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函昰法师 |
释义 | § 简介 早怀匡时济世志 函昰法师,字丽中,号天然,广东省番禺县吉迳村(今花县北兴区吉星乡)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生有异禀、聪敏过人,六岁就读私塾,十三岁拟注《周易》而向老塾师请教,「太极究为何物?且两仪未生、极何从住?两仪既判、极何从去?」老师不能答。 明朝天启四年(一六二三年)补诸生(经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就学的儒生),日与邑人梁朝锺、黎遂球、罗宾王、李云龙及东莞陈学 、张二果、博罗韩宗 等,在散木堂(广州城东芳草街罗宾王家)互相切磋问难,纵谈时局世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慨然以匡时济世为己任。 不选名扬选佛场 明朝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年)得举乡试,家中摆宴庆贺、宾客盈门。他却淡然视之曰∶「功名富贵非我所求」。翌年赴京会试落第。还至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卧病於金牛寺,夜感异梦,汗透重襟、不药而愈。自此断欲绝荤、专心参究佛曲。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偕张二果同登庐山双剑峰黄岩寺,拜谒空隐道独禅师(一五九九~一六六一年),禅师示偈曰∶「风幡一颂解投机,千里同风事亦奇,三上黄岩问端的,实知野老不相欺」。这使他对禅机更感兴趣。 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年),眼见时局日非,遂决意皈向佛门,是年冬,以再次赴京应试为名北行,辞亲之日,父本净公祝曰∶「此行当得官帽归」!但他喃喃自语∶「帽子倒有一顶,只恐不是乌纱」,於是再上庐山寻谒道独禅师。其时,禅师已移锡金轮峰之归宗寺,知其诚,遂为剃发,赐以名号,为曹洞宗三十三传法嗣。在归宗寺,得嘉鱼熊开元,新城黄端伯、休宁金声等在俗旧雨到访,同气相投,禅悦相契,深感有缘。 开法诃林振宗风 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年)道独禅师应请返锡岭海,住持罗浮山华首台,天然和尚受任为首座,助师宏扬佛法。当时华首台得到梁朝锺等众檀越资助,蔚为粤东大刹。 崇祯十五年,天然和尚省亲於广州。趁此良机,名士陈子壮率诸人士延请和尚入住诃林(即光孝寺)开座说法。道独禅师闻报,遂赐以拂子井《传法偈》,命函可(函昰法弟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年)持至诃林以示信允,《偈》云∶ 祖祖相传只一心,青原南岳不须分∶ 三玄照用非他立,五位君臣为此陈。 棒下无生凡圣绝,临机不见有师僧。 诃林重竖风幡论,却幸吾宗代有人。 天然和尚不负禅师重托,在诃林应机施教,如洪钟待扣,宗风丕振、道声远播,其开法讲述,见载於《诃林语录》、《光孝寺志》等书。 身在佛门哀国殇 天然和尚住持诃林,声誉日隆,得到十方善信乐助,重修殿宇「营费逾万金,时越竟六载」(见《光孝寺志》)。风幡堂工竣之日,和尚赋七律一首,抒发国变之哀∶ 梦断风幡不可寻,虚堂犹见古人心。 一池春水临高阁,十亩荒烟想故林。 人事暗消芳草尽,道情偏共乱云深。 此时明月知何恨?薄影横窗会几吟! 复在方丈室题《四言偈》以明志∶「可以终隐,哀我後人;可以终默,谁启先民?毋尚孤洁,任其爱嗔;四众之式,不缁不磷;深心坚忍,尽未来心」。 又对侍者说∶「内无系念,外无长物,一瓶一钵,一仗一笠。要行便行,要住便住,无愧古人,无欺後嗣」。 偈语、题书、言教皆表明他虽然身处方外,个人得失已无系念,可是爱祖国人人有责,作为「四众之武」,必须「无愧古人,无欺後嗣」! 忠肝义胆一诗僧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毅宗皇帝自缢,清兵大举南下。天然和尚始则偕父母亲属避居广州白云山和南海西樵山,後来由众弟子拥戴,驻锡番禺县员岗乡隆兴寺(後修建改称海云寺),仍与抗清复明志士联系。是年冬,福王朱山崧在南京即帝位。翌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时,旧友黄端伯死节,和尚闻报,有诗悼之∶ 品行文章第一人,曾随匡岳忆前身。 分明学得无生处,博得浮名答旧因。 徽州随後亦被攻陷,金声殉义。和尚亦悼以诗∶ 头目髓脑君甘舍,山河日月泪难干。 可怜石上三生活,回首归宗梦里看。 