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兴化 |
释义 | “兴化”,江苏省兴化市简称。兴化市是江苏省县级市,归属江苏省泰州市。江苏兴化:与周边城市交通图 § 自古昭阳好避兵 兴化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故有“水乡”之称。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兴化县志》(张志)载诗云:“我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着桃花园,万钱争租一间屋”。 兴化清代地图(上南下北) § 开发于战国时期 相传,春秋时期兴化属吴国,战国时期属楚国,为楚国上柱国昭阳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后裔,曾与魏战于襄阳,以下八城有功,受封于海滨之地(即兴化一带),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又名“楚水”、“昭阳”。 秦汉隋唐时,兴化先后隶属于临淮、广陵、江都,皆古扬州地,其范围在海陵(今泰州)之北,盐渎(今盐城)之南。 § 于公元920年建县 据《方舆纪要》载,原兴化县境本为海陵县的一部分。五代十国时期吴杨溥武义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县划出部分为招远场,后改为兴化县,这是兴化县治的开始。五代《南畿志》亦有类似记述,并载当时的兴化县隶属于江都府。《文献通考》记述,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时属海陵(后下通称泰州)。兴化菜花 宋代的兴化,始隶扬州,后改泰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邮军为承州,割兴化县归属高邮军;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恢复兴化县建制,隶属泰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建高邮为军,仍以兴化隶属,后又改隶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复隶属高邮。 元代(公元1271-1368年),兴化属高邮府,隶扬州路。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兴化属高邮州,隶扬州府。 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袭明的旧制,为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后直隶扬州府。 辛亥革命以后,兴化县直属江苏省。1933年省下设专区,兴化县又隶属于盐城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一度率军、政机构撤至兴化。1939年国民党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率部进犯黄桥时,其军部即驻兴化城内。1941年,日军侵占兴化城,炮制了汉奸政权伪政府。 抗战时期的苏中二分区县政府大楼(已经拆除) 早在1938年至1939年,兴化境内建立了秘密中共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发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兴化农村建立了中共兴化县委,不久又建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当时的兴化县属苏中二分区。 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军首次解放兴化城。史称“兴化第一次解放”。 1946年冬,我军暂撤,县城被国民党军占领,但农村的大部分仍在我控制之中。 1948年底,兴化第二次解放。成立兴化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扬州地区。 § 新中国时期 全国解放后,兴化县长期隶属于扬州地区。兴化船厅 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县。 1987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化“撤县改市”,以原兴化县行政区域整体改为兴化市行政区域,为省属县级市,归扬州市代管。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泰州市升级为地级市,兴化市隶属于泰州市。 § 人文荟萃之乡 兴化城墙一角(城墙已拆除,仅有遗迹)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享誉海外、名震华夏的文学巨匠、书画大师、科学先驱。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施耐庵,其巨著《水浒传》家喻户晓。 明代哲学家韩贞,著有《韩乐吾集》。嘉靖状元李春芳,有《贻安堂集》等著作传世。道教学家陆西星,著有《南华真经副墨》、《周易参同测疏》等。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宗臣的《报刘一丈书》,为书信体散文珍品。还有魏应嘉、吴甡、李清等均有著作留世。 兴化上方寺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燮和李鱓的诗、书、画,为世人视为珍宝。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艺概》、《昨非集》等,堪为经典著作。 § 福建兴化 莆田市古称“兴化”。据明朝周华所著《福建兴化县志》(《游洋志》)记载:“宋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间,林居裔倡为不轨,哨党寇乱,僭号西平王。摄莆邑事黄公禹锡乞兵于漕使杨克让以讨之。四年己卯,诏永泰、福唐(今福清县)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太平军,寻改为兴化。”这是地方史志关于“兴化”的最早记载。 公元980年设立福建兴化县 据明代周瑛、黄仲昭的《兴化府志》卷一《叙郡县》记载,莆田在唐朝隶属泉州,在莆田山区只设游洋镇和百丈镇(今大洋乡)。游洋又称“游洋洞”。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太宗阅泉福图志,以为游洋地界两郡,地多险阻,民或未信,必择其人往教之,乃可从化。”宋太宗决定:“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改兴化军以统之,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兴化军相当于州郡一级的行政建制。唐以前,福建只有七个州郡,宋加上兴化军,便有八个州郡,从此以后,福建才称“八闽”。 兴化军管辖兴化、莆田、仙游三个县。军治、县治都设在兴太里万山丛中的游洋洞。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漕使杨克让以游洋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为由,向宋太宗申请把军治迁往莆田今荔城,经核准军治当年便迁移莆田,但兴化县县城仍设在游洋。 兴化县的范围较小 《兴化府志》载,北宋太宗“诏以游洋镇加百丈镇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二里,与仙游来苏里福州永福县永太里与福清县清源里分东、西、中三里总共一十四里,置兴化县,县治在兴太里游洋。”可见兴化县范围不大,纯属山里县。县城起初在游洋,到了元朝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以旧治地窄人稀”,而“广业里人烟辐集乃徙。” 新县来历 公元1313年,兴化县县城从游洋迁至广业里湘溪。所以人称游洋为“旧县”,而称湘溪为“新县”,意为“新的县城”,这是“新县”这一地名的由来。新县作为兴化县县城建有城隍庙、文峰宫、县衙等建筑物。 明英宗正统九年(1445年),兴化县“人民瘴疫,虎 纵横,十三年戊辰,以贡士萧敏之请,下诏裁革之。长乐、武化二乡之六里入于莆,永贵一乡之三里入于仙,盖经四百七十一年而废矣。”(《福建兴化县志·沿革》)而新县作为兴化县的县城共经历135年。 历代不同称谓 至于莆田郡治,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从游洋迁至莆田城里,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历代称谓不同,宋朝叫兴化军,元代称兴化路,后又改称兴安州,明、清两代都叫兴化府。侨居国外的莆籍华侨所在地,大都建“兴安会馆”,是采用元朝命名的“兴安州”而得名。 请参见莆田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