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叠瓦癣 |
释义 | § 疾病概述 叠瓦癣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由同心性毛癣菌引起。 诊断要点:1.好发于躯干、四肢及臀部。2.初发损害为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环状,其上覆以鳞屑,境界清楚。3.在损害的中央又有新皮疹出现,并再次扩大、脱屑,如此反复形成多个环套环的皮损,似叠瓦状。4.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5.慢性病程,与季节无关。6.镜检见真菌成份。 治疗要点:外用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 § 疾病描述 叠瓦癣是热带及亚热带的一种浅部真菌感染,在东南亚及中美和南美洲一带比较多见。中国南方如江苏北部、安徽等省也曾流行,但现已日益减少。 § 症状体征 叠瓦癣本病初起呈带棕色的丘疹,渐次扩大,其上脱屑,鳞屑一端附着于表皮上,另一端则游离而倾向中心。真菌逐渐沿着表皮角质层向周围扩大,同时在损害中央又出现丘疹,再次脱屑、扩大,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多数同心圆形鳞屑性损害。此种环状损害一般不超过10环,环距约为2mm,有如叠瓦状。在损害发展过程中,新的损害可在其附近陆续出现,互相融合,形成多环形花纹状病变,形成涡纹,故又称涡纹癣。损害界限很清楚,患者皮肤色素可以增加或减退,由于搔抓,皮肤可逐渐增厚。好发于臀部、躯干、四肢及面部等皮肤较薄之部位,包括皮肤粘膜交界处,而在头皮、掌、跖则较少波及。头皮可被侵犯,但从不波及毛发。甲板也可被波及。患者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有增加。病程为慢性,且不受季节的影响,有时可终身不愈。 § 疾病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同心性毛癣菌所引起,常由直接密切接触传染,有时可一家数口同时患病,患者以成年男性较为多见。 § 病理生理 在用PAS染色或乌洛托品硝酸银染色的组织切片中,在表皮角质层中可见有许多真菌菌丝。慢性病例中,真皮可有轻度非特异性炎性浸润,其中包括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并发症 本病初起呈带棕色的丘疹,渐次扩大,其上脱屑,鳞屑一端附着于表皮上,另一端则游离而倾向中心。真菌逐渐沿着表皮角质层向周围扩大,同时在损害中央又出现丘疹,再次脱屑、扩大,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多数同心圆形鳞屑性损害。此种环状损害一般不超过10环,环距约为2mm,有如叠瓦状。在损害发展过程中,新的损害可在其附近陆续出现,互相融合,形成多环形花纹状病变,形成涡纹,故又称涡纹癣。损害界限很清楚,患者皮肤色素可以增加或减退,由于搔抓,皮肤可逐渐增厚。好发于臀部、躯干、四肢及面部等皮肤较薄之部位,包括皮肤粘膜交界处,而在头皮、掌、跖则较少波及。头皮可被侵犯,但从不波及毛发。甲板也可被波及。患者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有增加。病程为慢性,且不受季节的影响,有时可终身不愈。 § 诊断检查 本病从临床的典型症状即可诊断,必要时真菌直接镜检或培养检查,对诊断更有助。临床上尚应与体癣作鉴别。 § 治疗方案 其治疗常较棘手。一般外用水杨酸类药物的同时内服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疗程宜长,至少要1个月以上。即使如此,仍常见复发。 § 预后及预防 预防的关键在于对患者原有的手、足癣、股癣、甲癣、头癣等进行积极的治疗,要尽量避免和其他患者,包括有癣病的动物如猫、狗等密切接触。要避免间接接触患者用过的浴盆、毛巾等,并对该类公共用具作定期的清洗消毒,尤其是托儿机构、集体生活的人员更应注意。 一些可能影响机体抵抗力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应尽量避免滥用,以免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易致继发感染。对患者原有的消耗病如糖尿病等也应予以及时的治疗。 § 保健贴士 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 § 相关药品 灰黄霉素 氟康唑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 好评医院 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 医院别名:北京现代皮肤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 医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双泉堡甲4号() 医院电话:010-64888999传真:010-64848140 § 病例 患者男,55岁,因全身有多处圆形脱屑性皮损伴瘙痒,反复发作10年,于1999年6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约10年前发现胸背部出现多环状脱屑性皮损,伴有瘙痒,每夏季皮损发红且扩大,冬季皮损似呈褐色,表面少许糠状脱屑,在外院按体癣治疗,持续10年未愈。叠瓦癣体检:一般情况好,否认糖尿病及长期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史。皮肤科体检:背部、腹部、双上肢见散在10余处直径3~7cm大小不等褐红色圆形鳞屑性皮损,边缘清楚,中心为同心圆形间距基本相等的多环状损害,皮损表面伴有血痂;颈、胸、背部见融合成大片的涡纹状鳞屑性损害。头部毛发正常,头、面、两耳、两下肢无皮损,两手足指、趾甲甲板表面粗糙。 真菌学检查:刮取皮损边缘鳞屑作直接镜检可见有许多粗细不一菌丝,相互交织成网状。甲屑直接镜检及培养阴性。皮屑真菌培养:在含放线菌酮、氯霉素的沙堡琼脂上,26℃培养,菌落生长缓慢,表面呈蜡状高起,中央有不规则皱褶,边缘清楚,周围有一圈放射状沟纹,培养基不变色,菌落下沉不显著。小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较粗的分隔菌丝,胞浆淡,可见破梳状体及厚壁孢子。结合临床特征和培养结果,考虑为同心性毛癣菌感染,该菌种送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学真菌中心确认为同心性毛癣菌。 治疗:口服微粒灰黄霉素0.25g,每日4次,白天外搽复方咪康唑软膏3次,晚上外搽复方苯甲酸溶液。治疗2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复诊,全身皮损大部分呈消退状,多环状、涡纹状皮损隐约可见,灰黄霉素口服量减为0.25g,每日3次,2个疗程后复诊,全身皮肤损害消退,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均为阴性,临床痊愈。 § 参考资料 http://www.yongyao.net/jbhtml/diewaxian.htm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91006073.html http://www.51daifu.com/documents/2007/0305/15E61C1442DB5CE8H103770.shtml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