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叠山书院
释义

§ 书院简介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位于信江北岸,系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为纪念南宋爱国志士谢叠山而建,包括礼聖门、文昌殿、明伦堂、桂花园、山长室、藏经阁、望江楼等部分,并由长廊连成一体,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为江南占地面积最广,建筑规模最大,且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人书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叠山书院是江西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构架保存最完整的古书院之一。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元、明、清时期,是科举学子们的授教场地。书院第一殿为文昌殿,原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制位牌,现为"祭孔厅"里面设有孔子等先哲画像,是祭祀先贤的场所。文昌殿左侧为藏经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书院收藏书籍的地方。明伦堂是叠山书院最早的建筑之一,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伦理的地方,是讲学、祭祀、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明伦堂的侧门走出,是山长室,山长室极具元朝建筑风格,是书院现存各单体中保存最久的建筑物。桂花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三幢平房组成"凹"字形院落,因院内植有古桂而得名,是供学生食宿的地方,现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弋阳腔资料陈列室。叠山书院惟一有楼层的建筑是望江楼,共两层,明天启二年建。望江楼是叠韵山书院观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朴雄伟,站在望江楼,极目远眺,但见信江长桥横跨,城南的房舍和袅袅炊烟、"弋江十二景"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也是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烈的母校,望江楼便是他们的读书之处。在"五四"爱国潮流影响下,他们在桂花园秘密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革命青年的先进组织"弋阳九区青年社",并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建国后,叠山书院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景区介绍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又名万寿宫,民间俗称“高庙”。为褒扬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志士谢枋得(号叠山)于元代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始建。可惜十年浩劫毁坏了不少古典文物,历史悠久的“叠山书院”自然难逃此劫。

重建的叠山书院,占地7202.4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位于信江北岸东门岑山巅,坐北朝南,是全县的至高点,站在陵前高兀的台阶上俯瞰江河河水面,但见那长天碧徘徊的中国旅行社业 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 主题公园全攻略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水天碧水共一色,叫人顿觉胸襟开阔。

迈进巍峨的书院大门,那一幢幢雕栋画梁,雄伟奇拔的大殿。四周是各种花纹图案的朱漆木窗,玲珑剔透。阳光射入,室内分外亮爽。

头一层殿叫“文昌阁”。气势雄伟,蔚为大观。进得殿来,迎面一幅横匾,上书“叠山精神永存”六个大字。将叠山谢公烘染得更是雄壮威武,下方一付对联,左联是:弋阳埋忠骨,右联是:叠山照汗青。两旁的柜桌内,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整齐地排列着的介绍谢公家史的书籍和文物。

第二层是“明伦堂”。柱高梁大,飞檐翘角,正上方矗立着一幅偌大的谢公造像,仪态万方,正气凛然。像的两旁又是一幅对联,写着篆体大字,左联是: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右联是: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四面墙上绘着谢公抗元殉难的英勇不屈的壁画。

第三层叫“长山堂”。粉墙红柱,朴素雅静,是叠山书院史陈列室。正上方书写着“正气长存”四个偌大的仿宋体字,字迹浑厚,洒脱又显得庄严雄伟,右边竖立着一块长方形匾额,上书小楷字体,介绍了“叠山书院”的由来和在县城所处的方位。还有“望江亭”、“桂花园”、“……”,风格各异,给人以一种雄伟不拔,光华夺目的艺术印象。

过了“长山堂”是一条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殷红色走廊。两旁的柱子整齐地延伸过去,显得庄严曼妙。走廊尽头桂花园中飘逸出芬芳的馨香,随着微风吹佛在人面上,软软的,轻轻的,给人们一种舒适、清醒的感觉。阳光透过摇拽不定的桂花树枝,在地面上形成了大小不一、形状繁多的图案。园中一眼弥望的苍翠蓊郁,茂密葱茏,清幽雅致。

惜日的“高庙”,历尽时代车轮的碾辙,欣适盛世,经历阵痛而获升腾![1]

§ 历史文化

叠山书院

阳新县城的东湖堤上曾经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名为“叠山书院”。据《阳新县志》记载,过去叠山书院大门曾有一副特别显眼但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对联:

读兵书惧战,读律书惧刑,读儒书战刑不惧;

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田水旱无忧。

很显然,这副对联是对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儒学至上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确,自从1576年叠山书院创建以来,阳新地方一直儒学昌盛、人才辈出,除了明代晚期闻名全国的后七子吴国伦外,累计出进士十余人,举人120多人。

