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几内亚比绍 |
释义 | § 概况 国旗 几内亚比绍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红、黄、绿、黑四色组成。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竖长方形,中央有一颗黑色五角星;旗面右侧为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上黄下绿。红色象征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战士的鲜血;黄色象征国家的财富、丰收和人民的希望;绿色象征农业;黑色五角星象征国家的执政党——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还象征非洲黑人的尊严、自由与和平。 国徽 由五角星、贝壳、棕榈叶和绶带组成。黑色五角星的象征意义同国旗,棕榈叶连接处的贝壳象征几内亚比绍是一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红色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团结、战斗、进步”。 节日 独立日:9月24日(1973年) 国庆日:9月24日(1973年) 首都 比绍(Bissau),人口39. 7万(2004年)。平均气温27℃。[1] § 历史 2009年被害身亡的总统贝尔纳多·维埃拉 历史上曾为非洲古国桑海帝国的一部分。 1446年,葡萄牙人在几内亚比绍登陆,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 1879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1951年葡萄牙把几内亚比绍改为“海外省”。 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该党领导的游击队,解放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 1973年9月24日,在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领导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宣告成立并颁布宪法。 1974年独立后,几内亚比绍民族和宗教问题突出,政局很不稳定,多次发生政变,社会持续动荡。 1980年,当时的总理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发动政变推翻政府。 1994年,举行第一次多党总统和国会选举。 1999年,维埃拉总统被驱逐。 2003年,威利西摩・科雷亚・赛亚布拉(Veríssimo Correia Seabra)将军发动政变,拘捕总统昆巴・雅拉,国会大选并被多次延期,最后于2004年3月举行。 2004年10月,赛亚布拉将军和其他人在一场军事叛变死去,引起广泛的动乱。 2009年3月1日,首都比绍的军队司令部大楼发生爆炸案,纳·瓦伊参谋长在爆炸事件中身亡。3月2日凌晨,认为纳·瓦伊参谋长是遭到总统的人马杀害的叛军士兵袭击总统府,杀害了总统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9月8日几内亚比绍当选总统马兰·巴卡伊·萨尼亚宣誓就职。 2012年4月12日晚,几内亚比绍军人政变,控制了国家广播电台,并随即袭击了前总理、总统选举第二轮候选人、代总统卡洛斯·戈梅斯的住宅。[2] 政变军人表示,军方不打算夺权,采取行动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政府加害[3] 。 § 地理 环境气候 几内亚比绍卫星图 几内亚比绍位于非洲西部,包括比热戈斯群岛(Bijagos Archipelago)等岛屿,西邻大西洋,北邻塞内加尔,东方、南方邻几内亚,,面积达36,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300公里,最高点约300米,境内东部为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则为海岸平原。除东南隅多丘陵外,其他地区均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主要河流科鲁巴尔河由东北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水量较大,富航运。 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通常炎热潮湿。6月到11月是季风型雨季,吹西南风。12月到5月是旱季,吹东北哈马丹风(harmattan)。 自然资源 截至2012年,矿产资源尚未开发。主要矿藏有铝矾土(蕴藏量2亿吨),磷酸盐(储量约1亿吨)。沿海可能有石油。森林覆盖率约为38%。渔业资源丰富。[4] § 行政区划 几内亚比绍各区 几内亚比绍分为8个区(regiões)和1个自治县(sector autónomo),区下设县(sectores)。各区如下: 巴法塔区(Bafatá) 比翁博区(Biombo) 比索自治区(Bissau) 博拉马区(Bolama) 卡谢乌区(Cacheu) 加布区(Gabu) 奥约区(Oio) 基纳拉区(Quinara) 通巴利区(Tombali) § 人口 几内亚比绍 至2004年7月,几内亚比绍人口估计为1,388,363人,99%的国民为黑人,当中分为3类,包括集中于北部和东北的Fula和说Mandinka话的人、住在南部海岸地区的Balanta及Papel和居于中央和北部海岸地区的Manjaco和Mancanha。余下的多是麦士蒂索人(黑人和葡萄牙人混血儿的后裔)。纯葡萄牙人属极少数,因为几内亚比绍独立后大多葡萄牙殖民者迁出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比绍人口增长率是2.07%。出生率十分高,每1000人中有49.92个新生婴孩,平均每名妇女出生7.56个婴孩。但死亡率亦高,每1000人中有16.53人死亡。几内亚比绍人口的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短,男性的预期寿命只有45.05岁,女性预期寿命为48.75岁。 