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增湘 |
释义 | § 生平 傅增湘 傅增湘,字润沅,号沅叔,四川省江安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二甲第六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九年(1903年)以散馆考试一等一名授编修。三十一年(1905)在天津先后创建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和女子师范。三十四年(1908年)任直隶提学使,在保定、天津、滦州、邢台积极创办完善初等师范学校,曾撰写《改良私塾浅说》。 1917年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15日因坚决反对解散北京大学、镇压学生和拒签罢免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的命令愤而辞职。 1911年作为南北和议参议,在上海偶然买到宋刊本《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乃汪启淑进呈四库本,开始聚书。又遍交沈曾植、杨守敬、莫棠、徐乃昌、张元济等人,相互研讨。回京后,继续购得盛昱、端方、徐坊、海源阁杨氏、抱经楼卢氏、江阴缪氏、独山莫氏,及天一阁佚出之书。 1925年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将宫中散于各殿图书集中,并且请陶湘进行编目,同时编纂了《故宫善本书影》。 傅增湘的祖父傅诚先生藏书,曾从莫友芝处获得元刊《资治通鉴音注》,1916年傅增湘得端方旧藏宋百衲本《资治通鉴》,名藏书之所为“双鉴楼”。1928年在收得南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后,改以《资治通鉴》与《洪范政鉴》相配为“双鉴楼”。 傅增湘与捐给国家图书馆的宋刻本《资治通鉴》 傅增湘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买宅藏书,取苏东坡 “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定名为“藏园”。六十岁以后把所藏编为《双鉴楼善本书目》四卷,《双鉴楼藏书续记》二卷,收入善本1238种,又把所藏供校勘研究之用的普通书籍编为《藏园外库书目》,收书3347种,十万余卷。七十岁时,又把六十岁以后所收书编为《藏园续收善本书目》。晚年曾重新甄别鉴定生平所收宋元善本,嘱其哲嗣傅忠谟先生编撰为《双鉴楼珍藏宋金元秘本书目》,著录宋刊本108种、宋写本1种、金刊本1种、元刊本59种。将历年南北访书所见详作笔记,积累至四十册,题名为《藏园瞥录》或《藏园经眼录》,1980年经傅熹年先生整理,编为《藏园群书经眼录》出版。又将所见各书摘记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上,供外出访书时参考,后来亦经傅熹年先生整理,编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出版。 傅增湘曾主持影印自藏《方言》、《周易正义》、《困学纪闻》、《永乐大典·台字韵》、《太平广记》等书,还编刊《双鉴楼蜀贤遗书》十二种,又以百衲宋刊本《资治通鉴》及珍本古籍数十种支持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编印《四部丛刊》。 傅增湘先向李盛铎学习,以后与邓邦述、章钰、吴昌绶、吴慈培、张允亮、徐森玉、袁克文等人互相切磋研讨,以校勘为每日功课,积累数十年,成为校勘名家。晚年清理生平所校书,其哲嗣傅忠谟先生编为《藏园校书录》,收入校书797种,16301卷。 1947年,将生平手校群书捐赠北平图书馆,当时清点为337种,3581册。1948年分二次出让少数明刊本及名家钞校本给北平图书馆。因身体状况日衰,嘱长子傅忠谟日后将“双鉴”捐赠北平图书馆,以外库书赠四川。 1949年10月20日,傅增湘辞世,享年78岁。[1] § 著述 著述主要有《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善本书目》、《藏园群书经眼录》等。 § 评价/记载 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曾说及在教育部供职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第十三章,傅增湘是这样出场的:“傅先生,名叫增湘,消瘦,留着小胡子,可真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高的老头,都怀有无限的敬意……”[2] § 子孙 傅熹年 傅增湘一生曾娶过四位妻子。四位妻子中只有二房王氏生育了三子二女,分别为:傅忠谟、傅嘉谟、傅定谟、傅传谟、傅厚谟。 傅增湘年老时只剩有长子傅忠谟、三子傅定谟。 长子傅忠谟留有子女五人,分别为:傅熹年、傅焘年、傅万年、傅美年、傅燕年。 三子傅定谟留有子女四人,分别为:傅嵩年、傅钰年、傅延年、傅颀年。 此外,傅增湘的女儿傅传谟留有两个子女,分别为:李莲、李治崇。[3] § 轶事 兄弟三人皆进士 傅增湘先生画像 傅增湘博览群书,涉猎甚广,尤其对版本流传、校勘兴趣盎然。1898年,傅增湘参加科举,得中二甲第六名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他的长兄傅增于早在1892年已进士及第,1904年,次兄傅增渭又高中进士。三兄弟先后高中,一时传为美谈,傅家也有“一门三进士两翰林”、“江安三傅”之美誉。 