查科谷思慎,司法部判事长为邓家彦。判事张继、何天瀚;评议部议长为汪精卫,议员田桐、曹亚伯、冯自由、梁慕光、胡汉民、董修武、范治焕、张树□、熊克武、周来苏、但懋辛、朱执信、吴昆、胡瑛、康宝忠、吴鼎昌、于德坤、王琦、陈剑虹、吴永珊、陈家鼎、秋瑾、孙毓筠、覃振、王善德、程克、黄复生。 1906年秋冬之间,孙中山与黄兴、章炳麟等共同制 订《革命方略》,包括《军政府宣言》、《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军队之编制》、《战士赏恤》、《军律》、《略地规则》、《因粮规则》、《安民布告》、《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等十一个文件,规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程序、规章、制度和纪律,使各地武装起义有所遵循。同盟会作为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其领导体制渐形完备。 § 组织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2. 组成形式:统一的领导机构、领导核心,孙中山为总理。 3. 组织范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许多革命团体参加,具有全国规模。 4. 政治纲领和章程:有同盟会章程和政治纲领,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5. 机关刊物:《民报》。 § 组织宣言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阐述三民主义 同盟会宣言(摘录) 1905年8月20日 天运岁次年月日中华国民军都督奉军政府命,以军政府之宗旨及条理,布告国民。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戳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洲汉军人等,如悔司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上四纳,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 § 组织纲领 孙中山手书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革命纲领,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能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些决定了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革命活动 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会同黄兴、章炳麟等制订同盟会《革命方略》,以备将来各省起义时采用。 论战 同盟会以《民报》为阵地,与君主立宪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共和制度,要不要改革土地制度等问题驳倒了立宪派,宣传了革命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主义的影响,站到了革命立场上来。 起义 从1906年起,该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之役(广州起义),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掀起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总部由日本东京迁到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迁到南京,后又迁回上海。 执政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盟会总部由上海移至南京。在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内阁9名阁员中,虽然只有3人是同盟会员(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部长蔡元培),但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和各部次长都是同盟会员。所以,当时中央政府的实权是掌握在同盟会手中的。但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便遇到了危机:帝国主义拒不承认革命政府,他们曾一度企图进行武装干涉。后来,当他们看到清政府已无力回天时,便选择了袁世凯。袁世凯乘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取得了军政实权。他一方面与帝国主义合谋,另一方面利用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君主立宪派,迫使革命政权与他谈判。 重组 为了达到重操政柄的目的,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四个小党合并,于1912年8月25日召开国民党成立大会。 国民党的党务实际由宋教仁主持。他主张实行政党政治,成立责任内阁。国民党不仅删除了同盟会政纲中的革命内容,而且为了实现议会选举的目标,把一大批官僚政客、立宪派拉进党内,成为一个成分复杂的无原则政党。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1月4日被袁世凯下令解散。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 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他意识到以往的失败在于人心不齐、成分复杂、组织涣散。他决心重组新党,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了中华革命党。通过这次改组,国民党人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集结在中华革命党人的旗帜下,投入新的战斗,在国内组织了一些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由于中华革命党活动十分分散,因此在护国运动中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在这次改组中,党的最高领导之间也出现了严重分歧,黄兴、李烈钧等一批老同盟会会员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孙中山认为要巩固共和,必须依赖自己的政党,但中华革命党只是一个几百人的秘密组织,远不能担当此重任,他决定再次改组。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加快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思想的转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他极大启示,使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宣布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纲领。但是由于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无法在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了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重新改组国民党。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进了国民党革命化。 § 大事年表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合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联合华侨中的反清人士20余人,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筹募经费,准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 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和当地的社会团体“辅仁文社”合作,建立香港兴中会。 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准备发动起义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他流亡国外,考察了日、美、英各国社会政治状况,继续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起义。 1904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湖北吕大森、革命志士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实际上是华兴会的分支机构。1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等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部分成员,在日本东京赤坂区坂本珍弥宅召开正式会议,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1906年,发动了萍乡、济阳、醴陵起义。同年2月,科学补习所成员刘静庵等成立日知会。 1907年,5月发动潮州起义;6月,惠州起义;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秋瑾绍兴起义。9月:钦州起义。12月: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 1908年,3月发动钦廉起义。4月发动河口起义。 1910年2月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同年夏天,为反对清政府把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为首的荣县军政府。这是在武昌起交之前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武昌起义是由文学社、共进会领导的。文学社是受到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的革命团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同盟会员,而且在武昌起义后,文学社全体加入了同盟会。而共进会,则是同盟会中一部分和会党有密切联系的会员组织起来的。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4年7月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了中华革命党。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宣布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纲领。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重新改组国民党。[2] § 成立意义 孙中山国民党党证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战斗核心,并向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从此深入人心,成为当时革命队伍中无可争议的共同目标。它还使革命派有了一个共同的公认的领袖。在当时条件下,有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是把原先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完成推翻清政府的社会革命的关键。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