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兴道书院
释义

§ 建筑特点

结构特点

书院建筑简朴庄严,右侧有高大的红墙,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厅堂,后进为楼房。大门顶的石匾上书“兴道书院”四字,是清朝同治状元刘桂年题写,背面是方耀手书的“砥行立名”四字。清朝庠生杨少白为兴道书院作一冠首对联云:“兴纪五百年,见知、闻识,自昔皆称名世:道佳十六字,国学、乡学,于今共颂作人。”

书院中厅

书院中厅,供奉“梓潼帝君”(也叫文昌帝君)。中梁柱一大匾额,刻“论秀书升”四个大字,右标“同治六年立”,左置“方濯书”。每年二月初三日,相传是文昌帝君诞辰,从书院设置的膏火租②收入提供祭祀费用,仪式隆重,杀猪宰羊。还有演戏,场面十分热闹。凡学员及在此受业的学友,有来参拜的,都可出席宴会并领取一份猪羊肉。此祭例直到1927年为止。

书院后进

书院后进有一造凤楼,上供魁星神像。楼上联云:“是楼上主人,云水湖桥资胜览:幸棉中学子,凤龙台阁定初基”。造凤楼下,左右各有一大房间。1925年3月,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部队东征时,指挥部设在这里。周恩来住右房,蒋中正住左房。3月13日,在大功山击败陈炯明主力林虎部,取得“棉湖大捷”。这一战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曾在书院的三乐堂前向兴道小学高年级学生演讲,讲述东征的意义,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当年周恩来主任为东征军撰写的安民布告,据老辈人回忆,其内容是:“我军奉命东征,实为讨贼救民;父老苦情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到秋毫无犯,所过鸡犬不惊。绝不拉夫筹饷,三民主义是行。党军讨贼勇敢,与民相见以诚。渴忱来苏之望,箪食壶浆相迎”。1978年8月1日,揭西县革委会在三乐堂立碑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乐堂”周围环境

位于正座左边。有旁门通外面小巷,门顶有石匾刻“瑞文庄公祠”,堂上挂“三乐堂”匾额。堂前有一广场,靠照壁边筑一荷池,栽植白荷,多次出现“花开并蒂”奇观,文人学者多来此写诗吟咏。荷池两旁,分植七里香和五叶兰。堂旁空地,种有龙眼和刺桐各一株,干粗叶茂,夏季可遮阳光,十分凉爽。十几个房间分布在堂周围,布局雅致,环境幽静,每逢寒暑期,常有一些学者,来此学习交流,这里是攻读钻研学问的理想场所。

抗日时期,揭阳一中曾迁校来此,接着办为揭阳二中。1965年成立揭西县时仍沿袭称为“二中”。文革后改称棉湖中学。1985年,把棉中迁往岭顶新建的校舍,原兴道书院改办兴道中学。棉湖乡亲,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为兴道中学题写校名。1989年在书院前面广场建起一幢五层教学楼,现有学生近千人。

§ 创立历史

兴道书院,自创立到现在,已有127年了。在清朝科举时期,培养出不少才华出众之士。其中最杰出的有光绪十六年中进士的曾习经,他是当时岭南杰出的诗词家、书法家之一,历官至户部主事,度支部右丞。清末废除科举,改办兴道高等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仍是文化中心,培养出很多有才干的学生。当代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青少年时代在兴道高等小学(三年制)毕业后,又继续在兴道书院读了二年文科专修班。还有前厦门大学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曾鸣,解放后揭阳县第一任县长王琴等,都是兴道的校友。

§ 办学历史

《揭阳县志》记揭西地区最古老的学校是棉湖社学,俗称老书院。其中收录二篇碑记。王秀(无锡人,巡简)的碑记指出;“棉湖距县治六十里,为霖田一都巨镇。土田肥美,民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于通邑。”“爰卜吉于安定门外之左,购地九丈。”“鸩工于雍正八年九月二日,明年五月六日而学成。”这所社学,创办于一七三零年,今镇内的文祠小学即其遗址。棉湖社学办了十二年,即搬到现在兴道书院这个地方,改名为鸿都书院。《揭阳县志》记:“鸿溪书院,在鸿溪,乾隆七年,举人陈元才建。”鸿溪就是云湖。县志收入陈元才的儿子子承(邑举人、永年知县)的《鸿溪书院记》称:“霖田之棉湖有社学,雍正八年邑宰湘潭陈公树芝暨巡简宰无锡王公秀始之,属予先君茂厥事嗣,是士气蒸蒸,日有起色。顾其地邻于市肆台司,或假道申宿,遂成传舍。先君屡思别觅僻处,为多士习静,骤不可得。后览胜至鸿溪,见三山排青,一水汀碧,颇有终焉之志。而藏修弥息,心迹双清,于书院为尤宜。爰度揆日,筑精舍于江浒,颜台曰文光,昭其文也,计三栋,夹室二十。广袤各十二丈,庖井悉备,规制虽未宏,颇喜不蹈场界,夙愿藉此稍偿。肇工于乾隆壬戍,计费镪约六百有奇。”鸿都书院是揭西地域有史所记的最古老的书院。以其所记面积,与今兴道书院相等。鸿溪书院办了一百三十年,才“改建”为兴道书院。