其实,叠山书院最早是为了纪念叠山先生的民族气节而创建的。

叠山先生,真名谢枋得(公园1226——1289年),字君直,别号依斋,江西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人。南宋理宗宝佑四年,博学多才、忠直正派的谢枋得与文天祥为同榜进士。但很可惜,理宗昏聩无能,奸相贾似道主政,奉行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政策。谢枋得等主战派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公元1259年,忽必烈猛攻鄂州,贾似道奉命救援。这位贪生怕死的奸贼竟然瞒着皇帝私自向忽必烈求和,并答应划地赔款、进贡岁币,遭到国人痛骂。

公元1264年,谢枋得奉命去南京主持科考,他以贾似道卖国政事为背景,出题“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的社会现实。为此被贬到阳新做地方官。

在阳新的四年时间,谢枋得追慕先贤苏东坡“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的洒脱风度,为自已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自号“叠山”。从此德政为民、勤修武备、倡导儒学,深得阳新老百姓爱戴,被人们尊称为“叠山先生”。1267年,谢枋得离开阳新后,当地民众在谢枋得读书处(今阳新东湖堤谢公墩),建一座叠山祠,以纪念这位廉洁爱民的父母官。

公元1286年,元世祖诏告天下,广纳人才,集贤殿学士程文海等人,向元世祖推荐了谢枋得。隐居于福建武夷山区的谢枋得坚辞不就,并写下著名的《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当时,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急于向朝廷邀功,将谢枋得强行押解至大都(今北京)。1289年4月5日,与同学文天祥一样,谢枋得宁死不降,留下一首七律,绝食五天而亡。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谢枋得与文天祥同时获得英宗皇帝赐谥,文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从这一年起,凡是谢枋得生前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民众都自发地为这位爱国诗人建立祠堂、庙宇,以褒扬他的铮铮铁骨。

1499年,知州(明代阳新为兴国州)胡瀛将阳新谢公祠迁往儒学宫北,后又迁于学宫东;嘉靖十九年知州吴希贤改建叠山祠;万历四年知州杨士元将叠山祠原地基拓宽、拓广,改为叠山书院,并亲为讲授、课士,此后历朝历代的阳新官员、民间绅士,多次整修叠山祠。

叠山书院因谢枋得而生,也因谢枋得的民族气节影响日渐扩大。尽管阳新的叠山书院没有谢枋得家乡江西弋阳的叠山书院雄伟气派,但它所承载的叠山精神却是一般无二的。[2]

§ 历史沿革

叠山书院

元、明、清时期,是科举学子们的授教场地。清末废科举办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叠山书院改为弋阳县高等小学,民国期间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县委党校、弋江镇中学、弋阳县二中(后改为志敏中学)的所在地。1995年,县政府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考虑,将叠山书院划归县博丹物馆管理,并于1996年设立维修叠山书院的机构,叠山书院进行维修整理。1999年完成第一期维修作,l0月28日,在叠山先生殉难710周年之际,邀了海内外研究谢叠山先生的学者、专家、宗亲后裔等,举行了隆重的开院仪式。二期维修工程于1999年年完工。于2000年元旦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复一新的叠山书院在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的点缀下,现了昔日叠山书院的风采。

§ 书院布局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在弋阳县城东,滨临信江。站在望江楼上,登高远眺,信水汤汤,“逝者如斯夫”,一种浓郁的思古情愫油然而生。

沿着长长的红石砌成的台阶,就是叠山书院的入口——礼圣门。正上方有“叠山书院”匾额,原为清名臣林则徐所题,现为已故江西省原省长邵式平手迹。走进礼圣门,靠右边有口古井,此井水质清冽、味甘。据说,茶圣陆羽曾以此井水泡茶,饮后赞不绝口,称之为“信州第三泉”。只是,如今井水已干涸,留下来的是一口枯井,但这并不妨碍我想像当年书院学子们如何喝着这里的甘甜井水,吟诵诗文。

院内,古木参天,绿叶如盖。青石板的小径,弯弯曲曲,落满了一个冬天的枯叶,踩在上面,沙沙作响,越发显出安静来。这样幽静安详的环境,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入门第一殿为文昌殿,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县城文庙迁到书院,原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制位牌,现为“祭孔厅”,里面设有孔子等先哲画像,是祭祀先贤的场所。

文昌殿左侧为藏经阁。此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书院收藏书籍的地方。现在大门紧闭,透过窗户看里面,里面是空空如也。那些曾哺育了无数代学子的典籍,如今不知散落何处了。

穿过青石砌成的月亮门,有一座庭园,园内奇花异草,环境十分优雅。青青草地上,横卧着宋代理学家朱熹亲手题写的“碧落洞天”石刻。

再往前走,就是明伦堂。明伦堂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是叠山书院最早的建筑之一,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伦理的地方,为讲学、祭祀、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明伦堂一共有两进,一进为谢叠山生平事迹资料陈列室,二进是弋阳县文化教育史陈列室。 弋阳叠山书院

从明伦堂的侧门走出,是山长室。有人说,山长室是元代建筑风格。我不太懂建筑,所以怎么也看不出来它和周围其他建筑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的飞檐挑天,一样的雕梁画栋。山长室是书院中保存最久的建筑物,原为书院负责人“山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古代,书院的负责人不叫院长,更不叫校长,就叫“山长”,是不是颇有点遁入深山、“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味?

