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宅村
释义 包宅村在古时,包宅村和吴宅村同属"库村",始建于晚唐。距今有千年历史。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便定居,遂成包宅村。包宅村现存民居建筑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等,有堂号的居居建筑在泰顺县非常少见。包宅村的民居建筑虽然规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它的特征在于,构造虽简单但显自然,规模虽不宏观,但显实用。

§ 简介

包宅村属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新浦乡,与吴宅村相毗连。在古时, 包宅村小巷包宅村和吴宅村同属"库村",始建于晚唐。距今有千年历史。

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便定居,遂成包宅村。

包宅村现存民居建筑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等,有堂号的居居建筑在泰顺县非常少见。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的堂号,二是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众。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往往根据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居住地等来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等。

包宅民居的堂号一般刻匾悬挂在厅堂太师壁上。堂号就是家族支派的代称, 包宅村庭院族人往往也在日常生产用具上写上堂号作为标记。衣德堂等民居兼为三合院式,庭院外设门楼,后院有花圃,并在围墙处设有小门楼一座,从后院花圃通往房后的山林。食德堂与恒德堂相邻,厅堂里至今仍悬挂着堂号匾额,檐廊月梁上用卷草龙等吉祥物的形体雕刻"福、禄"等字。

包宅村的民居建筑虽然规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它的特征在于,构造虽简单但显自然,规模虽不宏观,但显实用。而且布置融洽,与自然环境非常贴切,院内花木扶蔬,房后林木葱笼,颇具桃源意境。

§ 建筑特色

包宅村现存民居建筑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等,有堂号的居居建筑在泰顺县非常少见。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明显的姓氏特征的堂号,二是没有明 包宅村古村风情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众。拥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往往根据先人郡望、德望、操行、功业、科第、字号、著述、居住地等来命名,以示家世显赫,或藉以弘扬祖德,启裕后人。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佳句,也有的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如敦本堂等。

包宅民居的堂号一般刻匾悬挂在厅堂太师壁上。堂号就是家族支派的代称,族人往往也在日常生产用具上写上堂号作为标记。衣德堂等民居兼为三合院式,庭院外设门楼,后院有花圃,并在围墙处设有小门楼一座,从后院花圃通往房后的山林。食德堂与恒德堂相邻,厅堂里至今仍悬挂着堂号匾额,檐廊月梁上用卷草龙等吉祥物的形体雕刻"福、禄"等字。

包宅村的民居建筑虽然规模不甚大,而且做工也不是很精致。它的特征在于,构造虽简单但显自然,规模虽不宏观,但显实用。而且布置融洽,与自然环境非常贴切,院内花木扶蔬,房后林木葱笼,颇具桃源意境。

§ 村落历史

包宅村始祖始祖包全,生于唐天宝六年(747),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包全于唐元和六年(811),见其地适于安居乐业,便定居,遂成包宅村。

§ 主要建筑

世英门

包宅村有一座完全用石构的建筑--世英门。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 世英门五家为一闾的划定,世英门其实相当于闾门。古时的包宅村周围兼为山林,为防猛兽,遂建石筑门楼以保安全。世英门又名石门楼,为明代族人包元凤主持兴建,这在宗谱里亦有记载:"明元凤公倡建里门,厥名世英,意欲世济其美,而为门闾之光,宠与其制,门之上下左右俱以石为之,欲其久也……"世英门除主体为石构外,门前还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上马石上雕有许多富有时代风格的镌刻。

节孝坊

包宅村外翰第前原立有一座节孝坊,标榜之人为包涵的母亲,其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夫丧,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官府为之立节孝坊。牌坊前原来一堵墙,墙上有一块石碑,上书"千秋"两字,为清邑人林鹗题。古时为夫守节,上尽孝道,下抚孤儿的事例非常多,从中既可看出古时女子守节尽孝抚孤的精神,也可窥见封建社会丧夫妇女境遇之一斑:"君不见松与柏,凌霜傲雪常青青;又不见金与石,含坚蓄锐无摧倾。贤哉吴氏秉高节,松柏金石比坚贞。忆昔配作良家室,拟与良人同胶漆。两心誓学双鸳鸯,一旦风波顿相失。丈夫一去不复归,妾身独立将谁依。子生三年未夺乳,坐啼行哭牵人衣。抚儿忆夫心断绝,怅望天涯泪成血。飞泪纷纷有时尽,妾心抱憾何由彻。二八年来子长成,新愁旧恨粗能平…?quot;(《包氏族谱·节妇吟》) 南浦溪

