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述武 |
释义 | § 生平概况 梅县193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1936年至1938年在法国里昂大学学习。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湖南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兼湖南商业专科学校、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华南师范学院教授、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三十年代起对二重数的代数与几何进行研究,并取得成绩。后在人造卫星、火箭方面进行了研究,对火箭主动段最佳设计理论进行了改进。还对天体力学等数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1925年夏,他一举考入广东大学的大学预科,年仅14岁,越级两年.年16升入广东大学本科数学系(该校后来改名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夏,叶述武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年仅20岁.该论文又经他增益,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第5卷第2期.此举,连同上述百元之奖,被认为大学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数学天文系留他任助教.助教一叶述武年后,何衍璇教授推荐他到广西大学任讲师,给大学二年级学生讲授高等微积分,时年21岁.叶述武出国前夕先到日本,和妻议定了两人此后在学术上的努力方向,以及分工合作的具体措施,即赴法国.别后两年半中,他每数天必去信日本,互相鼓励,互告学习进展、计划执行情况.当时法国规定:中国留学生须先考取“同等学力证”,才能进一步听硕士功课.硕士学位须考取三张文凭(法国称为证书).每一文凭须经三种考试.一般情况,中国留学生约花一年时间于“同等学力证”,然后一年考一张文凭;三四年完成硕士学位.叶述武于1936年5月下旬抵里昂,同年11月7日考得了“同等学力证”.次年10月27日完成了五张文凭的考试.里昂大学数学系主任都拉克(Dulac)教授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说:“叶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张文凭,均有很好评语.其中,高等微积分和理论力学评为‘极好’.这种评语是我们极少给予学生的.他在我所教过的中国留学生中,无疑是一位最强者.” 人物传记 § 博览群籍,深入钻研,留学深造 火箭叶述武,1911年生于广东梅县.其父任职报馆,家穷只盼其初中结业后即从事工作;其母则节资给他买书大力支持他越级考试.1925年夏,他一举考入广东大学的大学预科,年仅14岁,越级两年.年16升入广东大学本科数学系(该校后来改名国立中山大学).其父调职南京,任考试院科长,继而调任立法院科长;虽子女多人,已脱离贫困.其母让叶述武独留广州,食宿于中大,每月汇款给他,使他得以购买法国原版数学专著广泛阅读.大学三年级时,他精读了法文数学书后,写出“关于微分几何学”册子.中大数学天文系主任何衍璇教授说:“将由学校给他百元奖金以资鼓励.”他即函其父母报喜.其母复以长信,说他有自满骄傲情绪,应引以为戒,加倍努力,求有所建树;能阅读法文书籍,有所心得是好事,但不算大了不起!从此他把这教导奉行为毕生治学之道.他提早了一年多就开始撰写大学毕业论文;博览群籍,深入钻研,创设了一种数,取名“T数”.“T数导论”便是他的大学毕业论文;深受何的赏识.1931年夏,叶述武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年仅20岁.该论文又经他增益,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第5卷第2期.此举,连同上述百元之奖,被认为大学生中所罕有.因此中大数学天文系留他任助教. 叶述武一有工资收入,便集其第一年全部积蓄购一特大金镯子,北上奉母以志不忘. 助教一年后,何衍璇教授推荐他到广西大学任讲师,给大学二年级学生讲授高等微积分,时年21岁. 叶述武在九年的男女同校环境中,若想觅识对象,绝非难事,校外亲友为媒介绍的,也不乏人,他似都不敏感.一直到1935年元旦,在200多位师友赞助下,何衍璇给他与邹仪新主持了隆重的婚礼.翌日,送其新居一联:“得意在昨宵今夕,相逢是天上人间.”婚后三月,叶妻奉派赴日留学.翌年叶述武被续派.夫妻双方都不愿同到一国留学,恳请中大把派叶留日的月费转为留法.他宁过拮据生活以专志读书.此举为两人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叶述武出国前夕先到日本,和妻议定了两人此后在学术上的努力方向,以及分工合作的具体措施,即赴法国.别后两年半中,他每数天必去信日本,互相鼓励,互告学习进展、计划执行情况. 1937年11月,叶述武完成学位后,中山大学即命他返校任教授,不再供给六百法郎留学月费了.这时他年26岁,上进心切,仍然举债赴巴黎,在巴黎大学聆听好些著名数学家讲座.直至举债无门,抗日战争已日趋吃紧,方才回国. § 爱国不移,坚决随校 火箭叶述武抵国土时,广州正在敌机滥炸声中;叶妻偕一职员在中大进行拆卸仪器装箱,准备转运疏散.当时中大人员的疏散有三途:一是随校乘船疏散到暂定地点,当该地又有问题时,再继续西行入内地.由于内地艰苦、交通不便,且工资日益贬值,随校者极少.二是,香港、澳门近在咫尺,交通方便,可自由来往,还可找得兼职大增收入;人多取此.三是,最易行而又稳妥安全的,留广州,保存全家一切东西,就地另谋优职,准备作日寇的“顺民”.叶夫妇俩既已债台高筑,又都有弟妹多人,是中大教职员中最贫困的一对,非赴港兼职一年无以自救!但他们决心宁为爱国鬼不作亡国奴.“穷当益坚”,爱国不移,坚决随校. 1939年,中大在云南澄江乡开课,他俩算是首批到校并能执卷上课的教师.恰好在这时候,从广州转来法国信件,叶的导师都拉克已代他在法国找得工作,月薪几千法郎,让叶可在较好的生活中攻读博士论文.然而,叶虽已身无长物,但仍以爱国为重,决定不再赴法,准备偕妻接受更大考验. 中大终因人员缺席太多,1941年迁返粤北湘南:理学院迁坪石镇,医学院迁乐昌县,农学院迁湖南,陆续恢复上课.