一九二五年三月,国共合作的东征黄埔军指挥部曾进驻兴道书院,周恩来和蒋介石的住房即于兴道书院内,十三日东征军西渡榕江,在金和区大公山打败了军阀陈炯明,这就是威震海内外的棉湖战役。

由此观之,兴道书院从社学开始,已历二百五十四年,从迁来今址开始,历二百四十二年。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揭阳县第一中学迁来此开办。一九四五年,兴道书院改办为揭阳县第二中学。一九六五年改为揭西县第二中学。文革期间的一九六七年改名为东方红中学。一九七八年,改名为棉湖中学,并于隔湖岭顶扩建校舍,书院旧址仍为部分师生的宿舍。一九八五年拟将此院改名为兴道中学,与棉湖中学分开,独立创办另一所学府。

§ 历史事件

背景介绍

抗日时期,揭阳一中曾迁校来兴道书院。接着,书院改办为揭阳二中。1965年成立揭西县时,仍沿袭“二中”的名称。文革后,改为棉湖中学。1985年,棉中迁往岭顶新建的校舍,原兴道书院改为兴道中学。著名经济学家、棉湖人许涤新为兴道中学题写校名。1991年和1994年先后在书院前面的广场上建起两幢五层的教学楼,总建筑面积3816平方米。计教室29间,办公用房24间。总造价164万6千多元。该校现有教职工102人,学生近1800人。

人才济济

兴道书院自创立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在清朝科举时期,培养出不少才华出众之士。其中最杰出的有光绪十六年中进士的曾习经。他是当时岭南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之一,历官至户部主事、度支部右丞。清末废除科举,改办兴道高等小学。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兴道书院任教者,已知有曾述经、黄天庐、萧遥天、萧凤翬、黄静夫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兴道书院是古镇棉湖的文化教育中心,培养出很多有才干的学生。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青少年时代在兴道高等小学(三年制)毕业后,又继续在兴道书院读了二年文科专修班,为他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还有前厦门大学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曾鸣,解放后揭阳县第二任县长王琴等,都是兴道的校友。

结构介绍

兴道书院建筑简朴庄严,右侧有高大的红墙,前后共有四进。前三进是厅堂,后进为楼房。大门顶的石匾上书“兴道书院”四字,是清朝翰林院侍读学士光绪间潮州知府刘溎年所题,背面是方耀手书的“砥行立名”四字。门前旧有清朝庠生杨少白为兴道书院所作一对冠首联:“兴纪五百年,见知、闻知,自昔皆称名世;道传十六字,国学、乡学,于今共颂作人”。对联中的“道传十六字”,或释为《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有人释为《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书院中厅,供奉“梓潼帝君”,也叫文昌帝君。中梁挂一大匾额,刻“论秀书升”四个大字,右标“同治六年立”(方耀书匾时间),左署“方耀书”。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相传是文昌帝君诞辰纪念日,从书院设置的膏火租金中提供祭祀费用,仪式隆重,杀猪宰羊,还有演戏,场面十分热闹。凡生员及在此毕业者,有来参拜的,都可出席宴会并领取一份猪羊肉。这个惯例直到1927年以后才废止。

书院后进有一楼叫造凤楼,上面原来供奉着魁星神像。楼上有对联写道:“是楼上主人,云水湖桥资胜览;幸棉中学子,凤麟台阁定初基”。造凤楼下,左右各有一大房间。1925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时,统帅部曾驻扎在这里。当时周恩来住左房,蒋介石住右房。一同在书院下榻的,还有苏联顾问加仑将军等。

“棉湖大捷”

第一次东征时的“棉湖大捷”,是棉湖镇最著名的革命历史事件。1925年春,新生的广东革命政府,为抑制地方军阀陈炯明势力的发展,由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带领东征军向叛军发起攻击。3月13日,何应钦指挥的黄埔学生军教导第一团1800余人,在棉湖附近新塘村、大公山、崩山一带,遭遇敌军陈炯明属下林虎、刘志陆、王定华部等近二万人,全团将士以一当十,顽强地和敌军血战终日。午后虽有许济旅加入作战,但由于敌军反扑,许济旅溃逃,反致教导一团死伤更加惨重,连、排以上指挥官牺牲殆尽,人员伤亡过半。最后在黄昏前,教导第二团驰援,攻敌后方,前后夹击,转而击溃敌军,获得大胜。陈炯明势力从此一蹶不振。黄埔军校一二期的学员、军校的教官和许多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都参加了这一战役,经历了这一战役的洗礼,并从这一战役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不少共产党人如章琰、曹学泉、余海滨等,也在这一战役中壮烈牺牲。活下来的人后来大体都成为国共两党的中坚精英。当时蒋介石、周恩来、廖仲凯和苏联顾问等都亲临前线战地,目睹殊死血战的惨烈。

