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雪峰 |
释义 | § 简介 冯雪峰 冯雪峰文艺理论家,诗人,作家。原名福寿,笔名画室、洛扬、成文英、何丹仁、O.V.、吕克玉等。生于1903年6月2日,卒于1976年1月31日。浙江义乌人。 § 职业生涯 冯雪峰生于1903年6月2日,卒于1976年1月31日。浙江义乌人。 1921年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与友人组成湖畔诗社。1925年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20年代末起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1929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并成为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 ,主编或参与编辑《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左联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参加了与各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团体、文学主张的论战。1933 年起,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 冯雪峰 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参加了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底回故乡从事创作。1941年被国民党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出狱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和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作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主持第二版《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 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被迫中止公开的文学活动 ,作为普通编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 1972年参与《鲁迅日记》的校订。 1979年4 月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作出改正决定,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 § 年表 1903年 六月二日诞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名福春,后改为雪峰。 1912年 入邻村私塾读书。 1913年 转入义乌县立小学学习。 1918年 在义乌县立小学高小毕业。 1919年 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21年 因参加学潮被开除。同年秋季,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晨光社。发表作品《到省议会旁听》、《小诗》。 1922年 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合集出版诗集《湖畔》,内收雪峰的诗17首,并加入明天社。 1923年 因家庭困难辍学。同年《春的歌集》出版,内收冯雪峰所作新诗11首。 1924年 进上海中华学艺社当事务员。浙江慈溪县立女子学校代课。 1925年 北京大学旁听,自修日语。并发表作品新诗《原火》、散文《柳影》。 1926年 首次拜访鲁迅。并发表译作《花子》、《无产阶级诗人和农民诗人》。 1927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遭通缉,避难於未名社近三个月。同时发表作品有散文《月灾》、《诗人祭》,译作《新俄文坛的现势漫画解说》、《新俄的曙光期》、《苏俄的二种跳舞剧》及译诗《墓碑铭》。 1928年 2、3月间,离开北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7月,回义乌,任城区支部书记。11月,受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通缉,离开义乌到上海。作品有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译作《我们的一团与他》、《妄想》、《枳华集》及译诗《家》, 1929年 迁居景云裏茅盾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由中共江苏省委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闸北区委所属第三街道支部过组织生活。并与以前的学生何爱玉结婚。译有作品《流冰》(诗集)、《作家论》、《艺术之社会的基础》、《自然主义与新浪漫主义》、《论迭更斯》、《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梗概》、《论法兰西底悲剧与演剧》、《海外文学者会见记》、《现代欧洲艺术及文学底诸流派》、《艺术与社会生活》、《现代法兰西文学上的叛逆与革命》、《文学译论》。 1930年 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会后整理鲁迅在会上所作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迁居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北川公寓)地下室。译《艺术社会学之任务及诸问题》、《艺术学者弗理契之事》、《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法兑耶夫底小说》、《论新兴文学》、《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底路》、《现代欧洲的艺术》。 1931年 任"左联"党团书记。说明丁玲筹办《北斗》月刊。在瞿秋白的领导下,为"左联"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著有论文《我们同志的死和走狗们的卑劣》、《关於革命的反帝大众文艺的工作》,译文《创作方法论》。 