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省 |
释义 | § 简介 台湾省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居民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约2%,约43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雅美、邵族、葛玛兰和赛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1] 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中国人民迫切期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2] § 历史沿革 台湾省 1、远古时代,台湾与中国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2、台湾原住民是已知最早居住在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嶠人。 3、有文字记载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元230年,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三国东吴孙权派兵到夷洲(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就是现今的台湾。) 4、隋唐时期(西元589年—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5、宋元时期(西元960年—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西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元朝也曾派兵前往湾。 6、明朝的福建和郑芝龙海盗集团曾有组织地移民台湾。厦门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清朝编的《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闽南语与客家话。 7、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17世纪初,荷兰侵入台湾。西班牙也佔领了部分台湾北部和东部,后於1642年被荷兰接收。荷兰在台南建立热兰。荷兰实行强制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郭怀一武装起义 8、1661年4月,南明将领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由金门进军台湾。隔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明郑时期,郑成功将台湾改名东都,并设立承天府。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寧,设立东寧总制府,当时英国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王国。《清一统志台湾府》称郑经时代的台湾为东寧省。 9、清朝为了消灭明朝残餘势力,清圣祖康熙拒绝了依朝鲜例成为清朝藩属的建议,坚持要台湾执行薙髮、易服、登陆的政策,直到清朝攻下台湾之后,於1684年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内。 10、清光绪年间因英法列强先后覬覦台湾,闽浙总督上书朝廷,要求福建与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1885年慈喜太后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詔闽台分治;9月5日,宣布台湾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称则为福建台湾省,首任台湾巡抚(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台湾省下设3府(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11县(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云林县、诸罗县、安平县、凤山县、恒春县),4厅(基隆厅、南雅厅、埔里社厅、澎湖厅)以及1直隶州(台东直隶州)。 1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於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把台湾及澎湖割让给日本,成為日本的“外地”(即殖民地,性质近似中国的藩部)。1895年5月23日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6月清军将领刘永福被拥立为第二任总统,继续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佔,11月28日日本台湾总督府宣告:全岛悉予平定。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12、日本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先后採用特别统治主义、内地延长主义以及皇民化运动等政策统治台湾(日本史载,古代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高山国等)。 1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了八年抗战,期间不少台湾人赴中国参与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佈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盟军太平洋战区统帅麦克阿瑟将军,要求在中国、台湾、澎湖及中南半岛的日军向中国战区元帅蒋中正投降,中华民国代表盟军接收台湾。8月3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隔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945年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台湾正式归还。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3] 。 14、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 15、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 16、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辖市;同年,新竹市、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台湾省行政区变更为5市16县。 17、1994年,台湾省举办唯一一次的民选台湾省省长选举,由国民党籍宋楚瑜当选。 18、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宪法增修条文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将台湾省政府裁撤、移除自治法人地位、并简併改组为行政院的官派机关(同福建省政府)。 § 行政区划 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辖3个市、12个县、5个“行政院辖市”、2个所谓“福建省政府辖县”。 5个“行政院辖市”: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 3个市: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12个县:台东县、澎湖县、花莲县、屏东县、嘉义县、云林县、南投县、彰化县、苗栗县、桃园县、宜兰县、新竹县; 2个所谓“福建省政府辖县”:马祖县、金门县。 § 政府体制 蔡勋雄 清治时期台湾省历任巡抚 中法战争(台湾民间俗称为西仔反)期间,由于法国海军屡次在台湾淡水、基隆附近海域大败清朝水军,清政府终於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始在台湾设省。