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安古塔
释义

§ 古塔简介

古塔各层檐的坡脊上塑有狮子,龙,马等各类走兽,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塔角皆悬有铜铃,每当风雨飘洒,金铁齐鸣,远近皆闻。塔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塔刹高8米,分8个侧面,塔上宝顶破为壮观,宝顶上是两个铜制的交*仰月,中间有铜制宝珠两个,宝珠上的宝盖上面有4条铜链,系在塔脊4个角上,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塔顶是塔刹结构匀称,精美。

§ 古塔修复

古塔因近千年的风雨侵蚀,损坏严重。解放前此塔已濒临坍塌,一九五三年开始修缮,后因故停工,一九八三年又对未竟工程进行续建,终使千年古塔恢复了原貌。国家于1953年拨专款全面修复了古塔,每逢旅游旺季,来此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在长春地区,有座古老的宝塔,座落在长春西北七十公里处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这就是农安古塔,亦称“佛塔、辽塔、金塔”。

§ 文物发现

在塔身第十层中部曾发现一小砖室,内藏铜铸的佛像和菩萨像,木制骨灰盒、瓷香盒,细线阴刻佛像银牌饰等珍贵文物,此塔对研究辽代宗教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 历史沿革

修复后的农安古塔农安镇历史悠久,原镇古城建于扶余国,是扶余国后期346的王城——文明遐迩的黄龙俯所在地,古城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辽圣宗三年(1023—1030年),建有宝塔,位于古城西恒外一百米处,亦称:佛塔”,辽塔,“宝塔”。古塔,八角十三层,塔高44米,为密檐实心塔,以形状各异精制灰砖瓦建造。塔身有亚门,平栏门,角梁,斗拱,花拱,采用不同样式的平瓦,猫头瓦,飞翅瓦等不同工艺形式。

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辽金时代这里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留下诸多历史遗迹。辽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为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高近40米。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八面壶门,塔身层层收分,宝顶直插云霄。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  修整后的金刚寺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特色。抗金名将岳飞的名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曾使很多旅游者前来实现其夙愿,又使许多观光游客醉卧农安。

§ 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20元/人

开放时间:8:00-18:00

§ 史料传说

两汉时期,农安曾为夫余国都城,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对宋发动战争。南宋名将岳飞率兵北进抗金时,在誓师会上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李大钊也有“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诗句,使农安遐迩闻名。黄龙府的名字,来源于神话故事。传说,天显元年(926)七月,辽王耶律阿保机征战渤海国(今宁安东京城)回来,病死在扶余国行宫。这天乌云密布,在一阵暴风骤雨里,下来一条金光耀眼的黄龙,降落在行宫里。此后,人们传说,辽太祖是黄龙的化身,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

据史料载:黄龙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长3 840米,四面除有大门外,在南、西、东三面还各有一个小门,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角楼。

有名的农安古塔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该塔用砖砌成,八角13层,高33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农安。

明朝末年,此处是蒙古族的游牧之地。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旗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实行“招民实边”政策,放荒招垦时,关内来此耕种的流民日渐增多,光绪八年(1882年),设立民署,属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式设农安县。

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置盛京、宁古塔、瑷辉三将军,管理东北三省,蒙古族居地则由清廷的理藩院直接管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尔罗斯前旗招民兴垦以后,关内流民不断涌入, 大都来自山东省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多因当地旱涝灾害频繁,为了谋求生存,到关外来垦荒。那时,没有火车,闯关东的流民,只能推着车子,载着干粮和衣物;有的挑筐、背篓,里边装着孩子,徒步行走。他们不畏艰险,背井离乡,来到荒无人烟的蒙古族草原,开荒种地,搭房盖屋,繁衍生息,成为黄龙府的开拓者。[1]

§ 交通提示

在公路客运中心乘长途汽车(05:50—18:00)可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