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 |
释义 | 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 § 相关 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1733年12月5日出生在比贝拉赫附近一个叫做施瓦本地区某小城的牧师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浓重的宗教熏陶,所以,初期他的创作主要是宗教教训诗。当时年轻的他“是‘瑞士派’的一个朋友”,因为这个缘故,他晚年还受到了歌德的讽刺。1749年到图宾根大学读法律,在1752-1758年他接受博德默的邀请前去苏黎世,后来一度在尼泊尔担任家庭教师,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收获:因为在那里他结识了卢梭的女友尤丽-波德利,这对他的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是这个城市的录事,比贝拉赫人至今仍为他感到骄傲。维兰德是启蒙运动诗人,同时期的比贝拉赫市民已经是开放且多元化的了,而这两个概念在当时的德语中还属生词。就这样,在这个施瓦本的省份里上演了第一部德文版的莎士比亚,“他的柔韧平易,鲜明流畅,于他本国的读者和作者有着难量的恩惠。”而这成为了赫尔德、歌德、席勒等人了解莎士比亚的主要依据。 1765年结婚之后,他的创作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宗教的狂热转向沙龙贵族的华丽。他变成了热爱人生的享乐主义者,认为真理在官能之中,道义在人生欢乐之中。作品风格也变得轻松活泼,但并不放弃德国人的“严肃性”。因为“风雅的享乐哲学不适合于德国人的性格;他们赋予这种哲学以一种教条性质,而他之所以诱人,正是要表现得轻松活泼。” 1769年,维兰德在爱尔福特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也就是这个重要的时期,德国一部非常重要的国事小说(也叫国家小说)《金镜》问世了。《金镜》这部长篇小说表达了维兰德对国家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见解。也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使得维兰德声名鹊起,尤其是受到魏玛皇宫贵族的宠爱。因为这部小说,1773年他应魏玛王后的邀请,来到了魏玛,成为了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Carl August)的文学教师。即将成为魏玛亲王的奥古斯特,把《金镜》看成是自己的“梳妆镜”,而维兰德也成为了“国王的老师”。 在魏玛时期,维兰德结识了歌德、赫尔德和席勒。这些重要的交往都是因为这位年轻的魏玛王后——安娜-阿玛莉亚,她十九岁就成了寡妇,并成为儿子卡尔-奥古斯特的摄政者,人们称她安娜-阿玛莉亚公爵夫人(Duchess Anna Amalia)。她多才多艺,酷爱文学、绘画与艺术,且非常重视卡尔在这方面的教育,所以卡尔小时起,她就四处延聘名师聚集魏玛,维兰德与赫尔德都曾是她的座上宾,歌德也因此结识卡尔。一七七五年,歌德(当年二十六岁)应小他几岁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Carl August)的邀请来到魏玛,两人声气相投成为好友,歌德从此以魏玛为家。维兰德从1773年起到1813年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位于剧院广场的皇宫(Wittumspalais),现在除成为展示安娜旧居与当时流行的贵族服饰之外,维兰德的博物馆也在其中。 这个阶段,维兰德成为德国一份文学杂志《德意志信使》的主编,加上歌德、席勒和赫尔德这些著名作家对期刊的支持,这份期刊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魏玛成为德国文坛巨星的集中地。此后1785年,维兰德创办了《文学汇报》期刊,它成为德国文学向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时期的重要刊物。 维兰德一生创作繁多,著有史诗、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等。作为18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有:《自然战胜狂热的幻想或罗沙瓦的堂-西尔维奥历险记》(Der sige der nature über die Schwärmerey,oder die Abentheuer des Don Sylvio Von Rosalva,1764)、《阿迦通的故事》(Geschichte des Agathon,1766-1767)、《金镜或谢西安诸王》(Der doldne Spiegel,oder die Könige von Scheschian,1772)、《阿布德拉城居民的故事》(Die Abderiten,1781)、《贝雷格里努斯-普罗台》(Geheime Geschichte des Philosophen Peregrinus Proteus,1791)等等。此外,维兰德还有一部著名的史诗《奥伯龙》(Oberon,1780),以及童话集《金尼斯坦》。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著名的一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