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迦巴瓦峰 |
释义 | § 山峰简介 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 海拔7782米,位于东经95.0度,北纬29.8度。座落在西藏自治区 米林县、墨脱县境内。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由这些充满阳刚的名字里,我们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不可征服。 南迦巴瓦峰的西坡是一陡峭的断崖绝壁,直达谷底。而其西北则伸延出一条长长的山脊,由一系列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连接,高峰如锯齿,如刃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南迦巴瓦峰南边是乃彭峰,两山之间发育着3条巨大的山谷冰川,一直往下伸延到郁郁葱葱的林海里。南迦巴瓦峰北面隔江相望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234米,为一鞍形双峰山,也是终年云遮雾锁。南迦巴瓦峰所在地到墨脱县雅鲁藏布江出境处的巴昔卡,从海拔7782米的皑皑白雪的峰顶到蕉叶摇曳的热带风光,这样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气候带居然就在直线距离不足两百千米的南迦巴瓦南坡下顺序排开,也造就和组成了一道完整无缺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 § 神奇传说 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因为其主峰高耸入云,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关于南迦巴瓦另外还有一个广为外界所知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时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解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 [1] § 地质成因 南迦巴瓦峰 经过野外考察所获初步结果表明:南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是一处形成喜马拉雅地质历史,探讨板块构造运动力学机制的极好地方。南峰地处东西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等多组构造系统的复合部位,构造应力特别集中,多次的区域变质形成南峰地区一系烈中深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以北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为主,导致南峰作强烈的断块上升,形成屹立在藏东南群山之上的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同时形成围绕南峰的紧密而复杂的弧弯。 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是适应构造发育的先成河,并随着南峰的强烈上升而作强烈的下切,形成深峻的大峡谷。集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南峰的形成和耸峙,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导致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景观的巨大差异,并形成齐全而丰富的垂直自然带,蕴藏着特别丰富的森林资源,并为开展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经营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此同时,山麓深峻的大峡弯又构成西南季风的天然通道,湿热的气流能沿峡谷向北、东、西各方向伸入,形成藏东南林芝、易贡、波密一带特殊的自然景观,构成“西藏江南”的特色。导致生物区系的演化迁移和古老物种的残留等一系列变化,是研究动植物区系的形成、演变及其迁移规律的理想场所。 南峰地区震频繁,地热活动多处显示,以南峰为首是个强烈上升的中心,其上升速率和幅度为青藏高原其他地方所不及。1950年这里发生特大地震,使大峡弯的雅鲁藏布江上两处落差达10余米的河床大瀑布消失,江道堵塞、山河为之改观,现代构造运动的强烈表现为人们所目睹。在这强烈上升的山体上,以强烈雪崩补给为主发育一些特殊类型的冰川,在南峰本坡侧隆弄沟首次发现中国季风型海洋性冰川中的一种跃动冰川类型,它是由1950年大地震所触发,使山谷冰川分崩成段在山谷中跃动,末段直跃入海拔3000米左右的雅鲁藏布江中,堵塞江道,酿成灾害。到了21世纪该冰川处于明显的消退之中。强烈上升的南峰还是泥石流发育的中心,这里的泥石发育有冰川型、崩塌型和暴雨型三种,它们的活动普遍以低频度和高能量为特点,以一次性快速活动过程为主,亦为当地的一种自然灾害。 § 自然特征 (1)气候 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的走向为东西弧形排列,主脊线上向南侧、西北侧增生着数条支脊,多为陡壁悬崖。