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列利斯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吉列利斯

籍贯:苏联

职业:钢琴家

生卒:1916.10.19

§ 职业生涯

生于敖德萨。6 岁开始学琴,13岁首次演出,后入敖德萨音乐学院,从..雷因巴尔德学习。1935年毕业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涅高兹'" 涅高兹深造。1933年获全苏钢琴比赛 1等奖。1936年在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中获 2等奖。1938年在布鲁塞尔获伊萨伊国际钢琴比赛1等奖,同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47 年起在东欧诸国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演出。1955年应邀赴美演出,获得成功。吉列利斯是现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演奏气质豪迈,力度鲜明,表情细腻,对音色的掌握尤具功力。演奏曲目广泛,包括从J.S.巴赫到B.巴托克以及现代苏联作曲家的作品。在几次巡回演出中,他连续演奏L.van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赞扬。他曾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和巴黎文化艺术勋章。

§ 相关人物信息

随着貌似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如瓦尔哈拉宫般一夜坍塌,许多深锁铁幕的俄罗斯钢琴家以及他们的录音也逐渐撩去了神秘的面纱。不过近二三十年来虽然苏俄年轻一辈钢琴家在各种比赛上屡次获奖,但他们所带来的惊喜却远不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吉列尔斯和李赫特登上国际乐坛时那种震撼力。

从十月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因地缘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与西欧文明形成断裂。二十世纪初欧美地区的古典乐坛开始在演奏观念上转向“忠实原着”的作风,在多位亲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化熏陶的前辈大师相继去世后,乐坛上已确立了新的演奏风范。到五十年代,浪漫色彩的演奏风格已成为传奇故事,而苏俄音乐家则因环境影响继续沿袭了安东·鲁宾斯坦的传统,形成了和欧美乐坛大相径庭的演奏风格。在教学上,更涌现出涅高兹、戈登维瑟、伊戈诺夫等教育巨匠,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俄罗斯钢琴学派。

生平成就

1916年出生于敖德萨的艾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是早慧型的钢琴家,他9岁开始登台,13岁首次举行个人独奏会时已能娴熟地弹出包括贝多芬的第8奏鸣曲、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和斯卡拉蒂、门德尔松等曲目。1935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后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随涅高兹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先后夺得了1936年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和193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届伊莉莎白女王大赛的冠军。这算是吉列尔斯在西方世界崭露头角,也得到鲁宾斯坦等高度评价。载誉归来后,吉列尔斯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并录制了他的第一批唱片,其时他年仅20出头。最近DG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套小双张的《吉列尔斯早期录音》专辑(唱片编号:477 6370)就收录有多首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录音,曲目包括舒曼、门德尔松、拉莫、普罗科非耶夫的小品、李斯特的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及斯卡拉蒂、贝多芬和梅特涅的奏鸣曲等,风华正茂的演奏家在音乐里充分地展现了他青春的热力和超凡的技艺。这些录音虽然音效难尽人意,但却弥足珍贵。苏联唱片工业建立于“二战”之后,战前虽也曾为少数音乐家录音,但数量少之又少,吉列尔斯却在其中之一,其在苏联乐坛上少年老成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了。

毕竟,冷战的对峙和自由的交流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吉列尔斯真正能在国际乐坛上引起瞩目已是40出头人到中年的时候了。1955年他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和莱纳(Fritz Reiner)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引起巨大轰动,不久他们就在RCA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演奏中吉列尔斯钢铁般的触键和莱纳辉煌的协奏交相辉映,汇集出一股堂皇富丽的澎湃音流,超凡的技巧和成熟的音乐修养都在这里得到全面的展现。后来吉列尔斯虽然在EMI和CBS都再次录过同样的曲目,但在乐曲意境、技巧体现、乐队默契以及录音效果方面都以此次为佳。这一时期的精彩录音还有他和路德维希(Leopold Ludwig)指挥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路德维希是位奥地利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工整严谨,吉列尔斯在这里一反他在演奏俄罗斯作品时那种激昂奔放的手法,稳健的速度、遒劲的触键、绵密的结构将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贝多芬音乐中的雄浑崇高铺排得丝丝入扣。

