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参验 |
释义 | § 由来 中国 先秦哲学的术语,韩非用以检验认识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参"是比较,"验"是验证。"参验"是通过考查比较,对认识进行验证。 在韩非以前,"参验"一词已经出现。《庄子·天下》篇提出"以参为验",《楚辞·惜往昔》篇说 "弗参验以考实, 远迁臣而弗思",认为参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实,去伪而存真。 § 观点 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他认为判断一种意见、言论是否正确,应通过"参验"的方法去考察。"参验"即"参伍之验",就是把各种情况进行排列、分类,加以比较、研究,进行分析、验证。他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显学》)。他要求在"参验"的过程中采取客观态度,要"虚心",要"言会众端",以综合天、地、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考核,而不可偏听偏信。为了判明是非真假,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实际的检验。韩非比喻说,判断刀剑是否锋利,就要用刀剑去宰杀动物;挑选马匹,就要将马驾上车跑一次。 § 评价 韩非的"参验"之说重视认识和事实的一致性,但还没有明确提出以社会实践去检验人们的认识。他的"参验"说,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韩非 (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