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健康心理学 |
释义 | § 介绍 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有关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健康心理学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首先受到预防医学界的重视。它是在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从节约医疗保健经费开支与降低发病率的目的出发,率先开始了对健康心理学的研究。1976年,美国心理学会讨论了心理学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会议除了强调心理学在心理卫生中的作用外,还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有损人类健康或导致疾患的心理与社会行为因素,探讨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以及帮助人们学会应付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 随后,成立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健康研究小组。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 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学分支,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8分支,并创办了《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杂志》。由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里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在欧洲不仅已成立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为数很多的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和联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资金开展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国已制定出公众健康法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制定出有关计划。 § 研究对象 心理学图现代科学家日益看重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健康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他们的兴趣导致心理学出现了一个新分支,即健康心理学(又称为身心心理学、行为医学,或“psychosomaticmedicine”),还有一个医学的新分支可称为心理精神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ilogy)。在这两个分支当中,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是心―身―神,包容性更加广博,而心理精神免疫学专门研究情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心理因素对整个身体健康的影响。身心心理学家一般会研究人为什么生病,人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健康,如何防止人体生病。健康心理学家尤感兴趣的是,压力如何影响大脑及其他身体结构,其他身体结构又如何影响压力的出现。还有,由心理因素导致身体症状的各种身心问题(另有一种情况是,本来存在的身体症状和疾患因心理因素而恶化,这与此不同)。 健康心理学家还研究其他多种有关健康的课题,比如,怎样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如何传授人们应对压力的策略,以及如何提高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政策建设。 § 任务内容 心理学图健康心理学是在行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使心理学在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中发挥作用。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在预防与心理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学着重探讨A型行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机制以及矫正的方法。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积极的预防心脏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关禁烟、戒酒、限制高盐与高脂饮食的咨询建议,提倡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增强体质的锻炼,主张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养成良好习惯,并强调个人对自己健康的责任心,培养自我保健等等。统计表明,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并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重要作用。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 § 目标方向 心理学图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学中汲取有益于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方法、手段,并与社会各有关方面进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实现为社会培训“健康人”(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 探寻和确定培养健康心理学家的正确途径与恰当标准;明确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与职责权限,设置适当的工作机构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等等。在中国,健康心理学也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 学科定义 心理学图身与心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本书的意义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的疲惫感和你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生活态度有关。当然,身心关系不仅涉及疲惫问题,在人类的一切作为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不管你是在听音乐、发电子邮件,还是在学习功课。事实上,这一关系显著地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它不仅能带给我们快乐,也能引起特殊的问题,对长期感觉疲惫的人来说正是如此。 这样看来,解决慢性疲劳的办法很简单,你需要在身、心和神的层次上有所改变。具体地说,简单生活并改变思维方式能够减轻压力,压力减轻能够缓解气失调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你的疲惫感。简而言之,大多数健康心理学家都认为,简单生活、减轻压力以及改变思维方式的自助疗法能够对各种身心疾患有所帮助,无论是以心理问题为主还是身体问题为主的身心疾患。我们强调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说,要想做出改变,摆脱疲惫感,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说,通过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本书第5章,我们还要讨论你的认知结构和生活态度的重构过程――认知重构。 § 和谐与衡 心理学图我们已经谈过健康心理学家强调的几个方面:促进健康、找出致病的心理因素、提高保健水平等等。健康心理学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大众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建立起有益身心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个人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对慢性疲劳无疑也是非常适用的。你要重建平衡、减轻疲劳,需要在四方面进行努力,即运动锻炼、营养、态度和精神这四个方面。 单纯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糖块里含有的,能够很快被消化,并提供能量给你的身体。不好的是,碳水化合物缺乏一些基本的营养素,不能保证你长期活动的能量需求,还可能让你吃了又想吃。而过量摄入卡路里指标高的糖分,会使人产生疲劳感。日常饮食的糖分过高还会导致各种问题,比如肥胖症、糖尿病、龋齿和焦虑综合症。碳水化合物对于即时的能量需求是有用的(比如临时需要体力的时候),但它不应该成为你饮食的基本内容。如果你习惯性地摄入过多糖分(还有咖啡因或酒精),你就必须加以改变,这才有可能保持精力充沛。可以考虑用复合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全麦面包或者意大利面条,这些东西消化慢,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能量水平,它们应该占据你日常饮食的最大部分。氨基酸(aminoacidL-Carnitine)和B5等维生素可以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能量,还有一些草药,比如人参和银杏,据说也能起到这种作用。 § 结论 心理学图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学科,旨在探究与理解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慢性疲劳大多源自日常生活压力所造成的失衡状态。慢性疲劳存在于身心交界的层面上,是身与心协调与否的真实反映。从东西方的思维角度看,慢性疲劳与失衡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失衡的生活方式又与压力、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消极生活态度以及对精神事物缺乏兴趣有关。不过,无论原因是什么,疲惫不堪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为此我们撰写了本书,给读者提供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平衡能量的方法,使你的身、心、神变得更健康。 我们能告诉读者的好消息是,你有办法克服生活失衡,你选择的这条路会带给你丰厚的回报――也就是健康、重新焕发的活力和充沛的能量。[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