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克什米尔
释义

§ 简介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一个地区。全名查谟和克什米尔。西北接阿富汗,北和东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相连,南为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西为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800多万。77%人口信伊斯兰教,20%人口信印度教,余为锡克教徒、佛教徒。大多数人讲克什米尔语,属印欧语系。

境内多山地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从西南到东北,地形可分为查谟平原、山麓丘陵、皮尔本贾尔岭、克什米尔谷地、喜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昆仑山。克什米尔谷地平均海拔1500~1800米,谷地长155千米,宽56千米,面积1.5万平方千米,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中国和克什米尔边境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气候南北差异大,并随高度而变化。降水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自北而南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克什米尔是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遂引起印巴争端,发生战争,经联合国调解,1949年1月1日停火生效,但原定的公民投票所定归属未能实现。根据停火线,印度控制3/5的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发生两次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的居民从事农耕业,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粟、油菜、豆类及棉花、烟草等,多为夏季作物。农事活动主要集中于平原或谷地地区,广大山区多为森林和牧场。森林占总面积的1/8左右。主要树种有印度雪杉、兰杉、冷杉、松、云杉、核桃、榆木和白杨等。畜牧业以养羊和牦牛为主,出产的羊毛细软,闻名世界,牦牛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矿藏资源仅有少量的煤和铝土矿,至今尚未很好开采,此外还有一些矿泉(包括硫黄泉)。水力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的不多。手工业以当地所产的羊毛为原料织成地毯、坎肩、围巾,还有木雕和皮革制品等。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位于杰卢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最大城市,人口约61万,有毛毡、丝织、造纸等工业,也是避暑旅游胜地;1948年创建了斯利那加大学。西南部的查谟位于达维河畔,人口约22万,商业发达。东部的主要城镇是列城,有公路与斯利那加相通。由列城越喀喇昆仑山可以北入中国新疆的莎车、和田,经班公湖可通中国西藏的日土。

克什米尔自古就是中国、印度和欧洲的交通纽带。中国古代到印度的陆上交通,多经新疆绕帕米尔之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经克什米尔抵达。

§ 人口及宗教信仰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聚集地,并拥有众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数佛教在拉达克地区最为盛行。

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尔包含北部地区和阿萨德克什米尔99%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政府鼓励人民移居包括在此境内的阿富汗人和旁遮普人聚落。

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克什米尔山谷和拉达克)占70%的是穆斯林(根据印度2001年的数据)。人口的其他部分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其他宗教徒。拉达克居民是印藏种,而查谟的南部却居住了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邻近的印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德里市。

在1941年时,印度人占了总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克什米尔山谷的印度居民被强制驱逐(根据某些调查亦可以认为是“自愿离开”)。当年的十六万人中,现今只有一万五千还居住于此地

主权宣称 地区 人口 %穆斯林 %印度教 %佛教 %其他宗教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北部地区 ~3百万人99% – – –

Azad克什米尔 99% – – –

印度查谟 ~7百万人 30% 66% – 4%

拉达克 46% – 50% 3%

克什米尔盆地 95% 4% – –

§ 印巴冲突的由来

三方实际控制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克什米尔公民投票来解决。然而,1965年6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1971年12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1971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25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巴印两国于2004年开始启动和平对话进程,就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一系列双边问题举行定期会谈。2007年10月,两国完成了第四轮对话框架下包括克什米尔问题等8个议题的讨论。

2008年10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启克什米尔地区的贸易通道。这是自1947年巴印分治以来两国首次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开启贸易通道。

2011年7月27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和巴基斯坦外长哈尔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会晤并一致同意,两国的旅游者和宗教朝拜者都可以通过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分界线进入对方国家。[1]

§ 文化

2004年1月5日,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瓦格赫边境检查站,两国士兵在各自举行的降旗仪式中。