另外,由于当时指挥清军对法作战英勇,刘铭传升任第一任台湾巡抚。 1945年10月25日,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的行省,但不同于其他省份,国民政府当时以台湾省行政长官作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前福建省主席陈仪出任。1947年5月16日,台湾省政府正式成立,台湾省政府主席(简称省主席)取代台湾省行政长官成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 台湾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负责台湾省内事务,由中央政府任命省府委员,并举派其中一员任职主席。1994年,首次举行台湾省省长直接民选,由宋楚瑜当选。不过1997年中华民国宪法修正后,台湾省政府进行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通称精省或冻省),省长职务再度改为省主席,由总统指派。因《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规定,大量精简台湾省的行政组织与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准台湾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员的预算,行政院长苏贞昌据此宣佈停止任命台湾省相关公职,持续向精省、政府架构精简化的方向努力。1月25日由郑培富以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兼任代理台湾省政府主席。2007年12月7日发布总统令,任命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锡耀兼任台湾省主席。2008年5月20日发布总统令,任命政务委员蔡勋雄兼任台湾省主席;政务委员兼任省主席渐成惯例。 精省后的省政组织架构 首长: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二人) 省府委员:共九人(含正、副主席) 行政组室:资料室、秘书室、法规会、人事室、会计室、政风室 业务组室:民政组、文教组、经建组、财务组、社会及卫生组、公共事务管理组 特殊单位:十二区车辆行车事故鑑定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 省咨议会 设咨议长一人、諮议会议员二十一人至二十九人(含諮议长) 业务编组:议事组、研究组 行政编组:行政组、人事室、会计室 特殊单位:国立台湾议政博物馆筹备处 § 气候 台湾省 由于北回归线通过台湾岛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气候也较温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年均雨量: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在夏季。 气象:台湾岛经常有许多台风经过,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台湾冬季盛行来自蒙古高压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 旅游景点 旅游资源 其地貌复杂,处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又有喀斯特地貌与海蚀地貌,故多山水胜境、火山群与温泉群。西海岸沙滩平缓,多海水浴场,而东海岸断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更有‘蝴蝶王国‘之称。清代即有‘八景十二胜‘之说,包括:阿里山云海、双潭秋月、玉山积云、清水断崖、澎湖渔火、大屯春色、鲁谷幽峡、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头埤、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雾社。文物资源丰富,或与反抗荷兰、日本侵略者有关,或为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历史见证。如赤嵌楼、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宫凌霄宝殿、云林北港妈祖庙、台北与台南孔庙等。高山族人口达30余万,又分为阿美、泰雅、排湾、赛夏、布农、曹、鲁凯、卑南、雅美等9个族群。雅美族的甩发舞与雕船本领,阿美族的对位唱法与多姿的舞蹈,排湾族的刺绣与雕刻,布农族的‘打耳祭‘与‘成年祭‘大典,赛夏族的‘矮灵祭‘与佩铃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绣衣与播种节,卑南族的‘刹猴祭‘与‘狩猎祭‘等,是那样五彩缤纷。为发展旅游业,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园县兴建‘小人国‘,更丰富了旅游资源。台湾夜景 风味肴馔 类似闽、粤,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风味小吃品种极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鱼,基隆豆签羹、‘甜不辣‘,桃园石门沙锅鱼头,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贡丸‘,嘉义‘四臣汤‘和香菇鱼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馅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贝类海鲜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地方文艺 闽语区有褒歌、采茶歌,粤语区有客家山歌,较通俗。而南管则较‘雅‘。剧戏多承闽、粤,有梨园戏、高甲戏、粤戏、皮影戏等。高山族文艺绚丽多姿。 § 生态环境 台湾省 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的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形成为岛上的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会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的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平地森林中。 由于人为的破坏,带给了台湾部分物种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与吴郭鱼这两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台湾当局民政部门营建署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7座地区公园。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 主要产业 台湾省 农业 台湾传统上是农业地区, 但最近几年农业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台湾只有25% 的土地适于耕种, 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台湾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茶叶和大米。台湾渔业发达,出口多种海产品, 如鳗鱼、金枪鱼、虾和深海鱼类。 工业 台湾早期工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 到六七十年代, 轻工加工工业比较发达, 到80年代才发展了轻化工工业, 工业占经济比重42%, 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14.9%, 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占19.2%。目前, 台湾制造业种类较多,在亚洲地区位居前列, 工业产品包括汽车、飞机、轮船、石油化工产品、钢铁、机械、电器、 电脑与电子消费品、纺织品与服装、体育用品、 鞋、玩具、加工食品及手工艺品等, 大部分用于出口。 