约三年后,日寇进攻坪石,理学院派叶到湖南临武县建立疏散点.但疏散未完,日寇突犯临武并指兵坪石,理学院人员急赴乐昌.叶追踪赶来,连续两天遭遇日兵,衣物损失殆尽.最后携女随中大同仁,长途辗转,横跨半个粤北,抵粤西连县的中大分教处时,已一贫如洗.为了理学院的图书仪器公物,叶北上湘南临武,查看他当日所建立的疏散点,安顿好公物,请得当地保卫、管理人员照料之后,才返连县分教处.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叶随连县分教处人员返回广州,其妻则留候公物运输船,随公物返校.抗战数年,中大理学院四度搬迁,数学天文图书仪器损失很少.叶述武夫妇俩虽已尽失所有,衣服仅足蔽体,仍自庆坚持爱国.他说:我一再放弃法国舒适生活,舍下博士论文而“奔赴国难”,还是必要的! § 培养、提高中学数学教育水平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广东省教育厅指令将中山大学原师范学院独立成为华南师范学院.叶述武受命主持筹办数学系;荜露蓝缕,着力经营;聘请教师,制订方略.几经运筹,多方收集国内外著名数学杂志和天文学名著.如今,当年他奠基的数学系及其藏书,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园地.叶述武创业之功,受到人们的崇敬! 叶述武对培养、提高中学数学教育水平工作,也十分关注.在他主持数学系工作期间,创办《中学数学》中级刊物,指导中学的数学教学,深受欢迎,发行较广.后来,这刊物改名为《中学数学研究》,继续发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958年秋,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他出席会议并代表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作为系典型经验发言,受到与会同仁关注.教育部领导在总结会上给予赞扬,并率团院考察,对数学系办学方针、采用教材以及教学环境,颇为满意. 叶述武从30年代在中山大学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已半个多世纪,为祖国培养很多人才.原中山大学数学系主任梁之舜、许淞庆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钟集教授,还有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副台长万籁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等,当年皆曾受业于叶述武. 1961年,叶述武从力学研究所转到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持理论力学研究室并任室主任时,他意欲将 数学、力学和天体力学的研究工作融为一炉,为我国人造天体和空间事业开拓阵地、培育人才.因而亲自讲授高等分析力学,深邃学理寓于剖析入微之中,循循善诱,化雨春风.听课者多为数学研究所微分方程科研人员.如今他们很多已晋升为研究员;于微分方程有所造诣,于分析力学等也有见长. 由于叶述武在学术界做了不少贡献,因而受到爱戴.1980年,他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1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站顾问;1983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1983年分别受聘为华南师范学院和韶关师专顾问等. § 代表性论著 火箭叶述武在法国所取得的五张文凭中,有高等天文(包括方位天文和天体物理)、理论力学(包括天体力学)和数学三张,使之获硕士学位.这就为他日后把数学理论应用于天文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研究面较广,代表性论著有: (1)“关于Ю.A.Pябов天体力学中条件周期解的存在与构造”.文中指出了苏联天体力学教授书中的毛病并加改正、增益,总结为四点.该文引起了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德国《数学评论》杂志的注意,编辑部特地来函索取较详细的英文摘要. (2)“关于直升火箭的一个变分法问题”及其补充——“关于Goddard问题”.该两文指出某些专家的方法不完善,提出了新方法. (3)“关于人造天体运载火箭的一种弹道”.文中论述一个小参数方法,从一条近似发射弹道得到一族弹道以供选择.这篇论文和、两文曾获得当时中央军委叶剑英元帅的好评. (4)“关于二重数”,此文发展了“T数导论”的理论并有创见.关于“二重数几何”也有新见解,为《韶关师专学报》征稿,已经出版. § 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 叶述武在数学研究以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解放后,叶述武曾参与组织广东天文学会.1979年中国天文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学会理事.与此同时,北京天文学会恢复成立,叶被推选为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在任期间,他注重学术工作,发展学有专长会员,成立专业学组,举办定期学术讲座.有时与北京天文台联合举行,邀请来京访问的外国学者作学术报告;学术风气,为之振兴.1980年秋季,在他主持下,北京天文学会首次举办“学术年会”;除在京天文界同仁出席之外,还邀请京区的数学、物理、地学和测绘学会代表参加,以及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天文学会代表出席. 在这任期中,北京天文学会鉴于我国天文学界人才逐渐增加,中国天文学会只有《天文学报》一种刊物,已不能容纳为数较多的论文,有必要再创办其他刊物以满足需要.于是,在叶述武的主持下通过了“建议中国天文学会同意创办《天体物理学报》”的决议.几经努力,终于得到批准,以中国天文学会委托北京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台联合主办的名义,《天体物理学报》于1980年正式创刊,向国内外发行. 