吉列尔斯的演奏曲目虽不如他的同胞李赫特那么广泛,也决不拘泥于单一民族或作曲家作品,除了俄罗斯作品,德奥音乐也是他的拿手好戏,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曼等都得到极高的评价。70年代初与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的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就被许多乐迷奉为必听录音,吉列尔斯刚柔并举,激越处嘈嘈如急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低吟处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似泣如诉、欲抑还扬的琴声将听众带进了作曲家复杂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技巧较为简单,不少只学过几年琴的人都能轻松弹出来。但有的钢琴大师却说要弹好莫扎特比弹李斯特那些高难度的炫技乐曲还难,因为要弹出莫扎特音乐里的独特韵味更考验演奏家的音乐修养和人生阅历。和勃兰特尔、内田光子等最受乐评人推崇的莫扎特权威相比吉列尔斯的莫扎特显得颇为另类,因此评价也最为分歧。吉列尔斯的一生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不多,最近DG出版的一套小双张《吉列尔斯的莫扎特录音》,仅收录到K.281、K.310两首奏鸣曲及K.397幻想曲、K398《两首歌剧主题变奏曲》(唱片编号:DG 477 6373),第27钢琴协奏曲和K.365双钢琴协奏曲。台湾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系主任及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樊慰慈在《飞越高加索的琴韵》一书里就认为吉列尔斯的莫扎特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莫扎特,一颗颗清晰的琴音随风扫过,却起不了多少涟漪。并引用霍罗维兹的话来说“太慢,简直糟透了”。而另一位台湾音乐学者、文化大学音乐系主任彭圣锦则在他的《钢琴演奏与风格》里赞誉为“扣人心弦的莫扎特”,说“虽然录音稍显尖锐,但音色很美。他(吉列尔斯)做了充实而完美的诠释,好像把作此曲时18岁的莫扎特弹到钢琴里面一般,我听过不少的莫扎特,从没有这种感觉。”音乐欣赏是一种声音的审美,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下呈现出不同的侧面,让人横看成岭侧望成峰,古典音乐也因此让人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的最高成就体现在贝多芬的作品上,特别是他晚年在DG录制的那套未完成的奏鸣曲全集(唱片编号:477 6360),堪称他的代表作。这套唱片从1972年开始录音到1985年去世前,尚余5首未及完成,但另有一部《英雄变奏曲》和两首未入编号的早期奏鸣曲,共9张CD。贝多芬的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吉得尔斯充分把握到贝多芬精神,是高超技巧的发挥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奏。在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演奏和录音让我们更容易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贝多芬的音乐是力量美的体现,吉列尔斯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钢铁般的触键和奔放的情感。其力度对比之大不要说诗情俊逸的肯普夫和温文尔雅的勃兰特尔,就是有“键盘狮王”之称的巴克豪斯也有所不及。尤其在第21、23、29等几首以力量见称的作品里,他铁锤般的触键有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其酣畅淋漓的畅快和阳刚感让人透彻地感受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魅力,更为他未能完成最后的第32号而感到扼腕。在柔板乐章及第14、15等抒情性强的乐段或作品里,那晶莹剔透的音色、行云流水的句法充满了歌唱性,一下子就把听众吸引到音乐里。在第19、20两首简易奏鸣曲里,如珠落玉盘的音粒弹得干净、果断、匀称,极具古典主义的工整美。

1985年吉列尔斯在录制完第30和31号两部晚期作品后,突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69岁,流下了千古遗憾;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无数,吉列尔斯这套虽未全部完成,但仍然是属于首首精彩的一套,他的离世使人类丧失了一位杰出的有思想且做出很大贡献的音乐家--很少有钢琴家像他那样坚定地忠诚于自己的艺术并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

此外,吉列尔斯演奏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乃至舒伯特舒蔓等作曲家作品的录音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演奏风格

俄罗斯钢琴学派以炫目的技巧和浓烈的情感色彩而闻名,吉列尔斯曾在涅高兹首下学艺三年,深得真传。因此,无论是磅礴大器、辉煌华丽的柴科夫斯基还是气势恢弘、汪洋恣肆的贝多芬都无不打上了鲜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实原著而不失灵性的演奏则不仅彰显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令人对他的演奏心悦诚服,相信这就是吉列尔斯最迷人的魅力。

对另一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不同于那些“普通的”国际独奏家,他是非常幸运的艺术家之一;应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是不可逾越的。许多年前,在BBC的一场广播音乐会上,鲁宾斯坦曾谈到一些钢琴家,无论他们的国籍、受训情况和气质有多么的不同,他们都是一流的。这个名单不长,也是可以预料的。其中有他自己、霍洛维茨、米凯兰杰利、李帕蒂、吉泽金、李希特和吉列尔斯。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著名钢琴家,尽管这些名字能够写到一起,但他们的个性大不相同。

鲁宾斯坦认为,在这些艺术家与其他人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曾回忆起1931年在俄罗斯音乐会巡演中间,他被邀请聆听一个15岁名叫吉列尔斯少年的演奏。“我还记得他的演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无法描述他的表现,我只能说,如果他去了美国,我只好卷铺盖走人。”吉列尔斯在那次幸运的场合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拉威尔的“水之游戏”。

鲁宾斯坦不愧是个很好的预言家,他的预言在25年之后有了结果。在50年代,这个神童就已经成为羽翼丰满的艺术家。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他与奥曼蒂、随后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芝加哥论坛》评论员Claudia Cassidy生动地描述成“令人陶醉的俄罗斯原汁原味风格……像飞弹发射般令人惊异,如燃烧的火炬般炽热。”

勋伯格发现吉列尔斯是一位“强壮而有条理、相当真实的演奏家”。事实上,吉列尔斯也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拥有许多的东西。他可能有些固执,常常是很忙乱的,易走极端。但他那卓越的演奏技巧令观众心动不已,给人留下了镇定和内向的印象,他的音乐处理相当富有魅力。

