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秦学校 |
释义 | 传说虞﹑夏﹑商﹑周四代分别在乡邑和国都设有庠﹑序﹑校﹑小学﹑大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对贵族子弟以至平民施行伦理教育。这恐怕是战国秦汉儒生们的理想。其实﹐商代以前的学校教育尚无可靠材料说明。西周春秋的学校教育则以六艺为主要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讲礼﹑乐意在培养道德情操﹔射﹑御是军事训练﹔书﹑数是治民从政所需要的技能。西周铜器麦尊﹑静簋铭文提到王室有称为辟雍﹑学宫的大学﹐对贵族子弟进行射箭教学﹐并举行周王亲自参加的射猎活动加以考核﹐还奖励负责教射有功的官员。盂鼎﹑师簋铭文提到的小学﹐也是培训贵族子弟从政的场所。《礼记·王制》称﹐周王出兵时要“受成于学”﹐作战获胜﹐“反(返)释奠于学﹐以讯馘告”。可见学校也是战前制订作战计画和战后举行庆功典礼的地方﹐它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周礼·师氏》记载﹐国学中的贵族子弟同时还是周王近卫亲军﹐随时随地担负着守护警戒的重任﹐说明国学培育的正是精悍的武士。地方上的庠﹑序同样以教习射箭为主﹐并为当地祭祀和社交活动的场所。春秋时﹐郑人在乡校议论政事﹐开明执政的子产甚至将此舆论视为良师。就是孔子本人也曾以射御自许﹐孔门弟子多能卫国杀敌﹐冉有即因领兵击破入侵齐军受到孔子的赞赏。但是孔子开创的私学却使古代学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出现了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以从事政治活动为目标的文士集团﹐六艺也转变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典文献。私学培养的是“从政”﹑“治赋”﹑“使于四方”的治国安邦的人才﹐它面向社会招收各阶层子弟﹐为官僚政治﹑布衣卿相局面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影响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继起的战国诸子也都是从事教育的大师﹐墨子﹑孟子有成百上千的学生﹐不求利禄的许行亦有门徒数十人﹐就连避世隐居的老子﹑庄子都各有自己的学生。这些私学扩大了教学领域﹐促进了百家争鸣。在此基础上﹐有些君主创办学术活动中心﹐如魏国的西河﹑齐国的稷下等﹐都聘任各家各派大师“不治而议论”﹐讲学争鸣﹐以吸引四方游学之士﹐这些实际上就是新型的大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