44%的人口使用Kriol,一种深受葡萄牙语影响的克里奥尔语。只有14%的人口使用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其余使用其他非洲语言。 约50%的人口信奉传统宗教。信奉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45%,主要是Fula和说Mandinka话的人。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当中多为天主教徒。[5] § 政治 宪法 1999年7月7日国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新《宪法》。这是几内亚比绍1974年以来通过的第二部宪法。根据新宪法,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议长、政府总理以及最高法院院长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等国家重要职务必须由纯几内亚比绍血统的人担任。总统的任期为5年,只能连任一次。 议会 全国人民议会行使立法权,每年召开4次例会,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制定法律,并负责监督国家法律的执行。常设机关为常务委员会,在议会闭会和被解散期间,行使议会职权。议员任期为5年。 军委会 原称“恢复宪法和民主秩序军事委员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改称“军委会”,军事指挥机关和全国的安全保障机关,由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组成,总统任军委会主席,总理任军委会第一秘书,国防部长任主任委员,军委会负责指挥全国军队和警察,巩固国防。 全国委员会 原为全国过渡委员会,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改称“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成员除主席(即总统)外均为副国家元首级别,且全国委员会协助议会立法和执法,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司法机构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国家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均由共和国总统任命。 政党 截至2004年,有27个政党,主要有: 卡洛斯·戈梅斯 1、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Partido Africano da Independência da Guiné e Cabo Verde-PAIGC):简称几佛独立党,执政党。1956年9月19日创立。党员约30万人。初期成员主要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爱国者。宗旨是实现民族团结,捍卫和巩固独立,为创建在人民团结一致、社会公正和法治国家基础上的民主社会而战斗。1973年几比独立后开始执政。1977年11月确定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两国共同的执政党。1981年1月,佛得角另立新党,11月,几比党决定沿用原名,从此两国一党的状况宣告结束。在1999年11月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失利,沦为反对党。在2004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获相对多数,重新成为执政党。主席卡洛斯·戈梅斯。 2、社会革新党(Partido da Renovação Social-PRS):简称社革党。反对党。创建于1992年1月24日。党员约50万人。在工人、农民中影响较大。其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主张优先进行国家建设、建立民主法制、实施良政,倡导民族团结与和解。在2004年3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位居第二。2002年11月,党主席阿拉马拉·尼亚塞辞去党内职务。代主席阿尔贝托·南贝阿(Alberto Nambeia),总书记安东尼奥·阿图尔·萨尼亚(António Artur Sanhá)。[6] 国家政要 几内亚比绍总统萨尼亚2012年1月9日因病在法国巴黎逝世,根据几内亚比绍宪法,于2012年3月18日举行了总统选举,代总统雷蒙多·佩雷拉(2012年1月行使代理总统职务,为期3个月);总理卡洛斯·戈梅斯,2009年1月就职。[2] § 经济 几内亚比绍是二十个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其中一个。该国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1998年,该国经济和基建被内战严重破坏。腰果的生产有显著的增加。该国是全球第六大腰果生产国。几内亚比绍亦出口海产和少量花生、棕榈的果仁和木材。米饭是几内亚比绍的主要作物和食粮。几内亚比绍外债高达9亿多美元。 几内亚比绍 比索 国内生产总值(GDP)(2004年):2.89亿美元。 人均GDP(2004年):189美元。 GDP增长率(2004年):2.6%。 货币名称: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franc de la Communaute financiere d'Afrique),简称非洲法郎(F CFA)。 汇率(2005年2月):1美元=494.9非洲法郎。 通货膨胀率(2004年):2.3%。 (资料来源:2005年度经济季评) 工业 基础薄弱,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2003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4%,从事工业的人口只占劳动人口的1%。 农牧渔业 2004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85%。