台湾继续发展传统工业基础上, 大力发展通讯、资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空、高级材料、专用化工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工业,以及光电, 半导体、工业自动化、材料应用、高级感测、生物技术、资源开发、能源节约等八大关键技术。 服务业 近年来, 随着台湾省经济的迅速发展, 服务业也发展很快,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服务业的就业率平均年增长率达4.4%, 高于总就业增长率的2.4%, 致使其就业率占总就业比重增加到48%。 服务业结构也从传统的商业及政府服务逐渐走上现代化专业性服务产业包括保险、金融、运输、仓储、通讯,以及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增长较快, 其中以保险业增长率最高。[4] § 民族文化 两岸文化交流文艺表演 台湾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各族的语言(以高山族为主)、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文字上,台湾使用传统的正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简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与客家语,由于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二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 台湾当局所推行的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但由于国语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以致于渐渐与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出现差异,部分语音因与台湾本土语言相互影响,造成卷舌音、儿化韵逐渐消失等等。 本土文化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染上了日本、欧美等地区的印记。 在外来文化中,以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且目前台湾有四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哈日族。 欧美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扮演了默默扎根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的影响。 § 自然资源 台湾省 台湾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淡水资源 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耕地资源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森林资源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渔业资源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 政治 台湾省 1.“连宋配”提前成局。年初以来,国民党和亲民党就积极推动两党弥合分歧、营造合作的氛围。2月14日,连战和宋楚瑜发表《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两党共同声明》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两党推动‘国亲政党联盟’备忘录》,决定由连宋搭配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连宋配”提前成局,大大地提振了泛蓝军心和士气,民调一度显示连宋支持度高达50%,领先陈水扁20多个百分点。 2.台当局高层人事重大异动。1月21日,陈水扁任命邱义仁为“总统府秘书长”,康宁祥任“国安会秘书长”,林中斌任“国防部副部长”,邓祖琳任“退辅会主委”。这些高层人事调动是陈水扁为大选连任的重要布局,重点是让以谋略见长的“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转任“总统府秘书长”,以便统领“府院党”三方资源,为陈水扁的2004年连任之路总掌选战兵符。 3.陈水扁与李登辉及“台联党”合流全力推进“台独”。2003年,陈水扁撕下“新中间路线”的假面具,与李登辉及“台联党”大肆炒作“急独”议题。陈水扁明确将2004年的“总统”选举界定为“一边一国VS一个中国的决战”,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制宪”、“正名”等“急独”主张,并将之扭曲为岛内的“主流民意”。李登辉始终站在“激进台独”活动的第一线,鼓吹“改名台湾国,制定新宪法”,全力推动“公投立法”。并先后组织发动“9·6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及“10·25公投制宪”大游行,纠集“李登辉之友会”等120多个独派团体组成“全台挺扁总会”,全力为陈水扁辅选。 4.“公投立法”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在野党的妥协下完成。“公投立法”是民进党实现“台独”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出于拉抬选情及推进“台独”的双重目标,台当局不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开始全力推进“公投立法”。陈水扁在7月26日的“世台会”上声称,“将在2004年3月20日就重大议题举办全民公投”,在9月28日民进党党庆上公开宣称,“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完成第一次‘公投’,2006年‘公投催生新宪法’”。由于泛绿阵营持续炒作“公投”议题,并将反对“公投”的泛蓝阵营扣上“反改革、反民主”的帽子,迫使泛蓝阵营不得不调整反“公投”的立场,转而积极主动地主导“公投立法”。11月27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了泛蓝主导的“公民投票法”。尽管该法对“公投”的适用范围及审查程序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其给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仍投下了一个重大的变数。11月29日,陈水扁援引“公投法”第17条的规定,公然宣布要在2004年3月20日举办所谓“防御性公投”。 5.国亲联手赢得花莲县长补选。8月2日,被岛内朝野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花莲县第十四届县长补选结果揭晓,国亲两党“共同推荐”的国民党籍候选人谢深山以51.4%的得票率,大胜挟“府院党”强大辅选机器的民进党候选人游盈隆。 6.民进党内部围绕“副总统候选人”问题展开激烈的卡位战。以“新潮流系”及“正义联线”为首的主流势力全力推荐台北县长苏贞昌参选。以谢长廷为首的部分实力人士出于维护党内现有权力平衡的考虑,则力挺吕秀莲。吕秀莲在年初以来也频频出招,向陈水扁施压,甚至利用李登辉等岛内“急独”势力逼陈挑选吕搭档参选。经过多方权衡,陈水扁最终在12月11日正式宣布组成“陈吕配”。 § 经济 台湾经济是一个由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当局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区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4。根据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8年已成长至18000美元,而经济学家也估计台湾国民生产毛额在马英九任期内达到20000美元的的高水准。 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食粮生产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当局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 军事 台湾省 2003年是台湾军事处于二代兵力建构完成后调适的一年。