百年老街

包宅村前有一条兴盛于清末民初的百年老街。当年老街的主要店铺有南北百货店、中药材店和布店等,货物主要来源于瑞安等地,通过水路进山。这条老街曾一度成为新山以及周边乡村的集贸重地。百年老街如今虽已失去往昔的喧嚣,但我们透过诸如"宝龄堂自运各省药材"、"包聚泰号"、"…运自南北杂货"等店号仍可忆想到历史往事。

锦绣谷与三友洞

距包宅村不远处风光秀美的山林中,有两处宋代摩岩题刻,"锦绣谷"和"三友洞",字体古拙可爱,苍劲有力。据清光绪泰顺《分疆录》载:"崖(三友洞之崖)下旧有书室,为宋进士吴驲、吴泰和、包湉讲学处。""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岁寒三友之义,曰"三友洞"。集宾友徜徉其间,或憩石上,或坐洞中。围棋者丁丁然,鸣琴者嘤嘤然……" 《绵绣谷记》。林梦禾《赠"锦绣谷"》诗云:"山上山更好,岩间岩尤奇。就中拈掇出,遂意慢题诗。松竹压檐低,闲云度短篱。山僧嫌寂寞,谁道子真宜。" 锦绣谷与三友洞

三友中的包湉即为包宅村人,字公济,号紫崖,"学问博洽,尤善古文,嘉定丙子举漕举类试科,任宜新差官永州州学教授,文章政事蔚为时望,及归与外兄弟吴驲等娱情山水,吟咏日富"。包湉《咏绵绣谷》诗:"恍然天地外,浑似画图间。泉响岩为应,风柔云较闲。小开三遗径,高上一层山。诗量雄于酒,赓题病已删。""三友"之一吴泰和的《三友洞感怀》:"不是桃源路可通,霞蒸洞口满川红。看山只有苍颜客,避世更无白发翁。明月影移栖风竹,百云阴锁卧龙松。岁寒三径人何在?只有孤梅寄朔风。"

清代包宅族人包涵也作有《偕同人游锦绣谷》诗:"登高心怯上危峰,深谷清幽不负侬。一幅苍岩秋水抱,半林疏树白云封。名山声价归文苑,佳会风流付酒盅。薄醉都忘归去晚,夕阳一路野香浓。

除以上这些诗作以外,还有大量吟赋"锦绣谷"与"三友洞"的诗文。在县内极少另有一处名胜会有如此多的题咏诗文。由此可见,当时库村文风的兴盛和锦绣谷风景的佳美。

§ 相关介绍

新浦古民居

位于新浦吴宅、包宅、库尾。是具唐宋遗风的古村落建筑群。街坊卵石铺路,路口古柏伫荫,有宋代石门楼,清朝古戏台,存留的大量明清时期民居,卵石围墙分隔成各自大院、天井、正厅、厢房、杂舍,有门楼侧门,各厝依地形高低合理布局分布,曲绕井巷小路络通,是典型的山区水港古民居建筑,显示出结构严谨,布局讲究,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价值,究其深涵,还体现了一种更侧重于“读”的耕读文化,显露出传统文人隐士避乱世闲情逸致之雅求,又晦含了一种入仕途以国济民之企望。

吴畦墓

位于吴宅村停靠站北面屋后。原建成于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吴畦陵园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修,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扶椅式。墓室前该有吴畦《夜堂呤》诗。明嘉靖十三年王叔果所撰《重修有唐平章事谏议大夫吴公墓碑记》立于墓前。1990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重修“吴畦陵园”,兴建唐谏议大夫吴畦纪念碑,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碑名。1982年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炊天饭甑

位于永华村苦岭脚,即下漈源与周坑源两条水流的交汇点。由于受两侧溪流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一个中流砥柱似的岩墩,高约11米,四周壁立,形如饭甑,顶上几棵松树婀娜多姿,酷似炊烟袅袅,故称“炊天饭甑”。在其西侧也有一个类似的并依山的岩墩,虽不及前者玲珑透剔,但比前者高。这一低一高,似分似连,呈一字排开,葱茏叠翠,绿水排映,堪称南浦一绝。

§ 参考资料

http://bbs.ts.gov.cn/dv_rss.asp?s=xhtml&boardid=7&id=42434

http://www.gucunluo.com/lv/jieshao_view.asp?id=2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