可耕地约90万公顷,已耕地45.4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等。 财政金融 财政困难,连年赤字。截至2004年10月,外汇储备(不含黄金)2.2亿美元。2002年外债总额6.99亿美元。 对外贸易 外贸多为逆差。出口产品为腰果、花生、棉花、冻虾、冻鱼、原木等。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6%以上。主要进口商品是粮食、燃料、润滑油、运输设备和建材等。主要贸易伙伴为印度、乌拉圭、葡萄牙、塞内加尔、意大利等国。 2003年,向印度出口额占几比出口总额的62.6%,乌拉圭23.7%,意大利4.4%,丹麦2.5%。主要从下列国家进口:塞内加尔占几比进口总额的18.1%,葡萄牙14.7%,印度14.4%,中国9.5%。 外国援助 2000年共接受双边、多边及其它官方发展援助8040万美元。(资料来源:2002年度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 根据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统计,几比在世界173个国家中排名第167位。世界人均收入最低国之一。全国有劳动人口45万人,其中领国家固定工资的职工仅有2.5万人,占全国总劳动人口的5.5%。人均寿命45岁。2003年每千人拥有电话约10部,全国约有3500部移动电话(2003年12月开通)。 § 交通 无铁路,以公路和水运为主,内河和近海航运占有重要地位。 公路:总长3500多公里,其中二级、三级公路(沥青路面)约550公里。 水运:内河和近海航运通航里程达1800多公里;主要港口比绍港,年吞吐量约50万吨。 空运:首都附近有奥斯瓦尔多·埃拉国际机场,可供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起降;拥有中型客机两架,每周有定期航班往返塞内加尔、佛得角和葡萄牙。 § 文教 教育 独立以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7%。但近年来由于执行结构调整计划及内战等原因,经济极为困难,教师罢工此起彼伏,使得教育部门受到严重打击,小学生失学率达47%,中学生失学率达75%。2002年,成人文盲率为59%。全国主要有小学、中学和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卡布拉尔大学为几比第一所公立大学,2004年1月正式开学。每年向国外派出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直至2003年,总人口的识字率估计为42.4%,男性为58.1%,女性则为27.4%,远低于男性。 文化 几内亚比绍 84年 世界名画(戈雅《穿衣玛哈》、格列柯等名画)几内亚比绍的音乐多与多节奏的gunbe有关。Gunbe是几内亚比绍音乐的标志,但多年的社会动荡令Gunbe和主流听众脱节。 葫芦是该国主要的乐器,用于演奏极快和富节奏感的复杂舞曲。几内亚比绍人常用Kriolu语(一种深受葡萄牙语影响的语言)创作歌词,内容幽默,亦和时事息息相关,特别是爱滋病。 Gunbe有时泛指几内亚比绍的任何音乐,但往往特指一种融汇该国十种民间音乐传统的独特音乐风格。Tina和tinga是其他流行的音乐类型。 新闻出版 全国发行5种报纸。主要有《前进报》(政府机关报,发行量5000份)、《比绍日报》、《消息报》等。 几内亚比绍国家通讯社:官方通讯社,创建于1972年3月。无驻外分社或记者。 几内亚比绍国家广播电台:成立于1974年9月。用葡萄牙语、克里奥尔语及其它地方语言播音。每天播出14小时。 几内亚比绍国家电视台:1989年11月14日正式开播,每天均播出电视节目。 § 卫生 几内亚比绍儿童 几内亚比绍医疗条件极差,缺少基本的医疗设施和手段,是典型的缺医少药的国家。全国有中心医院2所,省、县级医院16所,卫生所130个,共有1187张病床(每千人拥有0.88张病床),150名医生(含国际合作者)。40%的人能享受医疗服务。1989年起取消公费医疗制。婴儿死亡率为13%。 遇有突发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偶有公布。当地传染病很多,疟疾、伤寒、霍乱、艾滋病等是主要威胁。艾滋病传播迅速,10%的人口HIV呈阳性。 § 军事 军队称人民革命武装部队,创建于1964年11月16日。共和国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政府设国防部,下辖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由总统根据政府建议任免。实行义务兵役制,士兵服役期为2~3年,军官为10年以上。 2008年,欧盟帮助几比制订了一项裁军计划。该计划规定,到2009年年底前,几比将完成武装部队、警察和司法等系统的缩编和减员任务。2009年8月,几比军队人员将从目前的1万人减至3400人。[1] § 外交 奉行反帝、反殖、不结盟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威胁,不许外国在其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维护非洲团结统一,发展同非洲国家特别是同葡语国家的关系,积极参加地区性经济合作,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与中国关系 1974年3月15日,两国建交。1990年5月26日,几比与台湾建立所谓“外交关系”,同年5月31日,中国宣布中止同几内亚比绍的外交关系。1998年4月23日,中国和几内亚比绍恢复外交关系。2006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维埃拉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 § 旅游 入境须知 几内亚比绍 入境者须持有效护照和旅行机票;如系旅游团,须持团体旅行证明;如系驻几内亚比绍外交使团人员,须持几内亚比绍外交部签发的外交人员身份证。同时,须填写外国人入境单,无需填写健康卡和申报所携带外汇。 几内亚比绍是外汇管制国家,但换汇未作特别的限制,人们可持外币在银行和兑换点自由兑换。市面仅流通西非法郎。 几内亚比绍入境条件较宽松,入境者可带适量的个人随身物品和少量的烟酒,但不包括家用电器和违禁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