克什米尔人的生活型态是纯朴的,对於宗教信仰的差异是宽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为缓慢地进步的步调。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样化的文化足够反映宗教的多样,当部落欢庆节日时才可以使他们远离平淡的生活。克什米尔人以喜好各种不同的音乐而闻名,男性和女性着装颜色都非常鲜艳。克什米尔华特尔地区的男性多能表演著名的当地舞蹈“独哈”。当地女性则表演另一种民俗舞蹈“鹿弗”。克什米尔早已因精湛的美术而闻名数世纪,这其中包括诗歌和手工艺品。

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义受到苏菲派影响较深,这使得这里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南亚地区的正统逊尼和什叶派很不同。在历史上,克什米尔由于对文化的包容而闻名,这体现在“克什米尔主义”中,1969年的北约核武器裁减和平条约正是这一主义的体现。

§ 经济

克什米尔的经济基本以农业为核心。

在历史上,克什米尔曾以世界著名的开什米羊毛成为经济带动点而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克什米尔人都是编织和制造围巾、丝地毯、垫子、kurta以及陶器的能手。克什米尔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红花——克什米尔/印度藏红花的产地。自然生长的水果和蔬菜作为有机食物主要被出口到中东。肥沃的克什米尔谷地是印控克什米尔经济支柱。该地区以养蚕业及其他农产品如苹果、梨及许多温带水果如坚果闻名。自20世纪初克什米尔与朝圣一道成为受欢迎的旅游地点,直到9年代关系越来越紧张为止。

旅游业也是克什米尔绝大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资源和收入之一。然而,自从1989年克什米尔暴动事件之后,克什米尔的旅游业遭受沉重的打击。

2005年10月17日克什米尔大地震后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导致巴控喀什米尔方至少七万巴基斯坦人死亡以及印控克什米尔大约一千五百人的死亡。

§ 现代历史

克什米尔

在十九世纪初期,克什米尔的控制从阿富汗的杜兰尼帝国和穆斯林的莫卧儿帝国、波斯人和阿富汗人手中转到锡克王朝。及后锡克王朝被英国打败,大部份地区受英国控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克什米尔为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并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印控克什米尔

印度控制了大约45.5%的地区(101387平方公里),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该邦主要包括四部分: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锡亚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为自由克什米尔(AzadKashmir),大约13350平方公里,二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大约72496平方公里,共约85846平方公里,名义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自治区,有自行选举的总统、总理、立法及司法机关。

中国控制部分(印度声称)

喀喇昆仑走廊部分,位于克什米尔北部的小片地区。1963年,巴基斯坦与中国签订双边临时协议确定该地区为中国领土。当然中国也放弃部分领土要求。如果该地区地位将来被重新谈判,中国将保留对相关的已经出让的领土的权利,这显然又是印度不愿意看到的。

阿克赛钦:大约37555平方公里。位于新疆与西藏间的原无人高原。按中国与克什米尔已确定的边界点喀拉昆仑山口和班公错连线,本来就在中国境内。而且新疆和田县早就对其中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着非正式管理。该地区以前从没有正式划界。前英印政府曾提出许多版本的边界方案,但都没有被清政府接受,更不谈有任何协议了。印度靠前英印政府人员的提议和计划来要求阿克赛钦的主权,本生就是荒谬和无知的。

