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一军指挥部旧址 |
释义 | § 简介 十一军指挥部旧址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指挥部旧址(即叶挺指挥部旧址),坐落在南昌市百花洲东湖旁的第二中学(原名心远中学)内。南昌起义时,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司令部即设在这所学校的一栋南北两层砖瓦结构的“工”字楼里。楼上是当时指挥部的办公会议室和电话总机房,楼下住着警卫部队。两棵葱茏的大树,如卫士在楼前。 1927年7月30日下午2时,叶挺在会议室召开了二十四师营以上及师直机关的军官会议,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起义决定,部署战斗任务。起义中,叶挺指挥第二十四师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贡院、新营房一带的三个团的敌军。起义军所向披靡,连战皆捷,又一次显示了“铁军”的威力。 起义胜利后,叶挺任起义军前敌代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这个指挥部也就成了整编后的第十一军指挥部。 解放后,心远中学易名为南昌第二中学。为了纪念叶挺和“铁军”在南昌起义中的不朽功绩,1977年该旧址恢复原貌,部分对外开放。复原陈列有二楼会议室,并辟有一间辅助陈列室,通过34幅照片,展示了叶挺领导的“铁军”在南昌起义时的历史功绩。并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于199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 § 建设历史 叶挺将军叶挺指挥部旧址(十一军指挥部旧址)位于南昌市心远中学内(现南昌二中),一栋南北两层砖瓦结构的“工”字楼,坐落在南昌市百花洲东湖旁。 1927年7月,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自九江市前往南昌,租下校舍作为临时指挥部。 1927年7月31日下午2时,叶挺在会议室召开军官会议,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起义任务并部署了战斗任务。叶挺在这里指挥了第二十四师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贡院、新营房一带的三个军团,并连战告捷。起义结束后,“工”字楼退还给了心远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心远中学改名为南昌二中,“工”字楼则一直被当成办公室。 1957年八一起义纪念馆建立以后,叶挺指挥部旧址(十一军指挥部旧址)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南昌市政府恢复叶挺指挥部,进行了一些修缮;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期间,指挥部被迫关闭;第三阶段是1976年至今,叶挺指挥部旧址被收回,并设有图片展览等多个部门,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开始对外开放。 § 相关信息 十一军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域: 江西省- 南昌市 地址:南昌市东湖畔苏圃路南端南昌市第二中学校园内 邮编:330000 所属类别:名胜古迹-古迹遗址 相关人物:叶挺 相关事件:八一南昌起义 相关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 § 九江指挥部旧址 九江叶挺指挥部旧址十一军指挥部旧址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江市区解放军171医院内,原为美国圣约翰中学校长高达德公寓,是一栋坐西朝东的回廊式二层西式楼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24平方米。 1927年7月11日,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为“东征讨蒋”的前锋,向九江开拔,第二天傍晚抵达九江码头。师指挥部驻在九江圣约翰中学北院,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八一起义九江策源地纪念馆。叶挺“铁军”的到来,给了处在斗争困难中的九江革命者以极大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九江市委、国民党九江市、县党部和九江总工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等一切革命团体,全力为部队做好生活安排。 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分共”的消息传到九江后,叶挺积极参与一些重要活动,与云集九江的共产党领导人多次在这里召开研究和部署南昌起义的重要会议。1927年7月26日,叶挺率部从九江市出发,乘火车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并担任起义的代前敌总指挥。十一军指挥部旧址 建国后多次维修,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辟设为“八一起义策源地——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2007年7月27日上午,八一起义——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开展仪式在解放军171医院内隆重举行。 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十一军指挥部旧址)的修缮,为九江市开辟了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建设了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传承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现在、开创未来。 八一起义策源地--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的开放,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充分挖掘历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举措。 八一起义策源地--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经过半年时间的修复,搜集挑选图片150多张,鉴别整理资料数十万字,多次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其内容。以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人民军队的创建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人物 叶挺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原名为询,字希夷。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12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因受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指责和共产国际的冷遇,出走欧洲,与党脱离了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出任军长。1937年10月应召赴延安会见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1938年指挥部队挺进华中,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被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词拒绝,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经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 参考资料 [1] 游易天下网 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shihsfsg/info.html [2] 全游网 http://www.3608.com/sight/s_intro_9577.html [3] 中国南昌网 http://www.nc.gov.cn/ncsh/y/jd/200809/t20080926_109148.htm [4]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5/29/content_6222572.htm [5] 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9757a0100by7y.html [6] 大江网 http://www.jxnews.com.cn/jndsb/system/2007/07/31/002533292.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