山谷中发育着数十条冰川。其顶部比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盖。本地区冰川大都属于海洋型冰川,运动较快,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加之地势陡峭,因而冰、雪崩十分频繁。本区雨季较长,一般从5月延续至9月,尤其是7、8、9三个月,几乎天天降水,同时云量也很大,峰体终日云雾缭绕。从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9天气以晴为主,每年的2一4月和l0—11月,是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期,也是选择登山的好时机.但这日的高空风较强,风速有日长左40米/秒,气温为—20℃—30℃温变比较大。 (2)真菌 西藏南迦巴瓦峰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林芝、米林、波密、墨脱等地对于地下真菌来说,是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也是西藏地下真菌发生和演化的一个关键性区域。 从获得的地下真菌资料来看,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的真菌种类占整个西藏地下真菌种类的91%,藏东横断山脉地区只发现了3种,藏南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亚东地区只发现了3种。地下真菌是指产生孢子果且绝大多数能够在地表之下完成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的被果发育型菌物,其成员多属于子囊菌、担子菌和接合菌,个别种为无性菌物,一些属的成员全部是地下生种类,也有一些属只有部分成员为地下生种类。 (3)植被 雅鲁藏布江下纵向谷地是构成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进高原的天然水汽通道。夏季源源而来的暖湿气团沿通道涌上高原。在南迦巴瓦——冈日嘎布拉山脉的滞阻下,气团将大量的雨水抛掷于山脉南坡,使这里成为整个喜马拉雅山脉水热组合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南坡地区是西藏墨脱县所在地。墨脱境内的巴昔卡,一直到7782米皑皑白雪的峰顶水平距离不足200公里,可海拔高差竟达7000余米,这理想的地貌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南迦巴瓦峰成了中国具有最完整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的唯一山地。在这独特的热带山地生态系统中,发育、繁衍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区系。为此被许多生物学家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在南迦巴瓦峰南坡,11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气候温暖多雨,属低山热带雨林带。500米以下,生长着由龙脑香、娑罗双等组成的常绿雨林;500米以上,则发育着由千果榄仁、小果紫薇、阿丁枫等组成的半常绿雨林。在阴暗潮湿的热带雨林中,藤蔓缠绕摇曳、附生植物密布于枝干;其内生长着省藤、桄榔、鱼尾蔡、倪藤等许多热带植物,颇似云南西双版纳风光。 1100米——2400米之间,是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刺栲、薄片稠、墨脱青冈等壳斗科植物为主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中还生长着香樟、楠木、木荷、含笑、木莲等许多珍贵树木。 在2400——2800米之间,是由云南铁杉组成的山坡暖温带针叶林带,云南铁杉高逾80米,直径长达2—3米,其木质坚硬、材质良好。一到初春,林下高大的乔状杜鹃,花团锦簇,缀满枝头。 2800——4000米为寒带暗针叶叫林带,苍山冷杉、墨脱冷杉是建群树种;林下各种乔状杜鹃盘折曲卧,地表密布着厚厚的苔藓,别有情趣。 在4000米以上即进入寒带灌丛草甸带。这里宛如一座百花盛开的山顶花园,各色杜鹃争奇斗艳,这一簇簇颜色各异的花好像将山坡泼上了黄、绿、红、粉等各种色彩。在繁茂的杜鹃丛间,点缀着报春、点地梅、绿绒蒿、委陵菜、驴蹄草、毛莨、银莲花等各色精巧的花朵。 4700米以上,便是永久冰雪带了。那里冰雪皑皑,偶有几丛嶙峋怪石裸露其间。南迦巴瓦峰在南迦巴瓦峰北坡,地面海拔高,降水少,除近临水汽通道的通麦、易贡外,所有山地,均被另一类较干旱条件下发育的山地垂直带谱所取代,生物区系较简单。 从植物区系上看,南迦巴瓦峰地区是中国——喜马拉雅、印度——马来,中国——日本等几个种植物区系成分混杂交汇之处,区系组成相当复杂。在本区高等植物区系中,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有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在高原隆升中由东亚植物区系发生演变形成的年轻植物区系。具有许多新分化的当地特有种。