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共外交 |
释义 | § 概述 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在世界越来越“平”,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相对于传统政府外交而言的公共外交,已成为各国政府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主战场”。[1]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但理论层面上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则是在二战之后,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外交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冷战之后,公共外交在美国一度受到冷落。 “9・11”之后,美国学界和政界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公共外交研究重新受到重视。[2] § 含义界定 “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65年,当时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 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 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 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 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在当时,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非传统性外交活动,如包括国际广播在内的信息活动及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1987 年, 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 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 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 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1997年美国政府将新闻署并入国务院时的政策设计小组认为公共外交是通过理解、增进和影响外国公众的方式来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美国学界对公共外交也有各种不同的界定,其中以汉斯・N・塔克(Hans・N・Tuch)的观点最为典型。他认为公共外交是“为了更好的推行美国的对外政策,减少美国同其他国家的误解和猜疑,由政府开展的塑造海外交流环境的努力。” [1] § 特征 公共外交是对另一国公众的外交 从国外的公共外交实践看,公共外交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二是行为主体是一国政府。如果仅仅是民间的交流和社团之间的交往,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的内容。比如企业之间的贸易联系,大学之间的友好往来,社会公众的旅游活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联谊活动等等,都只能是民间交流,不能算作是公共外交。也就是说,只有当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外国公众舆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消息,组织交流,间接影响外国政府外交政策制定的活动,才能算是公共外交。 三是行为方式是间接的。开展公共外交,不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当然,信息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具体如何公布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但是作用的着力点一定是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舆论,通过他们影响他国政府的政策,进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公共外交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另一国政治生态的做法,通过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生态,促进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产出。 四是行为目的最终是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所有外交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公共外交作为外交形式中的一种,当然也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目的。只不过它是通过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进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根据公共外交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主要是由一国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对国外民众展开的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活动。 [1] § 概念区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外交的定义,有必要把它与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公共外交 一是“公共外交”不同于“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公共事务” 主要着眼于国内事务。外交工作中的“公共事务”主要强调向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提供关于政府目标、政策和活动的信息,其最大任务是让国内民众获悉政府政策和目的。公共外交则强调向外国公众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影响舆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对外事务范畴。 二是 “公共外交”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公开外交”(open diplomacy)。公共外交是相对于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的,公开外交是相对于秘密外交而言的。公开外交仅仅涉及政府在开展外交的时候要公开有关的外交政策,让公众了解外交内幕的一面,但更主要的在于公开政府外交行为,接受公共的监督。公共外交则不然,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解释和说服的工作,通过社会的力量推动对象国政府采取有利于公共外交开展国的政策。从外交对象上来讲,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外国公众,公开外交的对象是外国政府和本国民众。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不同,而是彼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公开外交为公共外交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公共外交为公开外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动力。 三是“公共外交”有别于“政府外交 ”(official diplomacy)。政府外交是指一国政府与另一国政府的外交互动,直接表现为通过国家使馆开展外交活动。而公共外交的对象除了一国政府外,更主要的是其他国家的民众和非政府组织;政府外交所关注的问题与国外政府的行为和政策有关,而公共外交关注的是国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四是“公共外交”不同于“民间外交”(或民际外交 civil diplomacy) 。 公共外交是以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而民间外交则是以公众为主体的外交形式。 [1] § 各国实践 美国以及欧洲等西方国家在公共外交实践上是先行者。美国于1953年设立美国新闻署,将公共外交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每年公共外交方面的投入高达10亿美元。法国一直以来通过宣扬其引以为豪的法兰西文化,将法语和法国的理念向全世界推介。日本也对公共外交工作投入了庞大的资源。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公共外交费用在日本外交预算中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一些中小国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公共外交,如挪威每年进行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和颁发。这些公共外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提升了国际地位,在外国民众中建立起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 § 中国实践 时代要求 中国努力发展公共外交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次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次),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参与外交的力度空前。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方公众仍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存在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甚至反对的声音。面对这些现象,中国努力开展公共外交,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政策等,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还要让中国公众正确、理性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培育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 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新形势下完善中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同时,不断推进公共外交也是践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身体力行,在出访期间通过演讲、接受媒体采访、举行记者会、与往访国民众交流等各种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政府行为 中国驻外外交机构也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外交。