1932年 与鲁迅等人四十馀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著有《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时代》、《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 1933年 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负责筹备在上海举行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题的远东反战会议。奉调往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著有《致〈文艺新闻〉的一封信》。 1934年 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参加长征,任红九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 1935年 任干部团上干队政治教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调至陕北党校工作。 1936年 参加东征,任地方工作组组长。被中央派到上海工作。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代表党中央主持鲁迅治丧委员会。为鲁迅代拟《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起草《答徐懋庸并关於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著有《关于鲁迅的地位》、《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 1937年 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向潘汉年请假,准备写作以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此後近二年间失去党的组织关系。回义乌。 1938年 写有关长征的小说,得5万字。 1939年 恢复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著有《关于"艺术大众化"》。 1940年 基本完成关於长征的小说初稿《卢代之死》,约50万字,後失落。著有《论典型的创造》、《文艺与政论》、《关於形象》。 1941年 被金华宪兵逮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达两年。 冯雪峰 1942年 11月,以治病为名保出。 1943年 为《东南日报》副刊《笔垒》审稿。著有杂文《还好主义》、《利己主义的本质》、《牺牲》、《滚和卷》、《创造力》等;《真实之歌》出版,内收诗39首。 1944年 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出版,内收杂文41篇。 1945年 在重庆见到毛泽东。由重庆到上海,寓于上海作家书书屋直至1949年6月。开始写寓言,到上海解放为止,共得七八十篇。杂文集《有进无退》出版,内收杂文30篇。 1946年 在苏联塔斯社上海所属时代出版社任编辑,迄于49年6月。选《真实之歌》中新诗17首,改题为《灵山歌》出版。 1947年 《今寓言》出版,内收46年12月至47年7月所写的寓言65篇。 1948年 《雪峰文集》出版,内选新诗6首,杂文33篇,寓言20篇。 1949年 6月,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为华东代表团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为政协第一届委员。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出版,内收寓言一百篇。 1950年 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兼任《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著有《谈谈杂文》、《思想的才能和文学的才能--鲁迅逝世十四周年》、《鲁迅著作编校和注释的工作方针和计画方案》、《"要在朝鲜怎麼办呢?"》。 1951年 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重新写作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著有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论文《鲜血记录的历史第一页》、《关于〈鲁迅日记〉影印本》、《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鲁迅》、《怎样读鲁迅的杂文》等。《鲁迅和他少年时代时候的朋友》出版。 1952年 兼任《文艺报》主编。《论文集》(第一卷)出版,内收论文、杂文36篇。选《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之一部分未及刊寓言之一部编成《雪峰寓言》出版。 1953年 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后又担任作协党组成员。编辑《瞿秋白文集》并作序迄。开始指导杜鹏程修改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著有新诗《我们的父亲》,论文《关于创作和批评》、《关于语言问题的意见》等。 1954年 由浙江省选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解除《文艺报》主编的职务,并写检查《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著有《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 1955年 被卷入"胡风事件",在党内受到批判、作检讨。 1956年 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寓言》出版,内已发表寓言70篇,新作一篇。 1957年 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作协党组扩大会议在对丁、陈进行批判的同时受到批判。被文化部党组定为"右派分子"。选《百喻经故事》中寓言55篇,编为《富翁造三层楼--印度寓言》出版。为《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写《潘漠华小传》并作序。 1958年 被开除党籍。