助徐悲鸿留学 1917年傅增湘出任北洋政府王士珍内阁教育总长。在任期间,他与徐悲鸿的一段交往,被传为佳话。 傅增湘任教育总长时徐悲鸿还未成名,为争取公费留法学画,徐悲鸿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傅增湘。傅、徐两人本不相识,傅增湘看了徐的作品后,大加欣赏,表示一定帮忙。然而,事与愿违,第一批留法公费名单公布却没有徐悲鸿的名字,原由是名额被权势挤占。傅增湘得知后气愤无比。徐悲鸿也认为自己受了愚弄,写信严词诘问。傅增湘知道此次已是无力回天,决定第二批说什么也要助一臂之力。不久,第二批公费留法名单公布,徐悲鸿榜上有名。徐悲鸿本以为第一次名额被权势挤占,又误解过傅先生,肯定再无希望,名单公布后才明白傅增湘的苦心一片,于是亲自前往致谢。此后,双方成为挚友,凡徐悲鸿在北京,每年必来探望。 与《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261—303)书写的一封信简,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此信的首行中有“平复”两字,故名“平复帖”。当年《平复帖》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 在此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位状元刘春林等都曾致函溥心畲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此事后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平复帖》易手张伯驹。 “双鉴楼”的得名 傅增湘用印 傅增湘一家其实都是爱书之人,不过,比起藏书的劲头,却谁也赶不上傅增湘。只要听说哪里有善本,他便不惜跋涉千里,必求一得。倘若资金不够,或是主人不让,也必求一见,借书阅读校勘。他的工资薪水,几乎全部用以购书,甚至不惜举债。如此日积月累,藏书日渐丰厚。1916年,他收得端方旧藏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得与祖传元刻本《资治通鉴音注》相配,“俪为双鉴”,便称自己的藏书楼为“双鉴楼”。 晚年弘扬蜀学 对于故乡四川,傅增湘感情极深,然而,自1920年离乡之后,他却一直未能回川,思乡之情使得他“生为蜀人,宜于故乡薄有建树”之情,他亲手编订《宋代蜀文辑存》一百卷,辑录文章二千六百余篇,作者四百五十余人。1944年,为筹集此书印刷费用,傅增湘不惜售去所藏宋元刻本一百余种。为传播蜀人著作,他又精选善本书十二种,由当时名家雕版,编成《蜀贤遗书》,为传承蜀学倾注了心血。[4] § 书法 傅增湘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 楷书兼容欧、柳,晚年又间些魏碑笔意,字迹端庄典雅。 行书以二王为基础,融唐碑笔意,于俊秀中添加了豪气,在转折处颇见楷书功底。 尤其是傅增湘写在书后的跋文,工整流畅且活泼,为文人字之典范。[5] § 遗产案 傅熹年,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傅增湘先生长孙。 傅增湘1949年去世后,傅家由长子傅忠谟掌管财产。 其家人遵其遗嘱,将包括“双鉴”在内的宋、金、元善本,明、清精刻、名钞、名校本及傅氏手校本捐赠给国家。遗留的财产则有房产、地产、股票、藏书(古籍、经书、近代书籍、手抄书、近代影印书)、字画、文物(铜器、陶瓷器、玉器、文房用品、绣品、古锦、拓片、杂项等)、金银品(含饰品)、钱币、乐器、家具、奇石、石碑石刻、石雕、各类陈设等等。 1966年“文革”抄家。1971年国家开始逐步归还傅家财产。1974年傅忠谟去世,1978年其妻胡素荇去世。傅家的财产由傅忠谟之子傅熹年掌管。 早在1985年傅熹年曾召集傅增湘孙辈的11名财产共有人中的7人协商祖产分割事项,并签署分割财产的‘协议书’,每人分了百十个物件,当时在外地的傅钰年没接到通知也不知情。而当时不少人可能也以为就只有这些东西。此后法院调出的清退清单列出的物件达两万余件,且其中大多是贵重文物。 2010年5月10日,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析产纠纷”的案件——原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后人要求分割的巨额祖产案在北京高院二审开庭。这一案件的被告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原告则是傅熹年的堂妹。该析产纠纷案涉及“文革”抄家已退还财产两万多件,未退还财产包括7900多件古玉、古籍、字画等。原告方面曾认为其中不少文物价值连城,总估价过亿元,而此案一审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立案标准为5000万元。 2010年8月11日,北京市高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傅增湘印章40枚及日记等为傅增湘后人的共同财产,由傅熹年负责保管;画佛像条一件、崇祯字条一件、《妙法莲华经》七件、续《资治通鉴》一本归傅钰年等四兄妹共有。[2] 北京市高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后,部分当事人认为法院对案件基本事实审查不清,致信北京市文物局,要求公开“文革”时查抄及发还财产清单。遭到拒绝后,他们将北京市文物局告上法庭。2012年4月6日,此案在东城法院开庭。[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