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君子于役
释义

§ 概述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注释:

君子:此妻称丈夫。

役:苦役。

曷:何时。

至:归家

埘:音时,鸡舍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佸:音活,聚会、相会

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苟:大概,也许

§ 赏析: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愁肠,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贺贻孙曰:“‘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仍是在最家常处,也是生存之最根本处,写出深深的忧思和怀念。焦琳曰:“‘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所论极是。而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生存的呼唤中么。在《君子于役》,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何如感受生命。

【原载】 《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 论《君子于役》对其后的中国田园诗之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应是开了这方面的先河,堪称“中国田园诗之祖”,其对后世的中国田园诗,在景物描写上、意境的开创上、风格的铸造上、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于役》;中国田园诗;影响

Abstract : Refers to the ancient Chinese singing idyllic rural life of poetry, mostly rural landscape and farmers, herders, fisherman and other work as a theme. "Book of Songs • King Air • gentleman in Army"should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open in this area,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a's pastoral poetry, " its future generations in China's idyllic scenery description, the mood in the open, the style of casting on And the use of line drawing techniques, both had a profound impact.

Keywords: Gentleman in Battle; China's pastoral poetry; affect

前言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古今学者大多认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中国田园诗的鼻祖,但其实中国田园诗还有更远的鼻祖,那就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其在田园景物的描写、闲适自由的意境的开创、清新淡雅风格的铸造、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给予了后来的中国山水田园诗以启示和影响。本文拟在此对这些影响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

一、恬静的山村田园晚归图对后世田园诗景物描写的启发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何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通篇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怨乃至愤怨,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乡村田园晚景的图画: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窝,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进了栏。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语言本色质朴,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妇人睹物思人,于晚归的牛羊与鸡栖于埘怀念丈夫,充满了恬静与淡雅的山村田园气氛。全诗以这种纯粹的白描写法来反衬主人公的心情,耐人玩味。“傍晚怀人,真情真景,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1]P5这种景物描写对后世田园诗人有着深刻启发。

多年以后,一个叫王维的诗人,也写过一首反映乡村景趣的诗——《渭川田家》,非常好,与《君子于役》一样的平实: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把王维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夕阳照着村落,幽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了。老人心里惦着牧童的孙子,独自拄着拐杖在门前等候。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打着招呼。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怅然吟唱起《式微》。

王维这首《渭川田家》显然是对《君子于役》田园风光的继承,这里描写的是一幅初夏田家晚归图,“斜光照”、“牛羊归”、“荷锄至”等景物描写不难找出“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影子。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归,都有所归,这恰恰反衬出诗人的怅然无归,可见《君子于役》景物描写对王维田园诗歌的影响根深蒂固。

宋代的陆游也从《君子于役》汲取了养料。他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景物描写自然,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这种景物描写可以说是继承了《君子于役》天然妙趣手法的效果。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2]P55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这可是具有《君子于役》描写景物的天然妙趣之神韵的。由此可见,《君子于役》的景物描写对陆游田园诗的影响痕迹。

中国的诗风始终是一脉的,《渭川田家》的乡村闲趣,源于一种灵魂的归隐,也是人生的一种更为宽广的思归之情,大抵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是一脉的;陆游《游山西村》的景物描写具有《君子于役》描写景物的天然妙趣之神韵;可见《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对后世的中国田园诗歌之景物描写,具有启发意义。

二、《君子于役》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之意境对后世中国田园诗意境上的开创意义

《君子于役》所勾画的山村田园晚归图: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窝,牛羊从村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笔触远离喧嚣,远离浮躁,充满了恬静与淡雅,意境闲适怡然。正是这种无俗世之忧的意境召引着后世田园诗人竞相仿效。

陶渊明是对《君子于役》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之意境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山村田园在他笔下被高度纯化和美化。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归田园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时运》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表现。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自由闲适之意境,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人们开辟了情味独特的天地。如《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其中我们不只看见榆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自然、闲适自由。这样的描写并不只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需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这种情趣在诗的字里行间早已经表露无遗,正是对《君子于役》闲适自由的田园诗歌意境之继承。

让我们再看看陱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在真意,欲辩已忘言。

倾注在此诗中的情感真是要多淡有多淡,淡得像一缕缥缈的轻烟,一线若有若无的云丝。他似乎只是在做客观的不动声色的描绘,其主观情感几乎消融得看不见了。但不是没有主观情感,他对这个宁静而美丽的黄昏,情不自禁地给予了主观评价——“佳”——多美啊!在这轻盈的感叹中, 无疑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热爱的“悠然”之情。尤其最后两句议论与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得含蓄蕴藉。主客观的倾诉与描写在此诗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因此,冲淡的意境美,由于情思淡泊而隐微,节奏舒缓柔和,“犹惠之风荏苒在衣”,当我们读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或“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响”(《归园田居》)时,确实有一种惠风荏苒的轻纱淡宕之情,陈望道先生曾论述过类似的美感,只是极自然的、极柔和的以仿佛明月侵柔般的有一种适性顺情之感,带来极平静愉悦的心情。