写《郁达夫生平事略》及《郁达夫著作编目》。 1959年 胃病复发,施行胃切除手术。 1960年 继续编辑《新文学三十年集.短篇小说选》。 1961年 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未得允许完成关于长征的长篇小说,愤而焚稿。 1962年 列席全国政协会议。请创作假从事关於太平天国的长篇小说写作,断断续续写了15年,终未完成。 1963年 往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年写旧体诗《塞童》、《探日》、《未深思》。 1965年 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 文革开始受到冲击。写《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 1967年 被打成叛徒。 1969年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0年 在牡江口劳动。 1971年 回到北京,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但只许在家看稿、答疑。 1973年 作关于鲁迅、左联等问题的谈话。 1974年 开始与孙用合作校订《鲁迅日记》。 1975年 病重。 1976年 因肺炎引起并发症,於1月31日上午11时,在首都医院去世,享年73岁。 § 与毛泽东 冯比毛小10岁。早年曾是著名的“湖畔诗人”。1927年加入中共,1933年到中央苏区瑞金,结识毛泽东。从许多资料看,毛与冯的关系一直很好。冯雪峰之子冯夏熊在《冯雪峰传略》中曾说:“两人一起交谈散步不下数十次。”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冯后来成为中共与鲁迅之间联系的主要人物,与他和毛个人的关系有关。 1949年后,对冯的安排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以冯的资历,这种安排似乎不能说是很高。1954年,冯就开始受到批判,显然,毛对冯是有看法的。对冯的不满,最初是由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的文章引起的,理由是“两个小人物”给《文艺报》投稿受到冷遇。李、蓝的文章后在《文史哲》刊出,毛看见后先让《人民日报》转载,后觉不妥,改由文艺报转载。《文艺报》转载时,冯写了编者按,使毛大为不悦。后来袁水拍写了《质问〈文艺报〉编者》一文予以批判,冯迫于压力写了《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此文被当时在南方的毛泽东看到了,作了极为严厉的批示。他在“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这一句旁批道:“应以此句为主题去批判冯雪峰。”没过多久,毛泽东读了冯的诗歌《火》、《三月五日晨》和寓言《火狱》、《曾为反对派而后为宣传家的鸭》、《猴子医生和重病的驴子》,并批给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阅,同时又嘱陈伯达、胡乔木、胡绳、田家英这些中共党内的秀才看。毛的批件中有一句话:“如无时间,看《火狱》一篇即可。”此后,冯即受到批判,1957年与丁玲、艾青等同成为右派。那么“看《火狱》一篇即可”是什么意思呢? 《火狱》是冯的一篇杂感,写的是苏军攻人柏林后的大火,作于1945年的重庆。这则杂感,被毛视为寓言,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而杂感一旦被作为寓言对待,那读出什么内容的可能也有。冯在《火狱》的开始即说:“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柏林立即全城大火,成为人类的‘恐怖之城’。”杂感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有些意思和比喻需要前后照应着读,如果粗看,会有另外的感觉。如第一句中的“恐怖之城”,忽略了那个引号,意思就不一样了。还有:“为了我们现在也拿出了真的恐怖,而历史的胜利就从恐怖的火光里照明了出来。”“全世界的人民围绕在优秀的民族及其伟大的领袖周围,却只为了反抗流氓恶棍率领着被恶化了的民族,所首先肆行的横暴。”(《雪峰文集》第3卷348页)我理解,冯的本意是欢呼胜利,但杂感用语晦涩,容易产生歧义。毛的批件在对冯产生不满之后,读这样的杂感,容易产生另外的联想。黎之发表在《新文学史料》上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只记得胡乔木说过:有一次毛主席拿着雪峰的一篇文章说,冯雪峰的湖畔诗写得很好,怎么文章写得这么坏。不知是否指的就是《火狱》。不过胡乔木又补充说:有时主席一会这么讲,一会儿又那么讲。” 冯雪峰与周扬关系不睦,这常常使人觉得毛对冯的不满与周扬有关,这种猜测有一定道理,但在没有可靠史料披露前,不能妄下结论。我理解毛对冯的不满主要还是理论上的分歧。 然而,毛泽东怎么会看到冯雪峰的诗《火》、杂感《火狱》和那些寓言的?它们分别编在诗集《灵山歌》、《论文集》(第一卷)、《雪峰寓言》中,是江青还是周扬或别的什么人提供给毛泽东的?提供时附带说了些什么?这些都还是个谜。 1946年2月,冯雪峰由重庆到上海。9月间,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了他的杂文集《跨的日子》。他给当时已到了张家口的丁玲写信,并寄去了书,并请她转给毛泽东。此事丁玲在《四十年前的生活片断》中有记载。她在1948年6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毛主席告诉我雪峰那本书有些教条,我答不上来,因为我没有看。雪峰那本书是寄给我的,同时有一本寄给毛的。”(《新文学史料》1993年2期第8页)这个记载很重要,它至少说明从1948年起,毛就认为冯有教条主义的毛病。毛看的那本书,就是雪峰的《跨的日子》。这本杂感集,具体内容不说了,单看他谈的问题和文章的题目,就容易引起毛的不满。雪峰杂感集的最后三篇文章是《新的骄傲》、《帝王思想》、《封建的意识与封建的装潢》。丁玲日记说毛认为冯有教条主义,这是很要命的批评。熟悉毛泽东思想的人都知道,毛一生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极为反感,而且常以这种词汇否定一个人的一生。研究冯雪峰,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 与鲁迅 冯雪峰居住在拉摩斯公寓时,与鲁迅相知相契,从学生到战友,在他生命的年轮里刻下深深的痕迹。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岁月啊。 1930年5月鲁迅迁入这个公寓,冯雪峰随即迁到鲁迅家西隔壁的地下室。地下室房租便宜。