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单位膜模型 |
释义 | § 概述 单位膜结构 1959年,J.D.Robertson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各种膜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细胞膜是类似铁轨结构("railroad track"),两条暗线被一条明亮的带隔开,显示暗——明——暗的三层,总厚度为7.5nm,中间层为3.5nm,内外两层各为2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 特点 铁轨结构 主要是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细胞膜是类似铁轨结构 (“railroad track”), 两条暗线被一条明亮的带隔开,显示暗---明---暗的三层,总厚度为7.5 nm,中间层为3.5 nm,内外两层各为2 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 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单位膜模型是在片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与片层结构模型有 许多相同之处,最重要的修改是膜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蛋白质存在的方式不同。单位膜模型强调 的是蛋白质为单层伸展的β折叠片状, 而不是球形蛋白。另外,单位膜模型还认为膜的外侧表面的膜蛋白是糖蛋白,而且膜蛋白在两 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这一模型能够解释细胞质膜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质膜有很高的电阻,这是由于膜脂的非极性端的碳氢化合物是不良导体的缘故;再如由于膜脂的存在,使它对脂溶性强 的非极性分子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脂溶性弱的小分子则不易透过膜。 [1] § 假说的不足 首先该模型把膜看成是静止的,无法说明膜如何适应细胞生命活动的变化; 其二,不同的膜其厚度不都是7.5 nm,一般在5~10 nm之间;其三,如果蛋白质是伸展的, 则不能解释酶的活性同构型的关系。还有,该模型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膜蛋白很容易被 分离,有些则很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