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倪瑞璇
释义

§ 人物简介

倪瑞璇

倪瑞璇,字玉英,祖籍宿迁大兴倪渡村,出生于宿城石坡岸三条涧。倪瑞璇的生卒年份,至今无确切的考证。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倪瑞璇一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推算出倪瑞璇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1702年),卒于雍正九年辛亥年(1731年)。

倪瑞璇幼年丧父,后同母兄寄居于睢宁的舅父樊正锡家中。樊公是睢地的文化名人,见倪瑞璇幼小聪颖过人,便教她读书识字。倪瑞璇七岁读书,八岁习诗,九岁读宋五书,长大后除五经、四书、周礼、孝经、尔雅等儒家典籍外,“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八家及道德、阴符、关尹、庄周等诸家之说,无不熟悉”(徐起泰《室人倪氏行略》)。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倪瑞璇由舅父做主,许配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续弦。婚后,因念徐起泰双亲俱已古稀,遂催促与徐一起回宜兴。瑞璇归宜后,“事舅如事父,而礼有加焉;事姑如事母,而爱有加焉”。同时,对起泰之子女,亦视若亲生。

每花晨月夕,倪瑞璇总爱吟诗作赋,但所有之作,她总是秘藏不传。她曾对丈夫说:“予能诗,恐声闻于外见哂有道也。”在姑嫜妯娌面前,倪瑞璇也从未以识字能文以自豪。她是个非常谦逊的女子。

倪瑞璇在三十岁那年一病不起。临终前,她把一生所写的诗集和著作共六本付之一炬。为此,她对丈夫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实际上,她是怕那些政治讽喻诗文外传而祸及家人。[1]

§ 生平经历

清代著名女诗人倪瑞璇出生地

樊正锡是睢宁当地文学名流,也是个爱才之人。他见倪瑞璇有文学天赋,就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这个外甥女。倪瑞璇果然是个天才,没辜负舅父的谆谆教导。7岁开始学古文,8岁作诗《九河考》、《河源志》、《云龙山赋》、《仙掌小铭》,9岁读五子书,12岁时书通经史百家诸书。倪瑞璇读书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愤怒,经常炮轰看不惯的人和事。

十七岁时,倪瑞璇激情上演了第一次“炮轰处子秀”。她写了一首《过兴龙寺有感》的诗,借评论朱元璋开创明王朝政权,愤怒指出:“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原话)。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大都是地痞流氓,没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夺取江山也都是靠耍小聪明,上台后就胡作非为。这些人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统治天下。后她再次愤怒指出:“大厦欲将倾,数传得错嗣,奸相忘封疆,权贵与罗织,安然一金汤,遂被诸公弃。”(原文)意思是说,你们这些无道的昏君听好了,别光顾着花天酒地遍尝女色,国家都快黄了。你们这些逢迎拍马的奸臣也听好了,如果国家黄了,你们都是千古罪人,不会有好下场。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能有如此胆识和文采,着实让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清代著名女诗人倪瑞璇

倪瑞璇的第二次炮轰事件也很有杀伤力。她对当时官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表示不屑。就在一首《德政碑》中尽情挖苦:“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切齿?有碑不若无碑好,一日碑存一日笑”。(原文)。意思是说,你们这些树碑的官儿太无聊了,本来没什么政德,还非要装出一副丰功伟绩的样子,真是臭不要脸。如果你真有政德,为什么一卸任老百姓就骂你们。照我看,与其花钱树碑遭后人耻笑,倒不如生前为老百姓做些善事。像倪瑞璇这样不加掩饰、毫不留情的以诗抨击时政的女诗人,史上绝无仅有。清诗坛大腕沈德潜赞扬非常看好她,就说:“独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肃然起敬。”翟沅洙评论她的诗“无粉黛脂泽之色,有风霜高洁之象,岩岩如对正士端人”。