走出山长室,就是诗文回廊。曲折的回廊上,满是碑文,或楷或草,或遒劲有力,或古朴苍凉,皆为国内书法名家的手笔。碑文的内容以谢叠山先生的诗文为主,在这里,基本上也可以读懂一半谢枋得。沿着这条书法艺术长廊往内走,就是桂花园。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三幢平房组成“凹”字形院落,因院内植有古桂而得名,是供学生住宿的地方。

叠山书院惟一有楼层的建筑是望江楼,共两层,明天启二年(1622),由弋阳知县孙森筹款所建。当年方志敏、邵式平就在此楼成立了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组织“九区青年社”,并建立了赣东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望江楼是叠山书院观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朴雄伟,站在望江楼,极目远眺,但见信江长桥横跨,城南的房舍和袅袅炊烟、“弋江十二景”尽收眼底。

§ 谢叠山

南昌市叠山路和弋阳叠山书院都是为了纪念同一个人——南宋弋阳籍著名诗人谢枋得。

叠山书院与一个名叫谢枋得的南宋遗民有关。谢公字君直,号就叫“叠山”。后人为纪念他,就将这座书院叫做“叠山书院”。

他是书生,更是一位壮士。他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他蔑视权贵,爱国爱民。谢枋得读书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可能做不到,但一目五行是完全可能的。《宋史列传》就说他:“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同时,他还是一个性情中人。“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公元1256年,三十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殿试对策时攻击了当朝的丞相与重臣,被朝廷贬为第二甲进士。他愤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第二年他又去参加教官考试,得中兼经科,但仍未出仕。

公元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由于他的名望,各方仁人志士纷纷响应,共募得民兵一万多人,奋勇抗击元军。无奈朝廷黑暗,奸臣当道,他纵有冲天豪情壮志,也无力回天。兵败后,谢枋得流亡到福建武夷山一带。

蒙古军攻占临安后,就把他的妻子李氏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奴婢逮捕下狱。负责拘押看管李氏的一个蒙古军官,看到李氏长得漂亮,又知书达理,就对李氏说:你丈夫亡命江湖,现在又不知是死是活,你改嫁给我算了。李氏凄然一笑,说:如果你能免除我和两个儿子的牢狱之灾,我可以考虑考虑。那蒙古军官就乐颠颠地给她一家人单独一个房间,准备与李氏亲热一番。李氏说:现在不行,我还没洗澡呢,明天再说吧。当天晚上,李氏沐浴完毕,穿戴整齐,等孩子熟睡后,解下自己的腰带,上吊自杀。她的女儿和奴婢也自杀殉节。真是满门忠烈啊!

1276年,被俘太皇太后谢氏从大都寄来懿旨,要求南宋各地臣民降元。谢枋得并非无原则的愚忠,坚决不从。后来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1284 年,谢枋得59岁,南宋已经灭亡5年。这年正月,元朝大赦天下,谢枋得也在被赦之列。他便从深山里走了出来,在福建建阳驿桥算命为生。他看相算八字,却从不收钱财,只收米和草鞋。取大米者,为一日三餐之计,但为什么要草鞋呢?原来,谢枋得在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自此誓之后,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登草鞋。但让当地人敬重的不是这个,而是他经常穿着麻衣草鞋向东哭拜,已示对南宋王朝的悼念,所以当地人都愿意请他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收了卜卦的摊子,回到定居的茶坂,设馆授徒,重新教起书来。

西第一个革命团体组织“九区青年社”,发动了声震江西的弋阳人民抵制日货的运动。后来,他们又在这里建立了赣东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

叠山书院自元、明清以来,一直是赣东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方志敏、邵式平等大批英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叠山书院改为弋阳县高等小学,民国期间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县委党校、弋江镇中学、弋阳县二中(后改为志敏中学)的所在地。1995年,县政府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考虑,将叠山书院划归县博物馆管理,并于1996年设立维修叠山书院的机构,对叠山书院进行维修整理。1999年叠山先生殉难710周年之际,邀请了海内外研究谢叠山先生的学者、专家、宗亲后裔等,举行了隆重的开院仪式。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