最後,清兵攻破广州,梁朝锺和霍子衡父子均壮烈牺牲,和尚作诗哭之(哭梁朝锺)∶ 兴明千古节,就义且从容。 生死去来际,衣冠谈笑终。 草堂云漠漠,寒夜雨溶溶。 一片情孤绝,相对入碧峰。 又有诗哭霍氏父子∶ 生平多慷慨,死国在儒林。 父子情俱重,君臣义独深。 碧潭今日事,明月古人心。 俯仰堪谁语,一堂应对森。 山河易主痛肝肠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策动起义,事败殉国,事至惨烈,岭南地方最具复明号召力的最後一批志士伏亡了。和尚闻知,痛彻肝肠,写诗哀悼∶ 秩宗首义车先裂,文苑连营阵亦亡。 万古江山皆易主,一朝簪绂自从王。 从此,天然和尚知道时局已定,感叹「所伤法运哀,死者皆贤良」、「法眼在一时,岁月多荒唐」。而心灵深处如「雄狮怒吼」般的国家民族之痛,惟有以诗表达。 《秋兴》∶ 谁向峰头数劫灰,河清海晏两徘徊。 新亭泪尽江山在,故国歌残禾黍哀。 落落燕泥秋社没,亭亭雁字朔风催。 渊明不解长休意,烂醉东篱任菊开。 《子规》∶ 已知宫阙生芳草,犹抱愁心泣夕阳。 无奈东风增惆怅,有时寒雨助凄凉。 声随流水涓涓远,自染残红黯黯伤。 莫向山斋悲旧苑,晓锺微月梦初长。 《送朱人远入蜀省觐》∶ 盛气看雄剑,因深吊古哀。 空山夏禹庙,春草越王台。 扬马人何在,乾坤眼独开。 登高须载笔,好试大夫才。 参究禅机研法典 天然和尚学有师承,先得渊源於孔、孟,壮岁以儒入佛,深究经、律、论,以禅宗为纲领,融通各宗学说,又以其参究心得撰著有《首楞严直指》十卷,《楞伽心印》四卷,《金刚正法眼》和《般若心经论》等,均是禅宗要典。 和尚在日常弘法阐明禅宗要旨时说∶「我这里也没有妙句玄言,也没有向上向下。只要众兄弟『知得著落』。你若一日知得著落,便识古今,善知识!休歇处原在此,古今善知识指示人处也即在此。」(见《诃林语录》) 所谓「知著落」,即修禅中是否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否顿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示学人必须努力自己荐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和尚在普度众生,净化人心方面,也结合儒家忠孝廉节思想,启迪听众做人要有刚烈耿介的民族气节。忘四相,无私心,止恶行善,才能施无畏,做到利济人天,爱国爱民。 普化群贤礼觉皇 有一段时间,天然和尚外出云游,并应邀住持福州长庆寺、庐山归宗寺和罗浮山华首台,都是他的师尊道独禅师昔日弘化道场,後又应门下弟子今释澹归之请,住持新建成之丹霞山别传寺,晚年回到家乡海云寺。和尚在海云寺住持为时最久,闻风到此皈依和长年侍奉在侧的弟子也最多,他们互相唱酬而成编的《海云禅藻》,至今刊行,在这本书中记载著富於民族气节,不愿称臣异族的粤东志士,相率投奔天然和尚座下,削发为僧以示抗拒。据《粤东遗民录》载,计有∶尚书刘远生、高丘伯、侯柱,都宪袁彭年,宪副何运亮,给谏金堡,中丞刘湘客..邑人屈大均、王邦畿、潘(木+某)元等三千多人,门下法嗣有「十今」,相与唱酬有六十诗僧,教化之深,影响之大,为六祖惠能大师之後,广东佛教史所罕见。 举家共唱无生曲 据今辩所撰《天然昰和尚行状》称∶「师生平古道自持,壁立千仞,提倡纲宗..执弟子礼问道,不下数千人,得度弟子多不胜纪..师阖家出世在盛平时,生我、同生,所生、以至妻媳,舍世缘如弃敝履。」 父本净公(一五八一~一六??年)於顺治七年(一六五○年)三月由广州往番禹海云寺剃发受具足戒,和尚撰《喜老父剃发》∶ 七十方离俗,皤然成老僧。 人间犹父子,世外得亲朋。 底事商尘动,清宵共佛灯。 隐峰曾有妹,先比乐仍仍。 和尚母亲林氏(一五八四~一六六二年),皈依道独禅师,法名函福,字智母;妻亦出家,法名函脱,字善解;次妹法名今心,字顿彻;季妹今再,字来机,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创建无著庵於广州小南门之丽水坊(今在德政中路);俗子曾琮,立室後亦落发,法名今摩,字诃衍(一六二九~一六九八年),结茅於匡庐鹤鸣峰,影不出山三十年,天然和尚立为第三法嗣。 《番禺县续志》载《鼎建无著庵碑记》称∶「..时值丧乱之馀,乡闾荡析仳离,穷嫠苦节,弱息无归,今再从而招之,出家在家弟子恒数百人」。由此可见,乃是岭南佛教史上第一间尼众丛林,天然和尚亲题「无著地」三字。 功圆果满证菩提 受到天然和尚感化的不仅有芸芸众生,也有不可一世的当代枭雄平南王可喜(一五九○~一六七六年)。《天然昰和尚行状》提及∶「..尤喜与诸英迈畅谈,穷其隐曲,以发其正智,於生死去就,多受其法施之益。即一阐提与自负奇才而不可一世者,见之无不心折」。在和尚及弟子们凛然正气的威仪和善恶因果的循循诱导下,尚藩乐善好施,在重修广州各大寺庵中有大功德焉。有一日,尚藩去雷峰寺拜见天然和尚,叩问本人祸福。