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不闲莲花落
释义

§ 简介

北方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为丐者乞讨时所唱,多以因果报应为内容。元、明以来,渐有写景、叙事之作。莲花落的最兴盛时期,当在清乾隆以后,当时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广泛流行于民间,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也可单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脚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在发展中,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但仍有一定变化。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

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于瑞风、赵翠卿、贾玉山、贾玉珍等。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单曲有《摔镜架》、《秋景天凉》、《百虫名》、《大西厢》等;彩唱群曲有《十里亭》、《小化缘》、《夜宿花厅》、《赴善会》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风》、《捕蚂蚱》等小曲。

§ 名字由来

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传入民间,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莲花落的兴盛当在清代乾隆之后,始有职业艺人出现,并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名为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

十不闲莲花落儿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演出形式分单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后者2、3人分饰旦、丑两个角色,分包赶角,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组织,称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莲花落。

§ 代表作

《王二姐思夫》十不闲莲花落--20051225何李庆功大会 班主版-

演唱:郭德纲内容

王……,

二姐来唉……,

泪滴(呀…哈)嗒(了),

(我)思想廷秀老没有回家。 莲花落

二哥临走…留下了一句话,

他让奴家我们给他把这牲口褡裢儿扎。

拿过来钢针儿我揪下来一条线,

这一头挽上一个死疙瘩,

哎,一呀一针儿扎,

上方玉皇张大帝,

哎,二针儿扎,

二郎爷戏狗把孙大圣来拿,

三哪三针儿扎,

金吒木吒哪吒这三位太子儿,

四针儿扎,

四大金刚他抱着琵琶,

哎,五啊五针儿扎,

五条孽龙儿来戏水,

六针儿扎,六个仙女捧着袈裟,

哎,七呀么七针儿扎,

七颗小星儿参北斗,

哎,八呀八针儿扎,

八仙过海把宝贝拿,

我的九针儿扎,

九井山前有座娘娘的庙,

十啊十针儿扎,

十殿这个阎哎那哎咳君那哎咳

,把那生死薄儿拿着恶善来查。

正值二姐把活来做,

忽听得窗户外边响哗啦。

不用人说我就知道,

一定是二哥哥转回家。

嘿,进来吧哪你是进来吧!

从小的夫妻你怕的什么?

叫了半天无人答话,

谁家的小伙儿你吓唬奴家,

二姐手端金灯照了一照,

原来是蝎子在窗户棱上爬。

小蝎子见了亮儿就麻了爪儿,

滴溜溜啪啦啦掉在脚地下。

二姐生来爱淘气,

三寸的金莲是将它拨拉。

左边儿拨拉右边儿躲了,

我这右边儿拨拉它往左边儿爬。

二姐她这么会子没系这绑腿带儿,

嘿,顺着腿腕儿它往上爬。

一爬爬到髁膝盖下,

回头就把钢针儿扎,

哎呦一声吓死了我,

这么大一个蝎哎…哎咳子哎…哎咳,

是这么大的一个尾巴。 郭德纲

§ 小知识:评剧前身--莲花落

单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等伴奏。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

对口莲花落“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就是两个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时亦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更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的成分。此时,有人将“对口莲花落”也称之谓“蹦蹦”。

拆出莲花落他们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演艺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编成小戏演出,同样颇受当地农民的赞许和欢迎。这就是评剧由“对口莲花落”进入“拆出”阶段。

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他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八十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

莲花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