在陶诗中,我们不容易看到色彩斑斓的跳跃的描写,经常出现的是一种闲适自由的不刺目的色彩,其线条柔和适人,色彩平缓舒和, 如薄暮的秋山,夜晚的月色等,有时甚至是朦胧的,仿佛“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样。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里我们似乎觉着有一种色调弥漫其间,但又那么的淡然缥缈,充满着一种来自天籁之间的闲适之感。

总之,闲适意境中都显示出一种静谧安静的气氛,读来备觉自由悠闲,给人以深深的回想。

这一意境,既源于诗人的秉性贵真、出语自然,又源于诗人对《君子于役》中自由闲适意境之领悟,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景与意合、物与我合的境界,蕴含着深邃质朴的人生哲理。诗人笔下,虽居闹市,但并无俗事之忧。“鸟倦知返,况何人乎。”王国维评其曰:“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3]P15陶渊明的《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酒为迹之作,追求“独善其身”。整首诗一气而下,清空入画,舒展自如,与“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境象相近,此种意境,有《君子于役》的影子。《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荒路交通,鸡犬鸣吠,暗用了“鸡栖于桀,日之夕矣;鸡栖于埘,日之夕矣”之意韵,表达出虽说蛮荒掩路,可阻隔的只是与外界的交通,桃源之间,都是常来常往,交情至为淳厚。可见《君子于役》追求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意境对其后的田园诗之意境实已导于先路。

谢灵运是继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人兴谕大家,热衷功名而又不得志的大谢痛感士族利益的冷酷无情,寄情与山水田园之间,自称“庐园当栖岩,卑位待躬耕。”他流连山水,排遣仕途,向往闲适自由的山村田园生活。“民间法听,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4]P115

谢灵运接受和继承了《君子于役》自由闲适意境的建构,从而建构了一种自由闲适、生动活泼的诗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惦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徽。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读这一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君子于役》闲适自由的意境,看到了谢灵运的悠然自得。全诗心气平和,心情愉悦,洋溢着一种自以为悟道以后的自由闲适之情。可见《君子于役》追求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意境对谢灵运诗歌意境之影响。

东晋的小谢则更深入体察,捕捉田园山水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故称新色,发扬了《君子于役》自由闲适之意境。“清机白引,无怀独流,壮景必幽,吐情能尽”。 [5]P5如“余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远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由画境入意境,将《君子于役》自由闲适之神韵挥宏有余,表现出对田园之神往。王夫之说:“语有气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列物故也。”[6]P115《渲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此为实景,恰乃《君子于役》闲适意境之奥妙得以延伸。

在盛唐诗坛上,王维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继承了《诗经•君子于役》中的田园描写意境与陶渊明的传统,并有自己的创造与发展,做到了情与景高度交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歌以朴素、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寄托以隐逸为乐的情趣,一种《君子于役》的闲适诗境跃然纸上。苏东坡赞王维诗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7]P125《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初夏田家晚归图。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归,都有所归,归得如此闲适、恬然,而这恰恰反衬出诗人的怅然无归,充满动态和生气,错落而有变化。使人自然联想到《君子于役》自由闲适之意境。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既描写了优美的山村秋景,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还采用了景物、人物交错描写的行文方法,景物与人物相映成趣,描写与抒情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音乐、诗画完美结合的闲适境界。全诗描绘辋川秋日暮色,用自然清淡的语言做白描勾勒,表现出田野黄昏片刻的动态美感,诗人笔下的农家生活是闲适的,诗人眼中的山中田园风光是宁静的。可见《君子于役》追求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对王维田园诗歌的影响根深蒂固。

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等后世诗人均对《君子于役》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之意境加以继承者和发扬,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可见《君子于役》自由闲适的意境对后世中国田园诗意境上的影响之深远。

三、《君子于役》清新淡雅风格对其后的中国田园诗之影响

《君子于役》通篇不缀色彩,没有艳丽,活脱脱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鸡栖、日夕、牛羊”,它不是简单的农家生活组接,而是一种被神韵淡化了的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图。