通过实施“军事事务革新”评估,着手启动军务革新;通过调整防卫策略,企图建立三军“攻击性武力”,目的是“先发制人”;通过军事演习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和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在提高“国防自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加快新式武器研发步伐。 实施“军事事务革新”,拟定10年建军构想。2月初,台“国防部长”汤曜明宣布,台军正在进行的“军事事务革新”研究评估已规划完成。“革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与“精进案”相搭配,至2006年底结束;第二阶段由2007年至2011年,完成全面转型,使台军成为“联合部队”组织形态的最终目标。同时,台军方还提出了要朝着“减少指挥层级、争取指挥速度、摒弃本位观念、发挥联合战力”的“国防军”方向发展的思路。 防卫策略由“反制战略”明确转向“先发制人”。自2002年以来,台湾建军备战思维已明显朝“攻击性防御”方向发展。陈水扁当局声称要对祖国大陆发动“第一击”,实施“境外决战”。10月8日,汤曜明在“立法院”答复询问时称,尽管台军“绝不会主动挑衅”,但“若中共犯台意图已十分明显”,台军“不一定要等对方先动手,不排除先对大陆军事目标进行攻击”。为此,台军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毒蝎计划”,主要手段是研发能打到大陆内地的巡航导弹,加紧购入美国批准的8艘柴油动力潜艇,建立三军攻击性武器及部队,发射“华卫二号”卫星等。台湾省 对外军购。2003年,台湾对外军购方法多样,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突破,且其所购武器已呈现出“高技术化”倾向。当前,台美军售活动已进一步公开化,台湾当局还想方设法同其他国家的军火商拉关系,企图“多交几个朋友”。2004年度台开出了77.5亿美元的军事预算,还准备出资1100亿新台币,加速向美国购买远程预警雷达和“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等。 军事演习。2003年台军的各种军事演习共有100多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汉光19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万安”演习、“联兴90”操演,以及陆空、陆海联合操演,防空、反舰导弹实弹射击等。由于受到“非典”及岛内外局势的影响,2003年的“汉光19号”军演虽为历次演习中规模最大、兵力最多、层次最高的一次,但因日程不断变更,事故连连,而遭到了舆论的严厉指责。 武器研发速度加快。台湾当局在提高“国防自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加快了新式武器的自主研发进程。目前已完成和正在研发的武器装备主要有:自行研制的“光华6号”新一代导弹快艇已正式成军服役;台在完成“超空化潜体之阻力试验”的基础上,将成批生产超高速鱼雷;“中山科学院”下属两个研究室分别以“擎天”和“天弓”为名,各自展开中程攻陆导弹的研发;针对美售台8艘潜艇迟迟无法落实的现况,台军方还强烈要求美向其提供潜艇制造技术,由台自行制造。 § 对外关系 台湾省 2003年,陈水扁以捞选票为目的,以突发事件为突破口,不遗余力推行“实质外交”。相比2002年的“四处放火”,台当局2003年的“外交”策略是“由攻转守”,把重点放在巩固既有“邦交”上。 在对美关系方面,一方面,台高层官员赴美日益频繁,双方军事合作越加密切。上半年台当局接连两次派“国防部副部长”访美,美2003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也规定,美将视台为“等同非北约国家”,同意台“副总参谋长”以上级别高官每年至少一次到华盛顿咨商军售事宜,使美台军事高层交流制度化。10月底陈水扁在“出访”途中过境美国,也使美国较大幅度地放宽了陈在美活动的限制。另一方面,陈水扁以“公投”为核心全力推进“台独”,并置美多次“关切”于不顾,强行举办具强烈挑衅意味的“防御性公投”,迫使布什不得不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任何行动”,美政府内部对陈推动“台独”的疑虑增加,台美关系互信程度降低。 在对日活动方面,台当局以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等名义不断派高层官员赴日活动,开展所谓“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学术外交”,并大量邀请日议员访台。8月18日,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到日本活动。12月15日,台当局邀请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访问中国台湾,并为他在2001年任首相期间为李登辉核发日本签证而颁赠勋章。但出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的考虑,日本政府尚不敢公开大幅提升台日实质关系,并拒绝与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明确表示不支持台“公投”。 在对欧盟及中美洲等国家活动方面,台当局将欧盟视为2003年的“外交工作”重点。7月,陈水扁之妻吴淑珍借故宫文物赴德国展览之机前往柏林参加开幕式,并走访意大利、梵蒂冈等国,推行所谓“文化外交”。8月,台在斯洛伐克首都设立“驻斯洛伐克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2003年陈水扁、吕秀莲先后拿着“经援大饼”赴中南美洲进行“固邦之旅”。8月8日,台与巴拿马达成中国台湾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FTA)”,8月21日,台湾花巨资请来部分“友邦国家的首脑”,在台北召开了第四届“与中美国家高峰会”。11月17日,台湾当局宣布与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建立“外交关系”。 在谋求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方面,台湾当局将非典疫情视为挤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良机,派人四处游说,并以金钱为诱饵,要求其“邦交国”提出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提案。5月19日,WHA以主席裁决方式做出决定,拒绝将该提案列入临时议程。8月5日,台湾又怂恿其15个“友邦”向联合国提案,要求联合国大会审议“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9月17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台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第11次被挫败。 § 人口与族群 台湾原住民之鲁凯族的头目。拍摄于其拜访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室之时,约在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05万人(2009年4月统计),可分为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或称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纯原住民约占总人口2%[48],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6%)以及“外省人”(12%)。本省人主要为福佬人(73%)和客家人(13%),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遍布于北部的桃竹苗地区及南部的高屏地区,福佬人则平均分布在台湾各县市。