棉湖战役是黄埔建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是有关国家命运的大决战,是决定辛亥革命能否突破军阀割据局面继续前进的关键性一战,它奠定了当时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由此而有北伐战争乃至中华民国的持续历史。参加过这一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曾评价说:“有武昌之役而后有中华民国之诞生,有棉湖之役而后有国民革命之发扬”。当时苏俄顾问加仑将军则评价说:“棉湖一战的成绩,不独在中国所少见,即在欧洲世界大战中,亦不能看见”。台湾的国民党人曾经多次隆重地纪念这一战役,并留下大量宝贵文献。这一战役是棉湖镇有史以来比较具有国际性重大意义的事件,也是揭阳地区唯一受到如此高度评价的国际性军事战例。有关棉湖战役的历史文献相当多,构成了潮汕地区近代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一页。兴道书院,作为棉湖战役时蒋中正和周恩来等的司令部驻地,也被定为除当时的实际战场以外最有代表意义的标志性遗址。

周恩来演讲

棉湖战役期间,周恩来曾在书院的三乐堂前向兴道小学高年级学生演讲,阐明东征的意义,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当年署名中有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名字的东征军撰写的安民告示,据老辈人回忆为:“我军奉命东征,实为讨贼救民。父老苦秦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至秋毫无犯,所过鸡犬不惊。绝不拉夫筹饷,买卖贵乎公平。愧承怀苏渴望,箪食壶浆以迎。党军讨贼勇敢,与民相见以诚。望各安居乐业,指望东区安宁。努力国民革命,三民主义实行”。这一告示也是珍贵的革命文存。

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8月1日,揭西县革命委员会在三乐堂立碑,兴道书院被定为揭西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广东省电视台专程来这里录像,并在省电视台播出。1986年,现任广东省省委党校副校长的曾庆榴,首先出版了《东征演义》一书,书中对棉湖战役有着详细的记录,这是国内比较早的记述。1988年1月,广州花城出版社副主编廖晓勉也来这里采访,并写成散文《棉湖寻迹》,发表于同年2月16日《人民日报》。1995年秋,中央电视台为筹备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专题节目,千里迢迢,来这里采访录像。1996年1月,兴道书院被正式定为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凤凰卫视“口述历史”专题组也在准备对棉湖战役进行专题报道。棉湖战役的历史意义,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界媒体的关注。

§ “三乐堂”

“三乐堂”位于书院正座左边,“三乐”一名,取义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语。三乐堂有旁门通外面小巷,门顶有石匾刻“瑞文庄公祠”。瑞文庄公即瑞麟,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三乐堂上挂“三乐堂”匾额。堂前有一广场,靠照壁边筑一荷池,种植白荷。从前曾花开并蒂,一些文人学者叹为奇观,赋诗吟咏。荷池两旁,分植七里香和五叶兰。堂旁空地,种有龙眼和剌桐各一株,干粗叶茂,夏季可遮阳光,十分凉爽。十几个房间分布在堂左右和堂后,布局雅致,环境幽静。过去每逢寒暑假,常有一些学者来此学习交流。兴道书院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三乐堂”同时被布置为周恩来事迹陈列室,并附加陈列部分棉湖战役事迹。2005年秋,“三乐堂”被棉湖镇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为棉湖战役展览室。展览室中,陈列了棉湖战役的战场照片,文字介绍,各种历史资料,文献文摘,以及实物照片,作战图示,沙盘模型,乃至有关战役的诗词对联等,使观众看后对棉湖战役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

§ 历史人物

同样在2005年秋,兴道书院正厅两侧墙上,分别设置了曾习经、许涤新和棉湖镇概况展览栏,对曾习经、许涤新和棉湖镇的概况分别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展出了不少相关图片、实物照片。曾习经和许涤新是棉湖镇全国知名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主要分别在文学艺术和政治经济学方面有着卓越的建树。而有关棉湖镇概况的展览,则使人们对棉湖镇的历史和现状多少有点初步的认识。

§ 意义与作用

兴道书院是棉湖镇比较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点,也是揭阳市意义比较重大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文化氛围厚重,历史气息浓烈,对于国共合作的历史始终保存美好的回忆,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它无疑是揭阳地区一个对于港、澳、台同胞来说尤其有吸引力而意味深长的特殊景点。清代的书院建筑,加上现代军事史上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标志性遗址,双重的魅力使兴道书院将永远流光溢彩。

此外,兴道书院有着良好的游览条件,交通便利,中小型车辆可直达书院门前,大型车辆也可在前面兴道中学操场内停留,其它安全卫生设施完备,游览引导标识、公共符号合理规范,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