在正式大赛上屡屡获奖的那些年中,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演奏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浪漫派作曲家肖邦、舒曼和李斯特,以及柴克夫斯基、斯克里亚宾和拉赫马尼诺夫身上。除了他后来从维也纳古典大师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以外,他从没有丧失对那些技巧艰深而令人心悸的艺术佳作的热爱,他定期演奏诸如斯美塔纳的“波尔卡”、肖邦的“变奏曲”、李斯特的“费加罗幻想曲”以及普朗克的“田园音乐会”等作品,所有的演奏都是充满热情,令不少钢琴家落下激动的眼泪。

吉列尔斯与里赫特

把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他的同胞斯里赫特相提并论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而没有写传记的责任。

吉列尔斯在音乐方面很诚实,他很谦虚,认为应该“把掌声留给里希特”,他把里希特称作“钢琴家警察”,觉得自己的国际声誉永远赶不上里希特。他也知道,他的老师Heinrich Neuhaus极偏爱里希特;如同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也是竞争对手一样,吉列尔斯与里希特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他们两位都值得人们深深的敬重;里希特在音乐表现方面常常由突然的狂热而进入朦胧世界,他在速度上的疯狂或是在慢乐章中的冗长沉闷,对吉列尔斯来说都是相当奇异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吉列尔斯是比较正统的演奏家,但他绝不是中间人。音乐上的真诚就是他的特色。他没有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视演奏如儿戏。

唱片上的作品

埃米尔.吉列尔斯录制的唱片非常广泛,现存的,脱销的,再版的,简直不计其数。特别要感谢Philips公司,在“20世纪大钢琴家”系列中选择了吉列尔斯的最佳作品。在这里你能够发现巴赫的《G大调法国组曲》,拉威尔精致的《托卡塔》,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被吉列尔斯扩展成5个乐章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比得鲁什卡》是Kniga的唱片(MK417072,4/93)。

Music& Art 也是值得称道的公司,其录制技巧和事业心都很好。他们的两张唱片的内容是吉列尔斯在50年代事业顶峰时期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展示出演奏家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吉列尔斯,还没有哪位演奏家能够把舒曼的极少被演奏的Op32的终曲段落作为音乐会中间的插曲,他演奏的拉赫马尼诺夫《降B大调前奏曲》中,每个音符都非常清晰。

圣桑的《第二协奏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由Testament再版)是那些把西方世界的注意力引向吉列尔斯的唱片之一,还有DG公司录制的布拉姆斯Op116的现场演奏录音,堪与录音棚的沉着冷静相媲美。

吉列尔斯音乐迷们能够欣赏到他为RCA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协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二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尽管不是最重要的录音,但很有趣味。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D850(RCA)也是被称作“权威演奏”的第一批在美国录制的作品之一,展现出吉列尔斯高超的技艺。Olympia再版的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三协奏曲》极富技巧性段落,吉列尔斯的演奏融才智与魅力与一体。

吉列尔斯晚期的录音包括大部分的贝多芬奏鸣曲(他去世时没有完成全部作品的录制),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他的情绪非常平和,有时接近清醒。总之,他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最著名的是《楔槌琴奏鸣曲》的演奏,他的天资与能力使他有机会攀登钢琴的珠穆朗玛峰,那就是他在皇家节日大厅举办的独奏音乐会。

吉列尔斯为DG公司录制的格里格的《抒情小品》表现出他对“新世界的亲切感受”,为DG录制的肖邦的《第三奏鸣曲》中的第二主题展示了两个旋律间的冲突与和谐,肖斯塔克维奇《第二奏鸣曲》(RCA)与《前奏曲与赋格》的选曲(Testament)也包括在他最优秀的录音之列。近期BBC发行了1959年吉列尔斯演奏舒曼《第一奏鸣曲》的广播录音,这样的曲目还有不少。

吉列尔斯年表

1916年10月19日 出生在敖德萨

1929年 首次举办音乐会

1930-34年 首次与Yakov Tkatch同学,与Berthe Reingbald 一同工作

1931年 在Ukraine国家比赛中获一等奖

1933年 在莫斯科全苏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演奏的李斯特/布索尼“费加罗幻想曲”引起了轰动

1936年 在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二等奖

1938年 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国际比赛中获一等奖

1944年 在莫斯科首演普罗克菲耶夫的第8钢琴奏鸣曲

1945年 开始演奏生涯,最初局限在俄罗斯和苏联国内,后来是国际性的演出;与科冈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了三重奏团

1952年 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聘为教授

1955年 在卡耐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美国首演音乐会,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961年 获得列宁勋章

1966年 第二次获得列宁勋章

1967年 获得巴黎文化艺术功勋勋章

1968年 获得利奥波德勋章,开始在每年的9-10月间从事国际性演出。

1969年 RCA录制了他在卡奈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唱片

1972年 6月12-17日 为DG公司录制勃拉姆斯第一、二钢琴协奏曲(与指挥大师Eugen Jochum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85年 8-9月间最后录制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 110 ,10月14日在莫斯科去世

§ 所属分类

著名音乐家

外国音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