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阳平遗址 |
释义 | § 遗址简介 北阳平遗址 北阳平遗址群位于黄帝铸鼎原及其周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分布在焦村、西阎、阳平、函谷关四个乡镇境内,涉及北阳平、西坡、东常、西仓、五坡寨、文东、乔营、干头、巴娄等五十处仰韶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西坡遗址位于阳平镇境内,面积约40多万平方米。2005年,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资助的全国100个大遗址之一。 § 详细介绍 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500米,有“十里长街”之称。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发现灰坑27个,其中5000年前后的仰韶时期的灰坑24个,西周灰坑3个,发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时期的墓葬两座,战国墓葬3座,发掘仰韶时期的房子3座,发现各种陶片、石器、骨器数10万件,有平底红陶盆、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缸等,属于仰韶丈化和龙山文化。 北阳平遗址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以庙底沟类型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点,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1] § 考古发掘 北阳平遗址 1982年9月,洛阳地区文物处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墓葬、房基、灶膛、柱础、草拌泥铺底的屋基面及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红陶盆、罐、瓮、鼎、小口尖底瓶及夹砂陶器等,进一步确定遗址为仰韶文化中期,且延续时间较长,直至商周。在历次复查中,还从北部、中部发现有双间房基4处,屋基面的白灰层厚3至4厘米,密度大而坚硬,为半地穴型。中部、南部有多处竖穴墓葬,距地表1米多,中部两侧各有壕沟一条,为灰土堆实,内含红陶、灰陶残片等。在北部还发现3处圆形烧陶窑。在遗址中部(阳程公路北)西侧发现含有金矿渣铺底的屋基面,屋基暴露于悬崖边上,距地表40厘米,长4.1长,下层为1厘米厚的草拌泥铺底,上为6厘米料礓石和金矿混合砸碎夯成的平整光滑的层基面。198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北阳平遗址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北阳平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 相关记载 灵宝市志有详细记载。其中三段记录: 1、北阳平遗地址位于灵宝市城西2l公里处的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 米处遗址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850米。南高北低,西是关沟,南为高岭,北临(古)湖水,文化层厚2—4米。 2、遗址北部、中部有双间房基4处,层基面白灰层厚3—4分,密度大而坚硬,为半地穴型。中部、南半部有多处竖穴墓葬,距地表l米多。中部两侧各有壕沟一条,为灰堆实,文化内含丰富,窖藏有袋形和圆形两种,多经烧。在北部有园型烧陶窑3个。 3、遗址发现遗物有:1)平底红陶盆、鼓腹、敛口、园唇,分素面和黑彩面种。(2)小口尖底瓶:有双唇、单唇、葫芦口三种,身施划纹。(3)平底小口瓶。(4)红陶钵:分环底和底两种,以素面和彩绘为主,纹式以草叶、勾连、园点为主。(5)平底灰陶罐:身饰绳纹、素面及附加堆纹三种。(6)弦纹、方唇、敛口。(7)夹砂灰陶缸:大方、方唇,肩施鸡冠型附加堆纹。(8)各类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石救、石环等。[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