和尚对其直言∶「平王具有佛性而无定力,『萧墙之祸』近在目前,遑论其他耶?」尚藩受一言警醒,自知之明,即行申报归老辽东。其子尚之信继续行凶作恶,不得善终。 道独禅师订立了今後法脉辈份,道、函、今、古、传、心、法、默、契、相、应、达、本、宗..。天然和尚深明师尊本意,物色了十位法嗣(「十今」),担当弘化一方之重任,无令断绝,他们分别在广州海幢寺、番禺海云寺、鼎湖庆云寺、潮州开元寺、丹霞山别传寺、福州长庆寺、庐山归宗寺、栖贤寺、净成寺住持和发展法系徒众。到民国时期,住持寺庵的僧尼法名有部分与曹洞法脉相符。 天然和尚预知时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所作《八月初五日示诸子》有句∶「床头休问菊花期」。果於八月二十七日圆寂於海云寺方丈室。示寂前书偈别众∶ 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如是不是亦如是,是不是亦如是。星宿经天,霜风匝地,汝诸人到这里,大须仔细。七十八年老道翁,翻转面来,不知是我是你,信手拈来,犹较些子。 可见高僧道德修养,体证真常,来去自由,解脱自在,果满功圆。 後人赞曰∶ 三教同源等无异,惟兹灼人乃二视。 儒门淡泊世交丧,誓向空王竖赤帜。 诸见既灭觉照空,得无所得住圆位。 一毛端霎现金身,大千抛掷同游戏。 从上窠窟尽掀翻,瓦砾生光无剩义。 目空今古道风孤,超濡世间扶正气。 入坐道场四十秋,龙象蹴踏谁能企。 南天佛国赖重兴,洞上宗纲终不坠。 我无生灭随因缘,道树忽枯涅盘至。 恒沙劫坏塔巍峨,如是如是亦如是。 ●参考资料∶《光孝寺志》、《天然(日+正)禅师塔志铭》、《天然年语》等。 注释∶ 1、青原行思(六七一~七三八年),六祖弟子也,其後衍派云门、曹洞、法眼三宗;南岳怀让(六七七~七四四年)亦六祖弟子。其後衍派沩仰、临济二宗。有资料显示,在天然和尚到诃林住持的前前後後,光孝寺长时期由临济法脉弟子主法席。所以道独禅师偈语有「不须分」之告诫。 2、三玄--临济义玄(七八七~八六七年)接引学人,有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方法,量材施教。在这句诗中「三玄」代指临济宗。 3、五位君臣--洞山良价(八○七~八八三年)接引学人的五种简要分别。这句诗说的是曹洞宗弘法纲要。 4、秩宗--礼官、主郊庙之官。《书经·舜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後世均称礼部为秩宗。陈子壮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和尚是以「秩宗」称之。 5、文苑连营--陈子壮,子升兄弟与同里黎遂球,陈邦彦等文士「以文章声气遥应复社(反清复明)。」和尚诗句「文苑连营」所指即此。 6、新亭泪--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西晋时,过江诸人每至春秋佳日饮宴於此。东晋元帝时(三一七~三二三年),丞相王导与客宴於新亭,周岂页在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於是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耶」。和尚诗意无异作王导之语也。 7、禾黍--西周亡後,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所见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 8、落落--孤独貌;秋社--古人在立秋後,设祭以酬土神。(唐)韩《王山樵人集·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句意说「明朝社稷已经没落了」。 9、亭亭--孤峻高洁的状态,此句是说∶「是严酷的政治现实催使我皈依佛门以保持孤峻高洁的状态」。 10、长休--官吏长期去职休假。七、八两句意为∶「从今以後,完全彻底献身於佛教事业,比陶渊明的归隐更清醒、坚定」。 11、明朝又被称作朱明,朱者,红也。此句又是身怀故国之痛的抒发。 12、今辩--字乐说(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年),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夏,立为天然和尚第六法嗣。 13、有妹--指和尚季妹,法名今再,字来机。 § 其他相关领域 文化 科技 人文 烹饪 钓鱼 休闲 娱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