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锡庚
释义

§ 个人简介

刘锡庚(1917.1——),男,汉族,山东滨县(今滨州市)人。在山东省立第五乡村师范读书时参加革命,“七七”事变后赴延安,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至1947年,历任中共安新县委书记、冀中九地委《团结报》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编辑及中央党校教务处干事等职。1948年至1978年,历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央农村工作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徐州地委书记、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中共苏州地委书记、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至1990年,任农林(农业)部副部长、顾问,曾兼任中国种子公司总经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等职。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

§ 个人经历

照片

刘锡庚同志在全国解放后,一直从事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科学文化教育领导工作。他重视调查研究,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实事求是地解决工作中的矛盾,积极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1950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时,到江西调查发现,土改中存在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现象不符合中央土改政策,当即向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陈正人同志反映,引起省委高度重视,汇报到中央后,中央为此专门通知各省加以注意。由于反映情况及时准确,他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他在徐州任地委书记期间,深入基层搞调研,了解到徐州地区是洪水走廊,积水易涝,在1800万亩土地中有700万亩次生盐碱化,他明确指出:徐州是“穷在水上,苦在碱上”,要改变穷困面貌关键是治水。他与地、县领导同志一起发动群众,大干了8年的水利,修建骆马湖、石梁河等水库,疏通洪水出路,解决了洪涝灾害,改良了盐碱地,今天的徐州地区成了粮仓,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当年他撰写的《徐州地区农村穷困的症结及改变措施》等文章,有的还刊登在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上,是很有指导意义的。1974年,他到苏州地委任书记后,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大办乡镇企业(原称社队工业),当时遭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有些人说:“办社队工业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是搞修正主义”。为此,江苏省委派出由第二书记率领的100多厅局级干部调查组。两个月后,调查组于1975年秋,在无锡市进行总结。他在会上作了“苏州地区社队工业崛起的原因和前景”的大会发言。省委在那次总结会上,肯定了苏州地区大办社队工业的做法,指出它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正确道路。1978年,他调农林部任副部长,分工主管种植业和教育工作。他又通过调查研究,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中国旱地农业现状及改造措施”的报告,提出加强水利设施,全面改造旱地,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具体意见,引起中央领导重视。不久,国家计委和农业部联合在全国安排了60个商品粮基地县,这是中国第一批商品粮食基地。以后经过10多年的时间,证明他当时的论点和思路是正确的。1985年至1988年,中国的粮食、棉花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连续4年的徘徊、滑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一时间,国内国外众说纷纭。他深入实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于1988年10月撰写了《十年来的农业成就和今后十年的展望》一文,充分肯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显著成绩及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粮食、棉花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徘徊、滑坡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措施,供中央决策参考,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他在兼任中国种子公司总经理时,在全国建立起“四化一供”种子体系,为中国的种子事业打下了基础。他还是杂交水稻科研和推广的积极支持者,1994年获得“袁隆平杂交水稻基金奖”。在教育方面,他兼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期间,重点抓了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等工作,仅用5年时间,将全国县级领导干部轮训了一遍。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建校19年来,注册学员达319万余人,其中不少学员已进入县、乡、村基层领导班子,更多的学员在农村奔小康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