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里木盆地 |
释义 | § 简介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 亦作T'a-li-mu p'en-Ti或Talimu Pendi。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公尺(3,281呎)左右,西部海拔1,000公尺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公尺(2,559呎)。 面积530,000平方公里(204,633平方哩)。 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面积相当于9个多台湾省的大小,达33.76万平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是仅次于西亚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内部沙丘连绵起伏,一般高70米~80米,最高可达250米,沙漠内部植被稀少,多为流动沙丘。 深处大陆内部,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不足100公釐(4吋),大多在50公釐(2吋)以下,极为乾旱。盆地中心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272,000平方公里(105,000平方哩),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较大河流能维持较长流程。各河均汇入塔里木河。旧时喀什噶尔河、渭干河等也汇入塔里木河,後因灌溉耗水过多,与塔里木河间已断流。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已发展为灌溉绿洲,著名的有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于田等。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於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1949年以後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铁路现通到库尔勒,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 自然景色 塔里木盆地风光自然景色分成4个环状: ①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②盆地边缘绿洲带,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③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2.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④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 盆地成因 塔里木盆地枯树 陨石坠落过程 流星体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其它天体的摄动或与其它天体碰撞,而改变其运行轨道,当其轨道变到与地球轨道相交时,就可能坠落到地球上来。 当流星体以约11—7.2公里/ 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前端空气受到强烈压缩,经与空气摩擦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在离地面约135 — 90公里的高度,大气阻力使流星体开始减速,由于激波和大气摩擦作用引起它的表面发热发光,开始气化腐蚀,表面的熔化物质向流星体后部喷射,又使新的裸露面气化、熔蚀,使陨石发生烧蚀作用。流星体陨落到55公里以下,由于那里大气密度大得足以使它前端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产生激波,因而,有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当流星体降到12.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速度减到100— 300米/秒的终点速度,其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不再发光,先前熔化的表展迅速凝固成黑色的熔壳,最后流星体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陨石陨落的整个过程大约延续几十秒至一分多钟。如果流星体质量相当大,其初始速度又大大超过音速,那么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直到强大的不均匀的冲击压力,使它在30—12公里的上空分裂成许多碎块,散落在大面积的面上,成为陨石雨。如果流星体很大,最后仍保持很高的速度,在它撞击地面前的瞬间,由于流星体前端的空气受到突然的非常强烈的压缩而急剧升温,使流星体本身及其周围的物质骤然气化而猛烈爆炸,结果陨石粉碎。撞击处形成一个圆形的陨石撞击爆炸坑,简称陨石坑。坑的直径比陨石大得多。陨石和地球物质的碎片和熔化滴粒散布在坑周围的广大区域。巨大的陨石(直径在数十公里及以上)在着陆前的猛烈爆炸所形成的碎块,是不规则形状,因此,当其坠落地表之际,不一定在地表上形成标准的圆形撞击坑。 巨陨石坠地的后果:一是在地表上要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也即产生断陷、拗陷盆地。二是于撞击坑周围要形成环形山、类环形山,以及同心的环形或弧形褶皱山。三是这类山脉中必然有明显的、规模宏大的断裂痕迹、粉碎性块状岩石(陨石)痕迹。同时这类山脉中的地表上必然还有与撞击坑表面遗留的类似的地表物质——土壤。而且距撞击坑越近,其类似的土壤则越多,距撞击坑越远,类似的土壤则越少。当然,这种类似的土壤是以撞击坑为同心圆(正撞)或同心弧(斜撞)方式分布。四是撞击坑下面必然还有巨陨石或者是小行星的残余物体,其下方则是撞击前原来的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五是周围山脉的地表中也同样地拥有撞击尘土覆盖下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六是当巨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能量将地壳砸裂之际,撞击坑或周围必然会有火山爆发或者是火成岩山脉的诞生。 § 地理 塔里木盆地 地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地貌发育。 地质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 、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 § 撞击坑之论证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田1、盆地形状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整个盆地形似椭圆形的橄榄球,具备撞击坑的第一特征 —— 圆形或椭圆形。 