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作物规范化栽培 |
释义 | § 简介 (1)指标化栽培 在总结农作物多年大面积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育进程优选出不同产量水平的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采取有效栽培措施,实现各项指标以获取预期产量。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研究杂交稻叶龄指标化栽培,根据水稻器官发生的同伸规律、肥水促控效应,以主茎叶片发生顺序作为高产管理指标,累积推广面积2600万亩,产量增加1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的小麦叶龄指标促控管理技术,根据小麦生育进程中器官同伸规律和对应关系,以主茎叶片数作为外部形态指标,以叶龄作为肥水效应的管理依据,在我国累积推广面积4500多万亩,小麦增产10%~15%。 (2)规程化栽培 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科学栽培经验,优选生产上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大面积开发示范,实现预期的产量指标。例如,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协作,在黑龙港地区研究冬小麦耕作、施肥、灌水基础上,制订冬小麦综合配套规程,开发区250万亩小麦增产80%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实行玉米“六统一分”规程化栽培,即统一畦式、品种、机播、灌溉、施肥、治虫和分区责任管理,全盟300多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3)模式化栽培 在多年试验基础上综合组装单项技术和科技成果,运用系统工程和电算技术,建立农作物生育轨道和高产模型,为指导大面积农作物高产稳产提供咨询服务。例如,湖南省娄底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建立“农艺系统有限单元组合结构模型”、“模糊综合评审及结构优化”、“生产函数模型及其计量经济分析”等24个程序,提出了6个水稻品种的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在全区推广面积1200万亩,水稻增产14.6%。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多学科协作,研究春小麦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在河西地区15个县、市按统一方案开展380多项次田间试验,编写出29个作物栽培BASIC程序,累积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小麦增产33.7%。 上述3种形式的内容和做法虽略有差异,但其实质和目的完全相同,也可以把它们视为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的不同层次。相对说来,模式化栽培综合性较强,精确度较高。但建立模型不是目的,也不是模型愈复杂愈好,评价其科学水平仍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其获得的最终研究结构仍然必须以通俗的语言和形式普及到实践中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