初唐诗人王绩也颇受《君子于役》清新淡雅风格之影响,其《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清新淡雅之诗情,颇能代表王绩的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并非实指的地名。“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点明归隐躬耕的身份。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正是在这种清新淡雅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

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的诗有清新淡雅、不假雕饰之风格。这首诗既保持朴素自然之优点,又融情入景,颇有《君子于役》清新淡雅之风。

孟浩然亦深得《君子于役》的清新淡雅风格之精髓。张子容说他“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8]P135很显然,孟浩然是位高士。《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全诗在艺术风格上自然冲淡,一、二句与“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都将读者带到一个农家生活的场景,其气象自然醇厚、浑朴。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没有诗的地步”。其《万山潭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好地体现了把“淡”分配到了全篇的特点,其诗云: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看似轻描淡写,却颇有蕴味,细细体味,就可知道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只是淡淡的五个字,“鱼行潭树下”,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典故看似轻描淡写,信手拈来,却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看似平淡地描写,一“沿”字,却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清新淡雅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孟浩然的平淡的诗歌风格,还于其人格特点有关。刘熙载说:“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关于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平淡的诗歌风格。也正因为如此,闻一多才说,《万山潭作》一诗,“是诗的孟浩然,又是孟浩然的诗”。[9]P153诗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的,诗人的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所以,其诗平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的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其风格的最高境界就是清新淡雅。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清新淡雅,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王维的《青溪》,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读者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可见,《君子于役》清新淡雅之风对王、孟田园诗歌的影响根深蒂固。

唐人储光羲也深得《君子于役》清新淡雅风格之遗韵。《田园杂兴八首》是其代表作,其田园诗风格冲淡自然,深淳趣远,与农村天然朴素相得益彰,给人以清新淡雅的享受。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中“鸡飞篱犬吠窦”不难找出“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影子,都是一幅农村生活画卷,语言通俗易懂,无斧凿之迹,写景趋于自然,文笔清新淡雅。

由所述可见,《君子于役》清新淡雅之风格对后世的中国田园诗有着深刻影响。《君子于役》之风格为后世诗人所发扬,清新淡雅、平易自然是后世田园诗人精神上返朴归真的表现。

四、《君子于役》白描的表现手法对其后的中国田园诗之影响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君子于役》用洗练的笔调描绘出一幅乡村田园晚景图:“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白描的笔调似乎完全不用力,甚至连一个形容词也没有,没有修饰,没有点缀,语言质朴,自然,呈现冲淡平和、恬静之美,真可谓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陶渊明是白描手法最早的继承者。《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中的恬淡心境直率地书写出来,斧凿无痕。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10]P150南北朝诗人江淹《闺怨篇》:“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这本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诗,表现了一种离别独处的哀怨之情。然而诗中的“白雪”、“桃李”,中间又“鸳鸯”、“明月”、“飞鸿”等物象,完全借鉴《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白描手法,让读者一看就能深深体味到《君子于役》之味道。

初唐的王绩是深得《君子于役》白描神髓的诗人,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秋天的傍晚,薄暮暝暝,行走在乡村的原野上,放眼望去,一片秋色。落日的余晖给山和树都抹上一层淡淡的冷色。牧人驱赶成群的牛羊从野外返回,猎人的马上猎获的禽兽满载而归;一种“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奇妙跃然纸上,两者是何等的相似。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11]P145

总之,陶渊明、江淹、王绩等著名诗人都对《君子于役》白描的表现手法加以继承和发扬,产生了许多优秀诗篇,可见《君子于役》白描手法对后世中国田园诗手法影响之深。

结语

综上所述,《君子于役》堪称“中国田园诗之祖”,其对后世的中国田园诗在景物描写上、意境的开创上、风格的铸造上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产生了根深蒂固之影响。

钟嵘在《诗品•总论》中一开始便提出诗歌的重要作用,他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12]P55钟嵘非常重视《诗经》,古代一切韵文,都以《诗经》为本源,至于古诗的各种句式和诗体,也都可以溯源于《诗经》。

《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以白描的表现手法、自由闲适的意境和清新淡雅的风格,直接地触动了后世文人心中最易感动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对其后的中国田园诗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注释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采菽堂古诗选【M】(卷二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6】中国历代文化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唐宋名篇•唐诗卷【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8】张子容•唐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闻一多文集》线装书局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10】《苏轼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钟嵘•诗品•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采菽堂古诗选【M】(卷二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6】中国历代文化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唐宋名篇•唐诗卷【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8】张子容•唐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闻一多文集》线装书局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10】《苏轼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2】钟嵘•诗品•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诗经鉴赏辞典》【M】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5】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6】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作者

作者为黔州王华(1987——),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6: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