在南坡热带地区,古热带的印度海拔2200米的杜鹃花——马来成分占有优势,这里良好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其在第四纪冰期中免受其难,区系中保留有许多的古代植物如木本蕨类——树蕨、双扇蕨以及穗花杉、水青树、罗汉松等。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峡谷水汽通道,还造成了本区植物许多奇特的地理分布现象。在喜马拉雅北坡的易贡、通麦等通道附近地区,致使许多南坡的植物如姜花、通麦栎、西藏柏木、水青树、铁杉等沿通道分布到这里,而在南坡一些地区,则出现了仅在北坡生长的高山松、高山栎等植物。 综上所述,南迦巴瓦峰地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的组成及其植物区系种类的丰富性和其奇特的地理分布现象等,在国内外也是罕见的,这使得该地区在植物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它早已吸引着中外的科学工作者。 § 旅游指南 南迦巴瓦峰观赏和拍摄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季节在每年的秋季,一般这个时候,高空气流稳定,含水气较少,空气澄净,拍摄到南迦巴瓦峰峥嵘的机会有很多。观赏和拍摄南迦巴瓦峰一般有两个地点,一个是在波密和八一镇之间川藏公路上的色季拉山口,但因为距离过远加上容易受色季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各自局部天气环境的影响,想拍到好的照片较为不易。 另一个拍摄南迦巴瓦峰的好地方在大峡谷一带,那儿并不需要进到峡谷里,只要在峡谷入口处一带就能拍到。从八一镇过冈嘎雅鲁藏布江大桥到派乡,然后顺江下行,峡谷台地上的几个村庄大渡卡、直白、格嘎等都是拍摄和观赏南迦巴瓦雄姿的绝佳之地。尤其是在直白村口,顺着一道沟谷往东望去,十来千米外的南迦巴瓦峰那银白的峰顶就耸立在那里,近得似乎可以触手可及。那种磅礴而又悄无声息的威严,会让人产生仿佛是在一部电影里看着一个壮观的场面在眼前缓缓展开的感觉,那种让人心里产生极度震撼的美丽和无声而又磅礴大气的威严,仿佛有窒息的感觉。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深刻地领悟到雪山的魅力。 § 进山路线 从拉萨出发,沿康藏公路东行至八一镇,全程404公里。而沿尼洋河南卜,经稚鲁藏布江冈嘎大桥到米林县城,行程75公里。从米林县城沿雅鲁藏布江东行9l公里至海拔3l00米的派区。从派区沿简易公路北上18公里,经大渡卡乡至格嘎。然后步行到接地当嘎海拔35l2米的南迦巴瓦登山大本营。 § 登攀历史 南迦巴瓦峰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 早在1960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西藏登山队就派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前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侦察南迦巴瓦峰。参加这一壮举的有张风臣、刘连满、彭淑力、成天亮、索朗多吉、白玛、赤列等同志。 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于9月11日进山开始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他们于10月11日到达6900米的五号营地,由于山上连降大雪,于10月21日撤回到4850米的二号营地。10月24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向上攀登,由于天气突变,攀登者只好就地宿营。 10月30日早晨8点30分,中日联合登山队征服南迦巴瓦峰。[2] § 获得荣誉 南迦巴瓦峰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 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南迦巴瓦峰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 § 相关资料 传说 南迦巴瓦峰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因为其主峰高耸入云,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和这惊心动魄的传说相同,严谨的科学家们向我们展示的南峰地区地质构造成因和变化及其在地学上的重要地位也丝毫不逊于“惊心动魄”这几个字:南迦巴瓦峰地处多重地质构造的叠合部位。 关于南迦巴瓦另外还有一个广为外界所知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 交通 从拉萨出发,沿康藏公路东行至八一镇,全程404公里。而沿尼洋河南卜,经稚鲁减布汇冈嘎大桥到米林县城,行程75公里。从米林县城沿雅鲁藏布江东行9l公里至海拔3l00米的派区。从派区沿简易公路北上18公里,经大渡卡乡至格嘎。 评选 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的“选美中国”活动中,南迦巴瓦峰位居第一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