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晚村先生文集 |
释义 | § 吕晚村先生文集 《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清吕留良撰。 吕留良(公元1629年——1683年),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斋老人、吕医山人、东海夫子、南阳布衣。晚年削发为僧,更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县崇福镇)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又是诗人和出版家。 吕留良自幼即论文习武,立志报效国家。明亡后,他散家财结客,图谋复明,事败后居家研读,传授弟子,并行医乡里。顺治十年,出就试,为诸生,后颇悔之,遂拒绝征辟,不以猎取功名为念。康熙五年,弃青衿,操选政,名气很大,被尊称为“东海夫子”。(吕留良具体生平见本书《何求老人诗稿》)。吕留良的著作中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申明华夷之辨,说“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教人站稳华夏的民族立场,不能效忠于夷狄政权。他怀念故明,反对清朝统治,并拒绝为之服务。他在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中被官员推荐,次年又以山林隐逸被荐举,皆坚辞不就。为避免迫害,他遂削发为僧,名耐可。 由于反清的坚定立场,加上作为理学家的声望,吕留良逐渐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学者,所谓“穷乡晚进有志之士,风闻而兴起者甚众”,“海内士子尊崇其著述非一日矣”。吕留良去世四十多年后,曾静谋反案发。曾静是一个原本具有反清思想而又相当迂腐的读书人,图谋策动清陕甘总督岳钟琪起兵叛清,事败被俘。雍正皇帝对此案非常重视,命令清廷三员大吏会审曾静。曾静供称自己受吕留良诗文及其弟子的“迷惑”。吕留良等一批晚明遗民的反清思想影响着当时许多下层知识分子。雍正为了消弭下层人民中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的起义,进一步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遂借此案大作文章。这就发生了由曾静反清案引发的吕留良文字狱案。此案株连广泛,影响深远,与康熙朝的“庄氏《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并为清初三大文字狱案。 清政府检查吕氏文集、诗集和时文评选等著作,发现了许多“大逆不道”的言论。雍正看到后十分恼怒,他在上谕中说“吕留良身为本朝诸生十余年之久,乃始幡然易虑,忽号为明之遗民,千古悖逆反复之人,有如是之怪诞无耻、可嗤可鄙者乎?自是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所著书文以及日记等类,或镌版流传,或珍藏秘密,皆人世耳目所未经,意想所未到者。朕翻阅之余,不胜惶骇,盖其悖逆狂噬之词,凡为臣子者所不忍寓之于目,不忍出之于口,不忍述之纸笔者也。”“其日记所载,称我朝或曰清、或曰北、或曰燕、或曰彼中……何其悖乱之甚乎?”“又文集内云: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又日记所载,怪风雷雨,细雨加慧,日光磨盈,妄捏怪诞之处甚多,其他悖乱之词,不可枚举”(《大义觉迷录》)。 § 相关条目 吕留良文字狱案由于牵连人广,追查曲折,因此从雍正六年到十年,历经四年的时间才最后结案。清廷对此案的处置非常严历,吕留良早已死去,仍被“М尸枭尸”,其所著文集、诗集、日记及其他著述,尽行焚毁。吕留良长子吕葆中,案发之前已应试做官,案发之后忧惧而死,也被剖棺戮尸;其第五子吕毅中“拟斩立决”;其弟子严鸿逵戮尸枭示,沈在宽斩首;吕和严的孙辈,人数众多,俱发遣宁古塔,送与披甲人为奴;吕家财产没官,充浙江工程费用。案中牵连人分别判处:黄补庵已死,妻妾子女给功臣家为奴,父母祖孙兄弟流二千里;刻书人车鼎臣、孙用克等拟斩监候。被处分的还有吕氏门人房明畴、金子尚、陈祖陶、沈允怀等多人。而对于此案祸首的曾静、张熙,雍正则作了宽大释放的“出奇料理”(详见本书《大义觉迷录》)。 吕留良一生著述甚丰,计有《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附录《行略》一卷,《东庄吟稿》七卷,《惭书》一卷。他评点的时文集有《大题观略》、《小题观略》、《程墨观略》、《东皋续编》等十余种,汇集其时文评语的有《天盖楼四书语录》等三种。他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诗钞》,同张履祥合选《四书语类钞》等。后人刻印他的遗稿有《晚村先生家训》四卷。除此之外,见于《禁书总目》的还有《易经详解》、《诗经详解》、《吕氏医贯评》等五、六种。 吕留良是一位公认的民族思想家,他的诗文创作同他的民族思想、反清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吕留良治学宗于程、朱,尤其赞赏朱熹的种族思想,而对于康熙以来以尊朱为进荣之阶的文人十分鄙视。他喜读宋人之书,平生搜罗宋人文集,或买或抄或借,博观约取,用力至勤。康熙十年,《宋诗钞》(初集)刻成,吕留良亲自为八十二位诗作者写了小传,对这些诗人作了介绍和评论。为了搜集宋、明两代文集,康熙十二年春吕留良专程至金陵向当地藏书家黄氏千顷斋、周氏遥连堂借抄藏书数十种,历时近一年。吕留良壮年时还致力于洛闽之学,创立南阳讲习堂,设馆授徒,弘扬朱熹的学说。 同时又自开“天盖楼”刻局,刻印程朱遗书,风行天下。又有不少朱学信徒来到南阳清讲,留良一时成了朱学领袖。