其次,塔里木盆地是地质上的巨大断裂与拗陷,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大面积的竖直向下的巨大能量应该来自三种可能: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吸引力(必须远远大于周围的重力)。可是,地表重力场几乎是均衡分布的,地幔中的熔融高温物质却是向外呈扩张性作用,一旦地壳予以的束缚力不足,则随时以火山形式爆发。因此,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竖直向下作用机理则是不可能的。二是来自坂块间的挤压作用导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褶皱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由于这类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线性的塌陷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这类巨大的呈椭圆形的地表塌陷。 三是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地表的塌陷。人类对于陨石的坠落不仅早已有所认识,而且拥有相当的物证——陨石及陨石坑。然而,对于小行星的入侵事件,仍然是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而且还不能把这类小行星的体积估计得或者是想象得太大(直径上百公里)。然而,自从地球诞生以来,既然众多的陨石曾经频繁不断地坠落于地球,那么,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也自然是可能的。只是每当这种可能事件发生之际,整个地球必将遭受灭顶之灾。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2、环形山、火山、褶皱山、断裂痕迹昆仑山风光塔里木盆地北面是天山山脉、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南面是昆仑山脉以及向南向东拓展的巍巍青藏高原。环绕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的地质理论认为:一是北面的天山,地槽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经加里东运动特别是华立西运动,地槽发生全面性回返,褶皱隆起形成古天山山地。构成山地的主要岩石是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的侵入岩等。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 二是南面的昆仑山脉。昆仑山 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三是西面的帕米尔高原。高山峻岭交错,地形结构以近纬向的山地为主,并与经向山地相结合。地形与构造一致,主要呈线性特点,没有封闭的内陆盆地。帕米尔现在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 。总之,塔里木盆地被周围的高山山脉与高原环抱。一是共同具备山体极大断裂和隆生的特点。二是山中火成岩突出,但出露土壤繁杂,具撞击抛撒性、破坏性。三是昆仑山系中的褶皱山脉,以盆地为中心,呈波浪形逐级向南扩展性分布,直至喜马拉雅山脉最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拗陷与整个青藏高原的突起构成“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系统平衡。因此,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二大特征 —— 撞击坑周围是环形山脉。 3、撞击拗陷物及时间 帕米尔风光(1)撞击时间分析 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中生代至早第三纪末,古天山被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以后准平原发生断块抬升。昆仑山脉于中生代产生拗陷,经 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秦岭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帕米尔现在的高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隆起形成时,在新第三纪的3000万年中升高了3400米,而在近100万年中又升高了700米,老第三纪沉积在山麓下的岩层现己升高5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米 处发现高山砾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仰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亚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2)撞击坑中的残余物质(沙漠与戈壁)分析 从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难看出,周围高耸的山脉中的地质构造却几乎相同 ——属古生代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及华立西期(喜马拉雅期、燕山运动时期)的侵入岩等。而盆地中发生在中生带末期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覆盖在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层上,其下是稳定的古老结晶岩基底。中生代和新生代最大厚度达万米的陆相沉积层,是其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 的近十倍,而且已经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高度值。从地球火山爆发及火成岩山脉的构造和形成可知,只有地幔中的高温熔融物质猛烈喷发和强烈外溢,才能在地球地表上形成耸立几千米高的火成岩山脉。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不难看出,正是石陨石类小行行星的坠落撞击,才导致了这样的呈环状分布的盆地地貌,并且拗陷盆地的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而且,拗陷盆地的最外部边缘与周围的高原与山脉之间的地形具有典型的冲击扩散效应,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南面的昆仑山山脉的整个北坡的坡面冲击扩散效应尤为明显。塔里木盆地(3)抛撒物 盆地与周围山脉环境中,能够找到共同物理化学特征的地表土壤物质 。 土壤:土质情况除冲积扇、三角洲上中部及部分老绿洲外,盆地土壤都有强烈的土壤盐渍化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改良;地质情况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龟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昆仑山脉中土壤:西段山地的北坡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低于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带下部为红沙与合头草荒漠。