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劳德·德彪西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姓名:克劳德·德彪西 克劳德·德彪西 生卒: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15日 描述: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籍贯:法国 § 个人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1918年),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于1862年 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莱,1918年3月15日因患癌症而死于巴黎。幼年时德彪西最喜欢的是大海,他的父母亲每年夏天都要带他去戛纳海边避暑,自然迷上了美丽的大海,以至于他的父母曾一度想把他培养为一名海员。他后来未当上海员是由于他找到了更让他着迷的东西——音乐。尽管如此,他仍创作了不少与大海有关的作品,例如描写大海的代表作——交响诗《大海》。德彪西9岁开始学习钢琴演奏,1872年10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4年他因创作康塔塔《浪子》而获得罗马大奖,并按规定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罗马留学生活。他向艺术院提交的《朱丽玛》、《春天》等作品并未获得艺术院的好评,他们警告他说:“对这种暖昧模糊的印象主义倾向,应有足够的警觉。”其实,作为法国音乐印象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和主帅,这些作品正是他创作风格的初现。从意大利回国后,德彪西专门从事音乐创作,极少再作为演奏家在公众场合露面。1892—1894年,德彪西创作了他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管弦乐作品《牧神舞后序曲》,这一作品奠定了印象派音乐的风格,自此以后,德彪西进入了他创作的丰收期,这一时期共持续了将近20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管弦乐组曲《夜曲》、《大海》、《肖像》;芭蕾舞曲《游戏》;许多钢琴曲、歌曲和室内乐曲等。1905年3月,德彪西完成了交响诗《大海》的创作,这是他献给他终生喜爱的大海的赞歌。1905年10月,交响诗《大海》首演,由于他的个人生活不为人们所赞赏,其作品也受到牵连,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但这部作品的确是德彪西具有代表性的力作之一,最终还是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 职业生涯 德彪西的风格是20世纪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风格之一。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愿遵循墨守成规的正统音乐理论,他曾宣告:“理论是不存在的,音乐的意义就是聆听,快感就是法则。”他偏爱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和诗人所崇尚的“轻描淡写”的艺术效果,他喜欢自己的作品听起来像是即兴而作,他还常常给自己的作品冠以古怪离奇的标题,如《西风看见了什么》、《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等等。 德彪西共创作4部歌剧,而真正完成的只有《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这部歌剧作于1892—1902年,改编于梅特林克的同名剧本,创作期历时10年,但对他来说是收获和创新最多的成熟时期,它凝结了德彪西所有在音乐领域内的伟大探索。《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首次演出时的评论毁誉参半,遭到不少责难,但经过一再上演,理解它的人逐渐增多,终于成为划时代的新的现代歌剧.。这部五幕歌剧的剧情叙述阿莱蒙德国王阿凯尔(Arkel)的孙子戈洛(Golaud)在山林中遇到梅里桑德,她在哭泣,戈洛爱慕她,与她结婚。但梅里桑德与戈洛的异父兄弟佩利亚斯产生了爱情,戈洛妒火中烧,最后杀死了佩利亚斯,又猛击梅丽桑德。梅里桑德受重伤后,临死前产下一女,戈洛后悔莫及。此剧经德彪西处理,故事并不连贯,只是一连串象征性情景的延续,描绘出一个梦境般的世界。罗曼·罗兰因此而称德彪西为“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音乐加强了戏剧中深沉静寂的气氛和宿命论的暗淡色彩。声乐部分没有咏叹调和激昂的歌唱,全部用近似于朗诵的音调写成:乐队音响柔和,配器优美,起到与诗歌结合、衬托诗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该剧雕琢拘谨,表情含蓄,乐汇朦胧,既没有明确的主题性质的旋律,也没有宣叙调和咏叹调之分;独唱部分经常是同音反复式的喃喃私语般的吟哦,稀稀拉拉的音符懒散地撒在狭窄的音域里,全剧亦没有重唱、合唱的烘托,仅在第四幕有一段佩利亚斯与梅里桑德的“二重唱”,亦以单声部吟哦的线条为主。乐队部分的全奏只有四次。从头至尾都以弱奏刻画心理变化。但全剧的音乐进行连绵不断,各场之间有间奏的连接。德彪西和瓦格纳一样都想使得歌剧更戏剧化一些,但德彪西采用的是让“高唱”转为“低吟”的方法,使诗和音乐浑然一体。音乐在不知不觉中为诗树立架构。他的思路可以说比任何作品更接近歌剧创始者们的理想。德彪西的三幕歌剧《罗德利戈与西梅纳》作于1890—1892年,由曼德斯撰脚本,未完成;两幕歌剧《阿夏家的没落》改编于爱伦·坡的同名小说,自撰脚本,作于1904—1908年,未完成,1983年由布林(Blin)整理完成。 § 个人荣誉 § 个人影响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很多,但他的作品每部都具有突出的特色。他的作品与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既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与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其音乐包含的是奇异的幻想色彩、细腻繁复的和声和新奇而富有特色的配器。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20世纪现代音乐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他被人们视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创始人,为欧洲音乐从古典传统过渡到现代音乐体系架起了桥梁。德彪西只写作了《佩利阿斯和梅利桑德》这一部歌剧,但他创作这歌剧的十年间(1892--1902)对他来说是收获和创新最多的成熟时期。《佩利阿斯和梅利桑德》首次演出时的评论,毁誉参半,遭到不少责难,但经过一再上演,理解它的人逐渐增多,终于成为划时代的新的现代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即没有咏叹调也没有合唱.剧中的音乐集全力于管弦乐方面,其和声始终贯串着四度和弦、全音阶、不解决的不协和弦等,因而是以他完成的印象派和声贯串全剧始终。他主张歌曲没有旋律上的发展,只不过是吟咏或是宣叙,并认为音乐绝不应妨碍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热情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的动作、喊叫、喜悦和悲哀等,都应依样自由地、完全地表现出来,于是他认识到过去的歌剧中歌曲太多了。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