二十五岁时,愤怒诗人倪瑞璇嫁给一个叫徐起泰的。徐起泰是二婚,有一子,倪瑞璇当了后妈。徐起泰是语文老师,能诗善文,颇有才学,但就是命不好,考了几年大学都名落孙山。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和谐,经常谈文论诗,在充满墨香的氛围中缠绵悱恻。三十岁的时候,倪瑞璇得病,临终前将一生所写作品一把火烧了,最后在烟雾缭绕中离开人世。倪瑞璇为什么要在在临终时焚稿呢?有两个版本:版本一,说倪瑞璇虽然夫妻恩爱,但在内心深处一直对丈夫不满。她埋怨丈夫一辈子碌碌无为,让老婆孩子跟着吃苦受累。她觉得自己这辈子毁在丈夫手里了。所以临终时万念俱灰,将作品付之一炬。版本二,清朝流行文字狱,倪瑞璇写的那些诗对清政府不利,她担心自己死后,这些“定时炸弹”会给丈夫孩子带来灾难,就说了句“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

作为一名诗人,倪瑞璇完成了她作为诗人的使命:针砭时弊、追问人性、人文关怀。她生命中潜在的悲悯情怀、抗辩精神,让她的诗歌充满现实主义批判性。品读这样一位女诗人,无须怀着多么复杂的心情,有一颗爱诗的心就够了。

瑞璇长大后渐渐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于是摒弃学问,整日从事纺织、刺绣等,足不出户,成了深闺小姐。她25岁时由舅父作主,嫁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继室。婚后琴瑟和好,夫妻唱和自得。因徐的父母年已古稀,她想到儒家之言“父母在不远游”,就催促徐起泰一起回到了宜兴老家。在家中,抚徐起泰前妻子如亲生,深得家人好评。[2]

§ 作品介绍

倪瑞璇长大后渐渐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于是摒弃学问,整日从事纺织、刺绣等,足不出户,成了深闺小姐。25岁时,由舅父作主,将她许配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继室。婚后夫妻琴瑟和鸣,唱和自得。因徐起泰的父母年事已高,她想到儒家之言“父母在不远游”,就催促并和其夫回到了宜兴老家,在家中,瑞璇待徐起泰前妻所生的孩子如己出,深得家人好评。

倪瑞璇30岁时身体不适,一病不起,临终前把一生所写的诗集和著作付之一炬,徐起泰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箱笼里尚存诗稿200余首,有的已被虫蛀过半,遂整理装订成册,分上、中、下三卷,题名《箧存诗集》,存诗111首。该集原本已佚,宿迁现存抄本。

§ 人物评价

清代愤怒女诗人倪瑞璇

倪瑞璇虽然在世时间不长,但其著作成果仍属可观,有《大学精义》、《中庸折中》、《周易阐微》以及6本诗集等。她的诗歌,笔力矫健,题材多样,或借古讽今,或抨击时弊,或关心民生,或抒写忧愤,均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她17岁时写的《过兴龙寺有感》,借评论朱元璋开创明王朝政权,指出:“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其果关仁义?”深刻地说明了从秦始皇到明朝历代君王中,没有一个是真正靠仁义来统治天下的,诗中还以明王朝覆灭为例,指出:“大厦欲将倾,数传得错嗣,奸相忘封疆,权贵与罗织,安然一金汤,遂被诸公弃。”大好河山是被昏君、奸臣白白断送的。一个17岁的深闺女子,竟有这样的见识,真是令人叹服。倪瑞璇对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给予高度的赞扬,她在《读李忠毅公传》中,着重歌颂了李忠毅公刚正不阿、临危不惧的崇高气节:“犯颜挺上书,原忘计刀俎”、“丹心照云霄,碧血洒囹圄”。对各种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她十分不满,在《闻蛙》一诗中写到:“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她对每一任地方官总爱为自己树碑立传,十分愤慨,在《德政碑》中指出了统治者并无政德可言,只是“后先成例如相袭”,她尖锐地反问,如果真有德政,“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切齿?”最后她奉劝那些无功而要立碑者,“有碑不若无碑好,一日碑存一日笑。”这样泼辣的政治讽刺诗,在历代女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朝中期诗坛领袖沈得潜赞扬倪瑞璇“始能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耶!每一披读,肃然起敬。”瞿沅洙评论她的诗“无粉黛脂泽之色,有风霜高洁之象,岩岩如对正士端人。”

倪瑞璇的诗歌,题材多样,格调高雅。她是一位极有见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了纪念这位女诗人,后人曾把马陵公园的西望河楼改建成“倪瑞璇图书馆”,馆藏女诗人生平著作,1938年,马陵公园及倪瑞璇图书馆毁于日军炮火。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