砾---石质的山地棕漠土,上部为昆仑篙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钙---淡栗钙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带合头草荒漠,上部为紫花针茅、银穗羊茅占优势的山地草原,阴坡出现小片雪岭云杉林,与山地草原构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宽谷中为高位沼泽化草甸。3100---3900米干旱冰樍丘陵与冰水冲积扇分布着雌雄麻黄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两侧4000米以上为以粉花篙和垫状驼绒藜占优势的高寒漠。4500— 5500米的高山为刺矾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为寒冻风化带。 6500米以上为高山冰雪带。 在阿尔金山的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碱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4)坑底反弹式丘陵 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五大特征 —— 盆地中有广泛的丘陵地质地貌。 (5) 凹陷中的覆盖物质。 塔里木盆地中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六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特别是白垩纪地层中蕴藏最丰。塔里木盆地具备撞击巨坑的第六大特征 —— 古地表上的生物圈庞大遗迹层。 由于巨大的坠落物及撞击作用,撞击物体及撞击碎片、粉尘等随之而来则大面积地覆盖了原来的古地表和古地表上厚厚的植物圈(包括其中的一切动物、微生物)。所以,所谓的“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的范围并不一致”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塔里木盆地那个庞大的坠落物体对塔里木盆地原来地表的冲击性覆盖,使之原来地表上大面积的、厚厚的植物层(白垩纪古树木最高者可达一百米左右)及其内的所有动物、生物,全部在其含盐碱覆盖物的高温高压,以及大量水的长久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石油、天然气资源。所以,这样一来,沙漠下面必然有石油、有天然气,而且蕴藏量自然十分丰富。所以,塔里木盆地下面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就随着盆地的撞击凹陷,而深深地储藏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层下面的白垩纪地层中,以至被当今的人类所发掘、所利用。 § 盆地演变 天山风光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天山、昆仑山阻隔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进入,降水量小,气候变化大。夏季炎热少雨,光脚不能在沙漠中站立一分钟,因为沙面温度高达70℃~80℃。冬季气候又变得异常的寒冷,气温经常在-20~-25℃,最低气温可达-50℃。春季多风,平均每月大风4~5次,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声音凄厉可怕。 塔里木盆地降水量北部一般在50mm~70mm,南部一般在15mm~30mm,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十分干燥,风沙危害始终威胁着盆地周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盛行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沙漠东部盛行东北风,使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塔克拉玛干流动沙丘总的移动方向是自北向南。故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不断向南扩张,向着昆仑山麓推进。2000多年来沙丘平均向南移动了100千米左右,使丝绸之路南道的绝大部分的古城被风沙湮没。那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原来是这样的吗?塔里木盆地来自什么地方? 塔里木盆地来自南半球 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距今8亿年前(元古代),塔里木盆地还是一段靠近现南极海底的活动性很强的古地槽。当时地壳运动剧烈,地球的南北变化频繁。自震旦纪后期开始(距今6亿年前),由地槽转变为陆块的塔里木从今天澳大利亚以南的海域开始其长达数亿年的“北征”。这块古陆在北移过程中按照地球磁极的变化变换着“行走”的姿势,其大部分时间是顺时针左旋前进,中间曾一度右旋过。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塔里木陆块完成了决定性的一站,从南半球高纬度49.2度,漂移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到距今约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它已移到北纬25.2度。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亿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塔里木盆地原来不是干燥的 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地质时期,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大陆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人类活动是现代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尘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里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如果不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 自然灾害 塔里木盆地 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①风沙危害。8级以上的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一年超过20天的只有若羌、喀什、库尔勒。但盆地边缘植被覆盖度仅10%,沙漠中心基本无植被,而风速每秒5米即起沙,故南部沙暴天气年达30~40天。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②干热风。重害地区为盆地东部,每年10~20天;盆地其他地区出现次数较少。[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