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君士坦丁堡 |
释义 | § 历史渊源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曾是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的首都,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占领,成为拉丁帝国的首都,1261年由迈克尔八世帕拉奥洛古斯率领尼西亚帝国军队收复,成为重建的东罗马帝国首都。 随著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开始由鄂图曼帝国管治,成为其首都。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1923年将首都迁往现在的安卡拉。1930年,该城被正式改名为“伊斯坦堡”。 § 城市 地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业中心和主要的旅游胜地。伊斯坦布尔省省会。全市面积 254平方公里,人口 548万,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前658年始建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位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地岬上,称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为罗马帝国首都,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土耳其人作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始称伊斯坦布尔,但西方国家仍习称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迁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成为正式名称。现市区已包括海峡中、南段两岸以及与之相连的马尔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城市。1973年筑成跨越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桥。有纺织、食品、陶瓷、玻璃、机械、汽车制造、船帕修造等工业。也是重要渔港。有苏里曼尼耶清真寺等名胜古迹。 § 地理位置 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全称土耳其共和国,横跨亚、欧两洲,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36位),大部分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濒临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线长达8333公里,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作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布尔,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动之地”。 在土耳其的历史、商业、民间传说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均独占鳌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尔自古以来即为交通、军事、商业和宗教的重地,并曾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有3000多年历史,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管是罗马式斗兽场还是妻妾成群的后宫,都令人怦然心动。从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错落的圆形拱顶、高耸的尖塔装饰着整个市区。 § 气候特征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内陆及东部地区温带大陆型气候明显,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酷寒。 景观:托普卡匹皇宫,苏雷曼尼亚清真寺,圣索菲亚,蓝色清真寺,考古博物馆,卡里耶博物馆,朵马巴恰皇宫,地下宫殿. § 城市特点 君士坦丁堡及其城墙堡垒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峡,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伊斯坦布尔)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O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的古国名都伊斯坦布尔建于公元前668年,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后来经过战争和重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于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该城以后,才开始叫伊斯坦布尔。从那时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国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然是土耳其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 § 著名建筑 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伊斯坦布尔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这些美丽的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东西方交汇点的生动见证。在古代东方博物馆展有苏美尔人的头像、巴比伦人的瓦器、亚述人的浮雕等,这些都是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史前时期的文物。 在考古博物馆有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其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艺术的杰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关于圣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在苏莱曼尼耶清真寺,雕梁画栋、镂金刻银,有许多奥斯曼时期的艺术珍品。在市内西岸旧城区里,历代各帝国时期遗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楼、渡槽随处可见。 最能说明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汇点的名胜古迹是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苏丹阿赫梅特清真寺和托普卡珀博物馆。 阿亚索菲亚博物馆 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堂。它是一个气势宏伟的长方形石头建筑,上面巨大的穹顶,直径31米,离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4座雄伟的拱门,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礼塔,将这座千年历史的大教堂改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将它改为博物馆。 苏丹阿赫梅特清真寺 建成于1616年,与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个宣礼塔。由于它的四周墙壁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大厅里光线显得格外柔和、静谧,故又称“蓝色清真寺”。据传烧制这些瓷砖的工匠是从波斯招来的,所以它展示了奥斯曼建筑艺术和东方建筑艺术的渊源关系。 托普卡珀博物馆 建于1478年。这里除了收藏着土耳其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和文献以外,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据说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为世界第三位。 § 经济状况 伊斯坦布尔市分成三个区:位于欧洲的旧城区和贝依奥卢商业区,以及位于亚洲的于斯屈达尔区。1973年建成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桥长1560米,一桥飞渡欧亚,天堑成通途。该市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转运全国57%的进口和11%的出口货物,生产全国1/3的工业品。伊斯坦布尔不仅海上运输发达,铁路运输也相当发达,这里是欧洲“东方铁路”的终点,又是“巴格林铁路”的起点。商业繁荣有其悠久的历史,位于西岸欧洲的贝依奥卢区有个商场建于1461年,占地3万平方米,内有16条街巷,3000多家店铺,出售着各式各样的商品。 风光秀丽、古迹繁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使伊斯坦布尔成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欧亚两大洲共有的一颗明珠。 § 世人评价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而位于黑海(Kara Deniz)和马尔马拉海(Marmara)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I tanbul Bog zi)及金角湾(Hali)横贯其中。做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首都的伊斯坦布尔,保留了辉煌的历史遗产,也是土耳其人民值得骄傲的。伊斯坦布尔确实由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使游客着迷,其所拥有的博物馆、教堂、宫殿、清真寺、市场以及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会让人们流连忘返。夕阳西下时,伫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岸边,当看见对岸的窗户在落日馀辉的映照下射出的点点桔红,这时你就会深深理解了若干世纪前的人们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非凡的地方,也会由衷地感叹伊斯坦布尔无愧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北纬40度)伊斯坦布尔,北纬40°的明珠 北纬40º,被誉为“地球的金项链”。 全球唯一地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其间。风光秀丽、古迹繁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始建于公元前658年的伊斯坦布尔,堪称欧亚两大洲共有的一颗明珠,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作者曾随中国海军环球航行舰艇编队先后两次途经伊斯坦布尔,有幸饱览了该城古老而又现代的迷人风光。 § 文明中心 君士坦丁堡 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在帝国统治的连续性和范围方面,能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辉煌历史相媲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为新罗马时,这里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了。它的起源应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它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 地理位置优越 君士坦丁堡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从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挡住从黑海流入马尔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谓的金角湾。诚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显著特征是,南北两面都有一条狭长且能航行的海峡。所以,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拜占庭皇帝为了加强这些天然防御,又在陆上修筑了两堵高大的城墙:第一堵墙长四英里;第二堵墙长40英里,宽20英尺,位于第一堵墙西面约30英里处。这两堵防御城墙,同巴尔干山脉这一天然屏障连在一起,保卫了君士坦丁堡的陆上进口。因此,在拜占庭长达十个世纪的统治期内,这座城市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遭受围攻的要塞,但却得以保存下来。 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经济 在历史上,拜占庭的确是一个十分强大的王朝,它具备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非常优秀的科学技术。它长时期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地区,并拥有强悍的军团。拜占庭王朝不仅保持了原本属于古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且还进一步囊括了中东和希腊地区。当欧洲的其它国家还在慢慢地从黑暗时代复苏之时,拜占庭王朝保持着由罗马帝国延续下来的、非常先进的文明程度。同样重要的是,拜占庭还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庭一直是整个地中海盆地的经济动力,它的货币则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它的商人及其商品,对于使西欧摆脱其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对于使意大利城邦走上控制地中海商业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文化 在文化领域中,拜占庭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同她自身的遗产一起传给了子孙后代。拜占庭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传下了只是近来才得到正确理解和评价的一门宗教艺术以及由认真的学者们加以汇集、注释和保存的古典和希腊文化时期的文学、学术名著。 拜占庭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如同罗马对日耳曼人而言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伟大的引导者、宗教和文明的源泉。同时,它还起到了保护盾的作用,使盾牌后面的西方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一点的全部意义,在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变得非常清楚:土耳其人仅在半个世纪内便抵达欧洲的中心,包围了维也纳。 但西方人似乎并不领情,当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统帅为了奖励骑士们的战功,竟公开下令部下可以在一周内在城中实施任意的烧杀抢掠。十字军还在拜占庭的领土上建立了拉丁帝国。西方的封建领主占领了大片土地,并对土地上的居民进行残酷压榨。拜占庭帝国仅剩巴尔干半岛一小部分土地和小亚细亚某些领土。直到1261年,它才收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复国之后,领土已大为缩小,只包括小亚细亚西北角、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海北部的一些岛屿和伯罗奔尼撒的一些据点。君士坦丁堡的政权更无昔日之盛,它对各地区的控制已相当松弛。 宗教 君士坦丁堡牧首,教区位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被承认为东正教的普世牧首,是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 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名义上的职位是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东正教的15个自主教会之一)的牧首,该牧首职位是东正教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君士坦丁堡——第二罗马的大主教”。君士坦丁堡牧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不是一个人,后者是君士坦丁堡拉丁教会(天主教会)的领袖。 君士坦丁堡主教是君士坦丁堡拉丁教会(天主教会)的领袖。君士坦丁堡主教与君士坦丁堡牧首不是一个人,后者是东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 § 鼠疫 公元542年4月,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旧称)的市民们焦虑万分。 君士坦丁堡 城墙遗址 许多人突然发烧,接着出现了红肿和剧痛,甚至有人发了疯。患者带有妄想症,一些患者以为那些照料他们的人实际上是想杀死他们。 原来他们所感染的疾病是淋巴腺鼠疫,这种病正在地中海东部一带蔓延。它还在拥护的君士坦丁堡街道上迅速扩散。照料鼠疫患者的人都弄得精疲力竭。 这次鼠疫在该市肆虐了4个月。在高峰时每天有1万人死于该病。埋葬死者的人手不够,那些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助长了疫病的扩散。 到8月份,发病人数开始下降,尽管在接下来的冬季里继续有人染病。许多病愈的人仍留有终身后遗症,如语言障碍或身体部分瘫痪。 西方世界初次出现淋巴腺鼠疫是在公元1世纪,当时鼠疫在比利亚、埃及和叙利亚等国蔓延,后又扩散开了,遍及罗马帝国各地。该病使欧洲受害达15个世纪之久。 这幅镶嵌图所绘的拜占庭帝国贾斯廷尼皇帝曾患鼠疫病,但他恢复得很好。他的病情对臣民是保密的。 § 古籍中的相关记载 依钱单士厘的归潜记在景教介绍中的提到有关资料:大秦之为国也,本非西名。聂派人(聂斯托尔派,Nestorius)姑以中国向有之名,名其所从来耳。 君士坦丁堡争夺战 【汉书·西域传】之大秦,指今日之罗马,确无疑义。新旧两唐书之大秦,一名拂林(廾+林),则因立国康堡者之号东罗马也,亦遂移大秦之名以称康堡。(今土耳其都城名康斯坦丁诺泼里斯。康斯坦丁者,建城之帝名。诺,连属词。泼里斯,犹言城,今亦省称泼凝。‘泼’与‘拂’,唇音轻重之别,故阿剌比人称之为拂林(廾+林)。传之远东,城名,国号往往不分,于是有拂林(廾+林)即大秦之说。)罗马为宗教之根本,康堡又聂派所从来,大秦为中国所通称,以名景寺,谁曰不宜? 《旧唐书·西戎传》:“城东面有大门,其高二十余丈,自上及下,饰以黄金,光辉灿烂,连曜数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门三重,列异宝雕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