驻外大使及高级外交官通过对外发表演讲、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出席研讨会等方式,与当地各界人士加强沟通交流,增信释疑,宣介中国发展成就和政策立场。各馆还成功举办使领馆“开放日”、中国论坛、中国主题研讨会、图片展、电影招待会以及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文艺演出和青少年交流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当地社会不断掀起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 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时代使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诚如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所言: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2010年初,“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几个字的变化,显示了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魏欣参赞现在的头衔是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主任”。就在半年前,她分管的这个部门还被称作“公共外交处”。由“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几个字的变化,显示了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公共外交。 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机制建设,在“公共外交办公室”之外,还建立公共外交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和交流。 具体措施 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将其纳入国家对外战略的大框架之中,并据此制定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作为公共外交的主导者,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公共外交领导机构,或建立大外交机制,整合国内各部门、各地方、各领域力量,优化公共外交资源,协同开展公共外交。为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开辟更大的参与空间,加强基金会、智库、非政府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政府应在外交经费预算中按一定比例划出款项,专门用于公共外交。制定研究规划,扩大研究队伍,夯实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理论基础;加强公共外交教育,广泛开展公共外交知识教育,使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意识。虚心学习、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新路子。[1] § 公共外交人物 马振轩的民间外交:(以下内容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北京桥艺术中心董事长、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会长马振轩认为,民间组织甚至普通百姓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将更加贴心。 马振轩管理的中心位于车水马龙的四惠桥边,一栋并不起眼的平房里别有洞天:不仅有可容纳数百人的宴会大厅,贵宾会客间里还挂满了数十张各国政要和驻华外交官来此参访的照片。 通过与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的合作,马振轩看到民间机构参与公共外交的巨大优势。“我们的特点是在交流中以尊重对方为基础,以感情交流为主线,这更容易拉近我们与外国驻华机构和民众的距离。” 温家宝总理2010年12月访问印度之前,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了“中印文化节”,受到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等人的好评。 如果能做到政府和民间机构“两条腿走路”,不仅可以建立更为长远的感情基础,还可为双方商业机构搭建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动力,巨大的动力。”马振轩说。 马振轩与公共外交 2010年举办“中印文化节”,马振轩会长代表中方赠送印度大使馆“一团和气” 举办“2009非洲美食文化节”,活动中非洲大使夫人们捐助中国换肝女孩。 在2010年举办的“突尼斯驻华大使巴斯里离华晚会”上,当变脸艺术家变出突尼斯国旗时,巴斯里博士激动地上前与其合影留念。在2010年举办的“庆祝非盟日47周年“活动中,非盟使团为玉树捐赠10万元。 2008年举办”喀麦隆旅游推介会——暨美食节“ 2009年G20峰会期间,在伦敦国会大厦广场举办“于成松G20峰会首脑肖像展”,同时打出呼吁“停止贸易保护主义 —拯救世界经济”的横幅。 § 公共外交平台: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外观图片 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简称公共外交中心,成立于2009年10月,是由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北京桥艺术中心联合创办的公共外交与文化交流NGO组织,也是我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民间外交机构。中心聘请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唐家璇为高级顾问、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为顾问,由前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任会长,我国新时期民间公共外交领军人物马振轩任执行会长。中心总部设在北京建国路78号。 公共外交中心的宗旨是通过公共外交,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谐、发展与合作。 公共外交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公共外交与文化交流平台,并努力使其逐步成为中国非官方化的民间外交总部。中心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以“和,改变世界”为理念,倡导“国家形象,全民塑造”,努力通过多元化多途径,以实现外交目标为宗旨的公共外交、文化交流、公益慈善、经贸合作活动,与政府外交双轨并进,达到拉近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进而为我国的和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之目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 公共外交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策划、举办联合国文化大使、留法旅美画家陈锦芳博士“艺术与奥运”主题油画作品展;台湾著名旅美、旅法艺术家吴炫三“我们都是一家人”艺术展;喀麦隆旅游推介会暨美食节;非洲美食文化节;“远古的凝视”非洲艺术展;金融危机下的中非民间合作战略研讨会;俄罗斯油画大师绘画精品展;非洲大使馆儿童圣诞联欢会;伦敦国会大厦广场G20首脑肖像展;为奥巴马奶奶收养的82个孤儿及肯尼亚捐献百吨大米;非盟日46周年庆典;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活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奥运畅想》赠画仪式;突尼斯驻华大使巴斯里博士离任欢送晚宴;阿拉伯国家联盟65周年纪念日;非盟日47周年庆典活动暨为青海玉树捐赠慈善晚会;亚洲儿童艺术展;中印文化节;庆祝朝鲜太阳节;于成松纪念建党90周年90肖像大写作品展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公共外交及具有公共外交色彩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活动百余期。其中,诸如在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之前承办“中印文化节”,在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举办“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抗日战场图片展”,在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之日举办向奥巴马奶奶收养的82个孤儿及肯尼亚捐献百吨大米等类活动,既巧妙而有效地呼应了中国政府高端的外交战略与活动,也向美国新领导人及世界人民传达了中国人民善良、热爱和平的品质与心声。 公共外交中心通过竭力不怠的公共外交实践,已逐步成为政府认可、国际瞩目的中国非官方外交平台和桥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重视,拥有了众多的公共外交战略伙伴。中宣部长刘云山、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外交部长杨洁篪、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等曾先后多次亲临公共外交中心视察、指导,并参与中心举办的各类活动。2008年以来,前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肯尼亚副总理、德国莱卡集团主席、拳王霍利菲尔德、球星米拉以及上百位各国政要、外交官、知名人士曾莅临中心参观访问。2009年8月,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曾在公共外交中心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关于未来社会发展与中国模式影响”的对话活动。阿拉伯信息中心、非洲之家等国际重要组织亦落户于公共外交中心,并成为亲密的战略合作伙伴。 公共外交中心主办有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官方网、公共外交门户网,创办有《公共外交》双月刊,并开办了“国家形象,全民塑造——公共外交讲坛”。同时,与人民网微博、中国网、视讯中国等众多网络或平面媒体结成同步互动性合作伙伴。 公共外交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国贸CBD核心区域,毗邻国贸、华贸中心、中央电视台等,其主体建筑约14800平米,拥有容纳千人的大型展厅及各类功能齐全的办公、会议、展览、活动、就餐场馆,也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地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