后人论及吕留良的“学术行事”,认为与顾炎武十分相似处有三点:“学宗朱子,力辟阳明,一也;耻事异姓,致谨于出处去就辞受之辨,二也;启衅端于乡里,致改易名字,仅乃获免,三也。”毫无疑问,吕留良与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一样,在主张务实、反对虚浮及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异族入侵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对于满族入关之初给中原人民造成的灾难,他们感到愤怒与痛恨。这些思想在当时不少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吕晚村先生文集》是吕留良书信、论文、序跋及其他杂文的汇编,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由其曾孙吕为景刊刻。吕留良文字狱案发后,此书亦在被禁毁之例。《文集》卷一至四为书信;卷五为序、论文;卷六为论辨、记、题跋;卷七为墓志铭、祭文;卷八为杂著。《续集》卷一、二为《宋诗钞》列传,是吕留良为《宋诗钞初集》入选诗人所作的小传记文;卷三是《质亡集》小序,收集了吕氏为己故的友朋所写的小传,卷四为吕留良代人草拟的《保甲事宜》。《吕晚村先生文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其中不少文章反映了吕留良的文学思想。《宋诗钞序》、《题钱湘灵和陶诗》、《宋诗钞小传》、《质亡集小序》等作品都涉及到不少文学问题。如《宋诗钞小传》,不仅记载了宋代八十四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并且还对各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简洁明了的评价。 他的这一作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他是在明前后七子尊唐抑宋风气长期影响之后,对宋诗作客观的评价,实开清代宗宋一派诗人之先声。他与吴之振、吴自牧合编《宋诗钞》,不仅对宋诗的广泛传播起了巨大作用,而且还为清代颇为兴盛的宋诗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在《题钱湘灵和陶诗》一文中,吕留良独具慧眼地指出:苏轼的和陶诗与陶诗“气味”并不相似。这是因为苏与陶是思想性格各不相同的两个人,苏轼在其“一生升沉得失之际”,满腔“郁勃孤愤”流变为“禅悦、神仙方伎、滑稽、饮酒近妇人。”而陶渊明却有一定的思想原则、精神操守,是一位高风跨俗的耿介志士。因此苏轼的和陶诗和陶渊明的原作是气味不同的,苏轼的和陶诗只是“游戏韵脚”而已,后人模仿而作的大量和陶诗,实际上都是在和苏。在这里吕留良强调了思想品质对于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这是很有见地的。 其次,《吕晚村先生文集》中许多文章还反映了吕留良的哲学思想。留良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他在文章中阐述发扬朱子的学术思想,不遗余力。他称朱熹是“头等圣人”,朱熹的书有“大醇”而无“小疵”,因此人们必须“笃信死守”而不能妄加疑虑(《与张考夫书》)。客观来讲,吕留良对于朱熹的评价是有偏颇的,也是相当迂腐的。由于他“笃信死守”朱子之学,所以留良对于佛、道、玄等其他各种学说,以至于理学中的陆九渊、王阳明一派,都一概贬斥,所谓“凡天下辨理道,阐绝学,而有一不合于朱子者,则不惜辞而辟之耳”,又所谓“留良于佛老家言,无不穿穴,诸儒学案,悉所穷究。若仓扁之于疾,洞见其肺腑受病所在,故能力斥其非,讠皮淫邪遁之辞,披扶呈露,莫得而隐也。”吕留良推尊朱熹学说对社会有巨大贡献,认为当前社会之所以缺乏人才,是因为读书人不尊奉朱子之学而被诸多异端迷惑。 这些异端即佛禅玄学之流,因此他说“自嵇、阮出而礼义荡然,神州之陆沉也,王安石、苏轼继之,而北宋以陷。陆九渊继之,而南宋以亡,王守仁、李贽继之,而乾坤反覆,此历历不爽也……”(《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答张菊人书》)。吕留良把上述诸人的学术思想视作亡国亡族的祸首,所以他痛诋之为异端,并且说“三代以下学者大都被司马迁、苏轼二子教坏,令人靡所不为,其病中于心术。人必不为二子所惑,而后可以言学。”(《答张菊人书》)。为了维护程朱儒学的正统地位,对司马迁、苏轼二巨子也一律诋排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就曾被人视作“异端”。留良所作的《自题僧装像赞》一文很能说明他的思想及个性,兹录其原文如下:“僧乎不僧,而不得不谓之僧。俗乎不俗,亦愿不可概谓之俗。不参宗门,不讲义录。既科呗之茫然,亦戒律之难缚。有妻有子,吃酒吃肉,奈何衲裰领方,短发顶秃。儒者曰:是殆异端。释者曰:非吾眷属。咦!东不到家,西不巴宿,何不袒裳以游裸乡,无乃下乔而入幽谷。然虽如是,且看末后一幅,竖起拂子一喝曰:咄!唠叨个什么?都是画蛇添足!” 《吕晚村先生文集》中还收录有不少杂著,反映了吕留良对于国计民生的意见和想法。如《赈饥十二善》一文,详细论述了赈灾的具体办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保甲事宜》则论述如何利用保甲制度强化社会治安,并就此提出了具体意见。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吕留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天下事、国事、家事的深切关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吕留良的著作遭清廷几度禁毁,目前流传下来的已非全貌。仅为其中一部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