日月潭 台湾族群分布比例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佣、印尼佣、越佣)等,还有一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以东南亚或中国大陆女子为结婚对象,在台湾一股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中国新娘(中国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称呼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由于台湾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通婚(大部分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或新住民的称呼。 目前官方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4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了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 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与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至于其它平埔族族群划分虽已有学术研究,但官方尚未认定。 § 语言与文字 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与客家语,由于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二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各族的语言(以高山族为主)、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 两岸语言差异 台湾所推行的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但由于国语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以致于渐渐与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出现很大差异,大多数的语音也因与闽南语和台湾本土语言的相互影响,造成卷舌音、儿化韵逐渐消失等。 在中文词汇上亦与中国大陆常有不同,有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或外来语的新词汇(主要是闽南语与日语):“杠龟”(没有收获)、“衰”(倒楣)与“欧吉桑”(男性长辈,日文:おじさん)、瓦斯(煤气,日文:ガス)、黑轮(关东煮,日文:おでん)等等,有些则是因为两岸分治后交流变少,造成了许多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中国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台湾用词多用“原子笔”,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 § 教育与学术 台湾现行学制为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而师范、法律(仅东吴大学,其余大学仍为四年制)、建筑系所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另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的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 文化与传统 本土文化 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53]。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治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盐水蜂炮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国定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烧王船、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等等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年长民众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子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55]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中华文化以及南岛文化的影响之外。在外来文化中,以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Cosplay等,且目前台湾有四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哈日族。[56]依据2009年的统计,有约四成台湾人对日本抱持好感。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扮演了默默扎根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的影响。[58] 艺术 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以灌输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和对领袖的崇拜。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或去中国化浪潮。 文学 在国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的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是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的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与音乐 台湾音乐1950年代,台湾的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二战后,一方面在政府的领导下,国剧(京剧)等大陆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最具活力的艺术活动之一。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台语歌后江蕙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乐坛的中心,张惠妹、周杰伦、五月天、蔡依林等歌手红遍两岸三地及新马地区,成为华语乐坛的重要力量。 电影 国府迁台伊始,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台语片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好莱坞等洋片的大举进入,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空前票房并赢得第45届金马奖六个奖项,并带动《囧男孩》、《九降风》、《一八九五》等台湾自制电影票房,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媒体 本土媒体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同时杨丽花、叶青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成为第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Kiss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陆媒体在台采访权 从2009年10月27日起,大陆驻台媒体不需要先向新闻局报备,就可自由到台湾任何地点进行采访。 § 台湾意象 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国家”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台湾鲑鱼、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5]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有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淡水。 § 宗教 台湾佛教知名庙宇:万华龙山寺台湾人民对于各类宗教信仰接纳度颇高,且政府与宗教之间属于政教分离状态,举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随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与道教(包含民间信仰)为台湾两大宗教,而其它宗教虽然较不普遍,但也拥有不少的信众,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的信徒,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着妈祖、土地公、关公、城隍、孔子等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他们相互影响融合而成为多神教,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然而在原住民部落则普遍信仰基督教。在台湾,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比方说旧历(俗称农历)正月6日三峡祖师庙,清水祖师诞辰祭典、3月23日的妈祖诞辰,5月10日的东港王船节,7月15日的中元节和10月22日的青山王诞辰;每逢这些节日皆有许多民俗活动传承举办着,热闹者更可达两天三甚至更久。 § 交通 铁路 台湾最早期的铁路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轻便台车,路线绵延全台。台湾的主要铁路是由国营的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莒光号、复兴号,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 大台北地区交通枢纽—台北车站在台北都会区,捷运也是主要的铁路运输。第一条捷运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栅线,至今已经形成双十字路网。高雄捷运红线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车,高雄捷运橘线则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车营运。 2007年2月1日,台北市到高雄市左营的台湾高铁开始营运。台湾高铁是规模庞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建设案。其车体技术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但轨道却是欧洲系统,是日本新干线系统第一次在非日本区域商业营运。从台北到高雄只需90分钟。高铁的出现冲击了台湾航空业的经营。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停止运营。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唯一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位于平溪乡的台湾煤矿博物馆。 公路 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岛内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 至于长途运输方面,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汽车客运。目前台湾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和统联客运为市场龙头。 航空 台湾有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和台北松山机场等4个国际机场,岛内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台湾本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公司及长荣航空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复兴、立荣、华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运 基隆港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和历史悠久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 目前在台湾本岛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岗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台湾本岛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另外可以从金门直接搭船前往中国大陆的厦门。 § 体育 台北小巨蛋为台北市在21世纪第一座兴建的国际级体育馆,最多可容纳15,000人。由于中国大陆在国际场合上不断施压的结果,至今台湾多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平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射箭、射击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2006年成棒队在杜哈亚运拿下了第一面亚运金牌。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将成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详见:中华台北国际大型运动会奖牌列表)2009年9月,台北市正式举办了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 棒球 棒球可说是台湾最为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已由日本引进台湾。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日本少棒明星队,隔年金龙少棒队更是夺得世界少棒大赛冠军,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台湾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亚洲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地区。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的热潮再现。在经过数年的棒球热潮后,中华职棒的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一般认为与王建民掀起台湾球迷收看大联盟的热潮,进而体认到台湾职棒竞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加上认为中华职棒对自身问题(如成立二军、球员待遇、安全防护机制等)不能反求诸己所致。而在2008年,又再度爆发黑道介入中华职棒的签赌案(黑米事件),导致米迪亚暴龙队解散,加上中信鲸解散,2009年中华职棒的球季只剩象狮牛熊四队。 早在日治时期就已有台湾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绰号“人间机关车”的吴昌征能投善打,于1995年进入日本职棒名人堂。1980至90年代,郭源治、郭泰源及庄胜雄因为在日本的优异表现,被称为“二郭一庄”。近年来则有许多球员赴美打拼,目前已有陈金锋、曹锦辉、王建民、郭泓志及胡金龙等人曾经登上美国职棒大联盟的舞台。 § 其他 全球竞争力排名 2011年5月19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排名第六。[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