这房间大约15平方米,光线很差,那时他很穷困,常常连车钱都没有,只得向友人告借。但他是个守信的硬汉子,借了钱是一定会尽快还的。住在这里时,他很忙,晚饭大约在九、十点钟吃完,然后到鲁迅家谈工作直到深夜。 左联五烈士牺牲后,冯雪峰接任左联党团书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与鲁迅商谈出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没有单位肯印这刊物,通过亲戚关系总算找到一家印刷所,老板提出要收高几倍的排印费,而且从排版到印刷必须一个晚上完成,天亮前必须把成品拉走等条件,冯雪峰都一一答应了。 《前哨》出版了,通过外国友人史沫莱特、尾崎秀实传到国外,国民党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大白于天下,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在此期间,冯雪峰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为了纠正左联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在瞿秋白指导下,冯雪峰起草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标志著左联已开始在摆脱左的干扰,这是冯雪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工作期间显著的成绩之一。 § 与周扬 根据洁泯(即许觉民)的回忆,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大约两周左右要举行一次直属单位的汇报会,由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但是冯雪峰基本上不参加这个例会,而让洁泯去参加,听取会议精神,回来后向冯雪峰汇报。冯雪峰有什么意见和对出版社的设想,也由洁泯在会上转陈,洁泯便当了一个“中转站”的角色。而且,即使是关于出版社的方针任务,雪峰也并不向周扬请示,而是与胡乔木相商而定的。洁泯具体地回忆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会上,文化部主管人事的领导说了要精简机构,宣布人员的进用开始冻结。周扬要求各单位照此执行。我知道雪峰正在为实现规划而大事搜罗人才,冻结人员必将使规划搁置起来。我便走出会场打电话告诉雪峰,他说马上到文化部来。他到了会场,讲了一大片话,声调激昂力争出版社必须进人,否则无法工作。那位主管人事的说,进人是以后的事,此刻必须冻结。相持不下时,周扬说话了,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进人问题,照雪峰同志意见办。雪峰听了,平静了不少,就转身回去了 § 故居 冯雪峰 冯雪峰故居分别于2005年3月、8月、11月,被赤岸镇党委、义乌市纪委宣传部、金华市纪委命名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故居内廉政文化陈列室正在设计、规划中。从命名到目前止,到基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有一万多人. 为纪念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80年代初,赤岸镇在雪峰原籍神坛村设立《冯雪峰故居》,对冯家原宣统二年(1916)的二进三开古代典雅四合院的民房建筑修缮一新。2002年在省市支持下,又重新对故居进行修缮,增设新内容。现雪峰故居村口有一个石亭,用磨制石头砌成的古典式建筑,亭前“冯雪峰故居”五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故居门前有一牌石牌,上面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亲笔题词:“回忆雪峰”。进屋穿过天井到后厢,有雪峰同志的半身铜像,铜像右侧的一幅挽联:“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笔扫尘孤妖”,道出雪峰同志的光辉一生的品德和追求。 在故居后面墓地,是两侧突起,中间凹陷,面临村庄,背靠苍松翠柏山林,郁郁葱葱,像沙发椅一般,这就是雪峰同志诞辰百年后安息之所。墓前有三块大鹅卵石在绿茵茵青草中,呈“品”字排列,两块墓牌间,中间有一块秤石,碑文有前总理朱镕基亲笔题词:“冯雪峰之墓”。 近年来,再次对雪峰故居进行整理修缮,故居内陈列雪峰生平事迹和实物资料,墓地青山、绿水、树木、花坛齐全,环境幽雅。是我省重要人文景点之一,1997年8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今年3月,镇党委命名“廉政教育基地”,同年7月,义乌市纪委、宣传部又正式命名“廉政教育基地”是年9月27日,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旅游局授予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风景区的称号并授牌。 § 文章: 从历史教学的课堂创新谈生命课堂的构建 冯雪峰 罕见先天性心脏病2例 输尿管口喷尿现象的观察对早期梗阻性肾病的诊断价值 谈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浅议单纯物理疗法治愈面神经瘫痪 实行“四分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论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双下肢多发性动脉瘤1例 彩超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改进LSB算法及其在BMP图像中的应用 § 著书: 雪峰寓言 灵山歌 雪峰文集 冯雪峰 鲁迅的文学道路 中国新诗库 论文集 论“保卫延安” 论“野草” 冯雪峰忆鲁迅 冯雪峰选集 § 论文: LDHs基高抑烟无卤无机纳米阻燃剂的结构控制及性能研究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冯雪峰 桩顶动测三维效应分析 基于FEMLAB的基桩动测数值仿真研究 超声波对磷矿酸解强化作用的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江苏丰县果蔬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普鲁士蓝衍生物纳米晶材料的液相控制合成 结构形貌多元化的纳米级硫属半导体液相合成、生长机理及性能研究 儿童肺系疾病的易感性与小儿体质的关系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