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药
释义

§ 定义

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

农药(pesticide)的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除草剂、脱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用途广泛,其中以杀虫剂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我国杀虫剂用量居前四位的为有机磷、有机氯、杀虫脒及氨基甲酸酯类。 [1]

§ 历史

农药

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农药来预防农作物的损害。最早的农药应用是大约45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喷洒的元素硫。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提出用燃烧的硫磺作为熏蒸剂。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曾提到用砷作为杀虫剂;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老普林尼死于带有燃烧硫磺气味的火山烟雾,从而真正说明了硫磺烟雾的非选择性毒杀作用。

在15世纪,诸如砷、汞、铅等的有毒化学物质就被用在农作物上以杀死害虫。在17世纪,尼古丁和硫酸盐从烟草中提炼出来作为杀虫剂使用。19世纪引进了两种更天然的农药,除虫菊和鱼藤酮。除虫菊化合物是从菊属植物提炼,而鱼藤酮是从热带植物(主要仍然是鱼藤)的根部提炼出来。

在1939年,保罗·米勒发现DDT是非常有效的杀虫剂。它很快地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使用的农药。农药的用量从1950年来已成长了50倍之多,每年的用量约为250万吨。

在1960年代,DDT被发现妨碍了许多食鱼鸟类的生殖能力,因此对于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威胁。瑞秋·卡森和她的畅销书《寂静的春天》,详细地说明化学农药及杀虫剂的使用,对食物链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重大影响。DDT目前被超过86个以上的国家禁用,但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用来消灭蚊子和其他作为传染病媒介的昆虫,以预防疟疾和一些热带性疾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药工业经历了创建时期(1949~1960)、巩固发展时期(1960~1983)和调整品种结构,蓬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农药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国务院决定1983年3月起停止生产六六六和滴滴涕,1991年国家又决定停止生产杀虫脒、二溴氯丙烷、敌枯双等5种农药,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集中力量投(扩)产了数十个高效低残留品种,使农药产量迅速增加。到1998年,全国已能生产农药200种(有效成分),农药总产量近40万吨(以折100%有效成分计),全国农药生产能力达到75.7万吨。

中国农药产量已能满足农业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是品种仍不足,以1998年农药产量计算,其中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0%,除草剂占16%,植物生长调节剂占2%,因此,我国农药品种结构和各类农药之间比例调整的任务还很繁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个调整任务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完成。农药工业的发展,农药产量的增加,农药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门统计,1996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40多亿亩次,化学除草面积达6.2亿亩次。每使用1元农药,农业可获益8~16元。

§ 分类

农药

1.杀虫剂:

按组成成分的分类

A有机磷类磷酸酯、一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膦酸酯、磷酰胺、硫代磷酰胺、焦磷酸酯

B氨基甲酸酯类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二甲基氨基甲酸酯

C有机氮类脒类、沙蚕毒类、脲类

D拟除虫菊酯类光不稳定性拟除虫菊酯、光稳定性拟除虫菊酯

E有机氯类

F有机氟

G无机杀虫剂是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

H植物性杀虫剂

I微生物杀虫剂

J昆虫生长调节剂

K昆虫行为调节剂

2.杀菌剂:

A有机磷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氨基磺酸类、硫代磺酸酯类、三氯甲硫基类

B有机磷酸酯类

C有机砷类

D有机锡类

E苯类

F杂环类苯并咪唑类、!噻英类、嘧啶类、三唑类、吗啉类、吩嗪类、吡唑类、哌嗪类、喹啉类、苯并噻唑类、呋喃类农药

G无机杀菌剂

H微生物杀菌剂

3.除草剂:

A酰胺类

B二硝基苯胺类

C氨基甲酸酯类

D脲类

E酚类

F二苯醚类

G三氮苯类

H苯氧羧酸类

I有机磷类

J杂环类

K磺酰脲类

L咪唑啉酮类

M选择性除草剂

N灭生性除草剂

4.杀鼠剂:

A有机磷酸酯类

B杂环类

C脲类、硫脲类

D有机氟

E无机化合物

F急性杀鼠剂

G抗血凝杀鼠剂

§ 影响

环境污染

农药

农药流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时甚至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农药会进入河流,湖泊和池塘污染水源,令水质变酸,导致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生病和死亡,尤其对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影响最严重。

1、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

2、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3、杀伤有益生物

4、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

人体危害

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约500余种,这些农药的广泛使用,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有机磷农药;(2)有机氯农药。

(2)阻碍作物根系的深孔和对土壤的水分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

(3)残留碎片还会随着农作物的桔秆和饲料进入牛、羊等家禽的食物之中,家畜误服残膜碎片后,可导致家畜的肠、胃功能失调、膘情下跌,甚至死亡;

(4)燃烧残片会造成二次大气污染;

(5)有些残膜被吹到田边地角、水沟、池塘、河流中,或挂到树上,造成环境公害。

§ 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倦怠、腹痛等,重者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可分三类:

(1)毒蕈碱样症状:早期即可出现,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多汗、视力模糊、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增多,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2)烟碱样症状:病情加重时出现全身紧束感,言语不清,胸部、上肢、面颈部以至全身肌束震颤,胸部压迫感,心跳频数,血压升高,严重时呼吸麻痹。

(3)中枢神经症状:头昏、头痛、乏力、烦躁不安,共济失调,重症病例出现昏迷、抽搐,往往因呼吸中枢或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迟发性神经病:一般在急性中毒症状缓解后8天~14天,出现感觉障碍,继而发生下肢无力,直至下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严重者可累及上肢,多为双侧。

2、慢性中毒 多见于农药厂工人。突出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症候群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有的有机磷农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 [1]

§ 注意问题

1、农药的选择。

市场上的农药品种繁多,农药质量参差不齐,防治对象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一定要根据所要防治的对象选择农药,做到对症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2、农药的配置。

农药的配置虽然不难,却经常由于粗心或操作不当出现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一要准确称量药量和对水量;二要先对成母液再进行稀释;三要注意人员及环境安全。

3、农药使用适期。

任何一种病虫草害,都有它的防治适期,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能盲目用药,用药过早或过晚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正确选择防治适期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同的病虫草害防治适期一般情况可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预测预报来确定。

4、农药施用技术。

科学的施药技术是防治效果的保障,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农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一要选择适宜的器械,如,喷杀菌剂要选择雾滴较小的喷头;喷杀虫剂可选稍大的喷头;喷除草剂最好选用扇型喷头。二要看天气施药,刮大风、下雨不能喷药;下雨前不能喷药;有露水不能喷药;高温烈日下不能喷药。三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采取相应的施药技术。如,防治病害时,由于病菌一般在作物叶片的背面,施药时一定要将叶片背面喷施均匀;果树蚜虫一般发生在嫩梢上;山楂叶螨多在果树的内膛老叶片背面,喷药就要求具有针对性。四要注意周围作物,避免产生药害。

5、农药安全间隔期。

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药使用中必须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所要间隔的天数,也就是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日期。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才能保证农药残留量不超标,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使用时应按农药标签规定执行。

6、安全防护。

农药是有毒品,在使用过程中时刻注意对自身的安全防护,防止引起人员中毒。要穿戴必要的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具;施药期间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施药时,要站在上风向,实行作物隔行施药;施药后及时更换服装,清洗身体。

7、废液处理。

施药后,剩余的药液及洗刷喷雾器用的废水应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乱倒,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以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为原料而制成的一类农药。它的特点是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对人畜不产生公害,而且原料易获得,生产成本低,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农药。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其有效成分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