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隆盆地
释义

§ 正文

中国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位发现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希夏邦马峰北侧,马拉山南,吉隆县境内。北窄南宽,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吉隆藏布由北向南流经盆地,入尼泊尔后汇入恒河。吉隆是通往尼泊尔的重要口岸。吉隆盆地发育了一套以上新统为主的河湖相地层。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沃马组地层中发现了大批三趾马等动物群化石。主要有吉隆三趾马、西藏大唇犀、狍鹿、小古长颈鹿、葛氏羚羊、吉隆短耳兔、鬣狗等化石。这一化石群和中国北方三趾马动物群相似,其发现说明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的1000万年间,上升幅度约3000米。

吉隆盆地位于希夏邦马峰西北坡,为一南北向断陷盆地。吉隆盆地系统主要由吉隆坳陷、吉隆沃马间坳陷、沃马坳陷及沃马南坳陷共同组成。盆地的发育主要受藏南拆离系和南北向断层共同控制,盆地基底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侏罗纪灰岩板岩所组成的褶皱系统,盆地南边界为藏南拆离系的分支体系,盆地东部边界为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南北向正断层,盆地北侧为马拉山穹窿,盆地西部为自然边界。吉隆盆地控盆构造的演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盆地基底地貌和控盆构造形成期(大于7.2Ma):在盆地沉积以前,中上地壳岩石熔融产生的岩浆侵位导致藏南拆离系(STDS)的形成以及拆离系上盘北侧一系列东西向铲式正断层的发育,形成盆地先期的东西向半地堑构造及地貌特征,但此时盆地东西向上没有大的地形高差。后期的东西向伸展作用导致盆地东边界南北向正断层的发育,切割了先期形成的掀斜断块,上盘地块下降并产生牵引构造,并于两盘间大量发育断层角砾岩。此时各坳陷东西剖面上西高东低的箕状地貌开始形成,盆地形态整体上从东西展布转换为南北齿梳状。后期盆地北缘在晚期垮塌作用下形成盆地北边界正断层并发育次级滑塌褶皱。盆地沉积期(7.2Ma~1.8Ma):在此期间,虽然在青藏高原有过多次隆升事件,但相对于盆地沉积范围内,大都以整体抬升为主,控盆构造整体上趋于相对稳定阶段。盆地内及边界未发现同沉积构造活动的迹象,这一稳定期也为湖盆沉积、发育,古生态的繁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南北断裂重新活动期(小于1.8Ma):最早在早更新世顶盖砾岩沉积末期,盆地东边界南北向正断层重新开始活动,将发育于两侧的顶盖砾岩沉积切割开来,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显示,盆地东边界断层可能到现在仍在活动中。自盆地边界形成后,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7.2~5.8Ma):初期封闭湖盆,主要由与藏南拆离系相关的东西向掀斜断块所控制。在温湿的灌丛草原-森林气候环境下,形成盆地底部粗粒的扇三角洲沉积。6.9~5.8Ma间,构造和气候趋于强烈振荡期,形成数套近滨相-沼泽相沉积旋回。在盆地周围出现了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态系统。第二阶段(5.8~5.4Ma):温湿封闭湖盆,形成一套青灰色近滨相沉积。后期蒸发量加剧,沉积环境渐趋氧化,形成浅黄色-灰黄色近滨相沉积。第三阶段(5.4-3.9Ma):气候趋向相对干冷,盆地开始衰退萎缩,由封闭湖盆向开敞型湖盆转变,辫状河道体系和红色氧化铁帽广泛发育。第四阶段(3.9-1.7Ma):伴随3.6Ma左右青藏高原又一次大规模快速隆升,盆地气候进一步变冷,开敞性盆地再次成为封闭湖盆并接受三角洲-湖相沉积,可能的南北向裂谷作用使各盆地连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吉隆湖盆。后期喜马拉雅山南部水系切穿喜马拉雅山,吉隆河横穿湖盆与喜马拉雅山南部水系汇合,湖盆消失。在原湖相沉积上发育一套第四纪山前河流相顶盖砾岩沉积。研究区气候及沉积环境等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活动的控制。不同的构造背景产生不同的沉积相组合规律及相应的气候背景,而气候因素会影响到地貌、水流补给方式等反作用于相应的构造活动。

§ 配图

1

§ 相关连接

http://www.digest.sc.cn/2008/01/08/20080108130294440014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844.htm#sub101184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