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村社区 |
释义 | § 农村社区 § 正文 据有广阔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农村社会学家对农村社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强调农村社区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有的强调其居民有较强的认同感;有的强调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有的则强调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概括各家的观点,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要素是:①据有广阔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并主要从事农业;②结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③以村或镇为居民活动的中心;④同一农村社区的居民有大体相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同意识。 农村社区类型 根据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居民点分布的状况,农村社区可分为散村、集村、集镇等类型。①散村社区。它是最初形成的或因特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零散的小村落。这类社区的特点是:一般发育程度低,聚居程度不高,三五家,七八家在一起,非亲即故。居民大多从事种植、养殖业,经济单一,居民往来频繁,相知甚深,守望相助,关系密切。但这类社区一般与外界较隔绝,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居民传统观念强,比较保守,社区变迁缓慢,社会流动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散村社区一般逐渐向集村社区过渡。②集村社区。它是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庄,一般是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聚居在一起,多以平原、沿海、交通沿线、三角洲等地为聚居点。集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不如散村密切,血缘氏族关系开始淡化,常以一个或数个大姓宗族杂以外来的居民共同聚居。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则较散村多。集村多有服务中心,有的集村已有“期集”或集市。③集镇社区。由集村发展而成,已成为农村小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现代集镇中,已有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这类社区已成为农村小型商品集散地和农村工业基地。集镇社区中,经济结构和居民成分比集村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比集村更为疏远,居民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逐步向业缘关系过渡,居民的传统观念也逐步向现代观念转变,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则更为健全。随着农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集镇的社会功能日益多样。 除了上述的划分之外,还可按区位将农村社区划分为平原村、滨湖村、沿海村、山村以及城郊农村等;按所从事的行业划分为农业村、渔村、牧村、矿业村、综合村等。 农村社区的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有如下特点:①据有较广阔的地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广义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种植、林、牧、渔、虫、微生物等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及其附属物,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和以土地为载体的动物占据着大量的地域空间;国土中不适宜于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农村,使农村社区据有较广阔的地域,有较城市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如破坏了植被、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气候,导致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等。②人口密度小、人口素质较低。农村所据地域较广,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稀疏得多。一般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教育、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卫生事业不发达,交通、信息较闭塞,传统文化积淀较深。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同质性较强。③社会问题不如城市复杂、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较低(见农村社会问题)。④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以广义农业为主。农村社区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农村社区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非农产业比重将逐渐上升,农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小城镇相应增多。⑤农村社会组织较城市简单。在一般传统农村社区中,习俗组织(如宗族、宗教、帮会组织)较多而法定组织较少,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科层制组织尚不发达。⑥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城乡的长期对立和分离,是造成农村经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没有城市高,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也较城市低。⑦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较密切。特别是在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农村,人际关系受狭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摆脱血缘、地缘关系的束缚。⑧生活方式比较单调,传统色彩较浓,时间观念不强,生活节奏较慢。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闲暇生活比较单调。个人消费品结构较单一,消费水平不高。居民政治生活兴趣不浓,参政意识比较淡薄。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比较迷信保守,地域观念、乡土观念较强,不愿离乡背井,求稳怕乱,重农轻商,重生产轻经营,认同意识强,传统文化积淀较深。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