§ 克什米尔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

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 文学

克什米尔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语言,它的文学历来受梵语、波斯语、乌尔都语文学的影响。13世纪宗教诗人希迪根特的诗作《伟大之光》是克什米尔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14世纪时,女诗人拉尔·塔德和努鲁丁的格言诗带有宗教色彩,宣扬人类友爱、社会平等和团结,揭露宗教的清规戒律和旧习俗的虚伪。15世纪时,有不少颂扬封建王公、反映社会风尚、描绘男女爱情生活的叙事诗,著名的有帕达沃达尔的《巴纳苏之死》、伯勒希斯德的《哀乐之传》、默赫索姆的《杰纳传》等。16至18世纪,抒情诗接近现实生活,表现真挚的爱情和离愁,其中著名的有16世纪的女诗人赫巴·卡杜恩和18世纪的诗人阿勒尼玛勒。18世纪下半叶,文学中出现神秘主义倾向,著名的神秘主义诗人有格勒姆·布伦德汗、斯沃契格拉尔、夏赫格普尔、默哈穆德·迦米等。18至19世纪出现以神话传说中罗摩与悉多、黑天与罗陀的爱情故事以及乌尔都语、阿拉伯语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诗,著名的有帕勒迦希·拉姆的《罗摩下凡》,伯勒玛南德的《罗陀选婿》、《苏达玛传》和《湿婆的爱恋》,默哈穆德·迦米的《尤素福和佐列哈》、《莱伊丽和马季农》,默格布尔·迦尔瓦里的《烟火》等。克什米尔有丰富的民歌民谣,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情和宗教生活。著名的民歌集有《苏菲诺言》,著名的民歌诗人有19世纪的格里辛·拉吉登和纳吉姆等。19世纪末,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沃哈伯·帕勒、默格布尔·迦尔瓦里的讽刺诗和勒苏尔·米尔的抒情短诗开辟了克什米尔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克什米尔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马赫朱尔(1885~1952),首先抛弃宫廷诗人的传统主题和艺术形式,用人民的语言描写现实生活。他的诗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争取民族独立。他的主要作品有《我的青春》、《祖国》、《故乡的花圃》、《农家女》和《克什米尔妇女》等。他的追随者阿卜杜尔·阿赫德·阿萨德的诗不仅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而且主张进行社会改革,主要诗作有《江河》、《控诉恶魔》等。20世纪40、50年代,克什米尔发生新文化运动。诗人纳迪姆以及罗欣、拉希、伯勒米、阿尔默斯德·默吉布尔和皮拉加等人的诗歌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描绘了工农的生活,反对压迫和剥削。纳迪姆的《我的青春朝气勃勃》,拉希的《新的一天晨风》,伯勒米的《舞歌》,被认为克什米尔进步文学思潮的代表作。60年代的新老作家还写了大量“格吉尔”抒情短诗,或歌颂自由和劳动,或指责社会的弊病。这时期还有歌剧和诗剧的创作,著名的有纳迪姆和罗欣合写的歌剧《希玛尔和纳伽拉叶》,迦米尔的诗剧《太阳般的力量》。短篇小说直至40年代才开始创作,主要作家有阿赫德尔·莫希乌丁和纳迪姆等人。莫希乌丁著有短篇小说集《君子之交》。

齐柏林飞艇乐队创作的《kashmir》也是根据克什米尔地区当时的生活状况创作的。[2]

§ 最新动态

可能是数十年来最大的风暴,2012年3月19日起横扫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许多大树遭连根拔起,数百栋房屋屋顶被掀翻,“末日前兆”的传闻不胫而走,已传1人遭倒下大树砸死。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政府官员表示,突如其来的风暴昨晚开始横扫当地山谷,并持续肆虐。

“印亚新闻社”(Indo-Asian News Service)指出,当地一栋房屋被倒下的梧桐树砸个正着,50岁屋主马格瑞(Muhammad Maqbool Magray)当场死亡。

这场大风暴说来就来,当地关于风暴是“大灾难前兆”的街谈巷议不胫而走。80多岁的苏非(Mohammed Abdullah Sofi)受访时表示,活了一大把年纪遭遇这样的风暴,可谓前所未见。他说,“可能真如大家所说,世界末日已到,末日审判将至”。

横扫户外的强风时速达每小时60公里,大部分当地人躲在屋内。尽管如此,数百栋房屋屋顶被风吹走,许多学校的校舍、购物商场、围墙都被损毁。

警方表示,当地巴哈甘山车站(Pahalgam Hill Station)一棵被风吹倒的松树不偏不倚砸中附近的观光小屋,幸亏栖息屋内3名游客生还获救。

当地地标达尔湖(Dal Lake)畔的Lal Bazaar区和Newtheed区受创最重,持续处于紧急状态。湖上数十艘船屋遭毁,警方已从湖中救出20多名游客。

许多遭连根拔起的杨树横躺路中,连通当地山谷南北部的交通因此中断。当地官员只能期盼天气从2012年3月21日开始好转。[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