1981年秋,叶述武再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任期中,事业相继,接连于1982和1984年召开第二和第三届学术年会,参加人数逐次增多,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已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这反映了北京天文学会工作已走上正规;理事长的智慧和有效领导,无疑起了良好作用. 1984年秋,他连任两届理事长之后引退时,被选为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同年,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成立,被荣聘为顾问.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1982年1月印发的“积极分子”代表名单中列入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叶述武.同年,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科协委员.1983年1月,科协向会内科技工作者发慰问信,也曾致函叶述武.三四年后,他仍被邀请出席1986年9月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他任北京市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委员;直到现在,他仍积极参加该会所安排的各种活动. 火箭在科普工作方面,叶述武也做了有益的贡献.他关心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的成长,经常以科学家身份,参加北京市青少年天文夏令营、赏月晚会等活动;鼓励青少年热爱科学,勤奋学习.1987年,北京、大庆和承德三市在承德联合举办青少年天文夏令营,须乘火车和汽车;叶述武当时虽因病住院刚出院不久,仍风尘仆仆,坚持前往.他自开幕时的授旗、参加数天的活动,以至观看文娱节目,都毫无倦容.体现了他关怀青少年的精神风采! 由于叶述武在各方面作出贡献,因而赢得了许多荣誉和表彰.中国天文学会60周年大会暨1982年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彰了九位老专家,赠给叶述武的天文纪念巨册上写着:“叶述武同志献身祖国天文事业五十多年,贡献卓著,特予表彰.”会上,介绍了他的事迹,还指出:“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他参加了人卫上天任务工作,曾任该项目中与天体力学理论有关的任务组长.后来的科研成果中,涉及天体力学和火箭的论文,写了三篇.他一贯重视天文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在培育天文人才、开展天文研究方面,作了持续不懈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1985年10月授给他“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里面说到:“叶述武同志献身科学事业五十年,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辛勤耕耘,为祖国科学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特予表彰.” 中国数学会同年12月颁发的荣誉证书,盛赞他:“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五十年,为数学会的发展壮大、为我国数学的发展与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予表彰.”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1986年发给他荣誉证书,说:“在创建和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其所属团体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 志务远大,并为此而奋斗终身 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叶述武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室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为了趱程四化,凡来读书看报,交流思想者,切盼于工休时间行之,尤厚望焉”.“志务远大,并为此而奋斗终身”.这是他用来自我执行的警句!在年届76时,他办了退休手续.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保留了他的办公桌和充满书刊的特大书架两个,让他去作与人无争,只求奉献的研究工作. 1976年他病后出院,翌日立即上班;一杯清茶,钻研如故! “谦虚扎实力戒浮夸”;“博学方能‘多能’”!这是他早年得自母亲教诲,奉行一生而屡获成功的治学方法之一.他每有所见,必先遍找国内外有关文献,逐一精读细思,把自己的文稿加以增益,数易其稿;几年以至十年才定稿.为了博览,他学了七国外文. 叶述武为人谦逊,虽学识渊博,但虚怀若谷;对同仁相亲互敬,对后学则温容慈颜,提携栽培.虽通晓多国外语,但大智若愚.学风严谨,淡薄名利;学者风范,可称楷模 § 参考资料 http://www.wiki.cn/wiki/%E5%8D%8E%E5%8D%97%E5%B8%88%E8%8C%83%E5%A4%A7%E5%AD%A6http://www.bjp.org.cn/misc/2004-08/26/content_3743.htm http://www.wiki.cn/wiki/%E5%8D%8E%E5%8D%97%E5%B8%88%E8%8C%83%E5%A4%A7%E5%AD%A6 http://sms.math.ecnu.edu.cn/reading/display.php?username=%D2%B6%CA%F6%CE%E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